叶水涛对话王文霞
叶水涛:王校长好!认识您很高兴。您的身份比较特殊,特级教师、副校长、还是19大的党代表。
王文霞:这都是因为有学校这个平台,学校培养了我。
叶水涛:您是哪一年到衡水中学的?
王文霞:我是2001年8月26日。
叶水涛:2001年,那么到今天有20年了。
王文霞:对,整整20年。
叶水涛:你这当老师的时候,是李金池任校长吧?
王文霞:当时是李金池校长。张文茂校长是2004年担任校长,张文茂校长当了14年校长,是从2004年到2018年。
叶水涛:2004年,李金池校长去当局长。
王文霞:对,他是2004年到市教育局,担任教育局长。
叶水涛:您到了这所学校,一直教语文吗?
王文霞:教语文、当班主任,然后当备课组长, 2005年当年级的调研员,现在叫教学主任、德育主任,一直在年级负责教育和德育。我2015年去处室工作,虽然是处室,但是仍然在一线当班主任、教课,负责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室。记得之前我组织开展班主任创新标兵大赛的活动,您还给予了点评。
叶水涛:对,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刻。衡水中学班主任工作很有特色,班主任工作研究也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衡中的班主任工作一直是两手抓,一手抓思政教育,一手抓心理辅导,抓得紧,抓得实、也抓得细,让学生喜闻乐见、入脑入心,这很不容易。
王文霞:那天其实您也没有准备,但是当时觉得您来了,大家都感觉特别高兴,大家心里对您崇拜,不仅你挺衡中,而在于你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良知。当时您对我们这个活动评价很高,对我们鼓励非常大。那个时候我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室主任,后来当教务处主任,最后就到副校长的位置。
叶水涛:所以我对你的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不知道你是语文特级教师,以为是政治教师,专门做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我们省教育学会的班主任专业委员会设在南师大,南师大有“班主任工作研究中心”,我参加他们的会议和活动,也会跟他们介绍衡水中学,介绍衡水中学怎样提高班主任素质,在这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叶水涛:您是哪一年当副校长的?
王文霞:2019年11月份。
叶水涛:您这一路走来,见证了衡水中学的发展。您来入职当老师的时候,衡水中学已经搞得很不错了,那时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起步。
王文霞:我2001年到这里的时候,学校正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那个时候,每个语文老师一周只上三节课,另外三节课都是阅读课。我们现在的阅读课不影响语文课时,比如是一周6节语文课,在这6节语文课当中有2节是语文的阅读课,它是阅读加写作。此外,学校有两节公共的阅览课,比如,像我们班,周二和周四各有一节课就上阅览室和图书馆读书。
那个时候一切刚刚起步。当时我从县中过来,对这个情况来说不是很了解,因为面对着高考,所以很多学校不敢少上课,教师都要课,要加课,而衡中是在砍课,从这一点上,我就挺佩服校长的大刀阔斧,虽然当时也有一种困惑和担心,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会不会影响学生语文成绩,事实证明没有影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教鲁迅先生的《药》,它的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的死。当时我让学生把这篇小说改编成剧本,语文课上演课本剧,同学有扮演夏瑜的,有扮演刽子手的,有扮演茶客的。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班有一个学生叫于成,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去搞话剧这一方面的工作了,他说:“老师,高中那个时候你给我们上语文课,所搞的戏剧演出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实我觉得这是点燃了他的一种兴趣,然后,这种兴趣就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昨天校长讲了学校的一些德育活动,其实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包括政治课、历史课等设置一些课堂活动,帮助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灵充盈。实际上,没有活动就没有参与,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升华,所以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内容以及校园心理剧,虽然看起来占用了学生好多时间,因为他需要写剧本、选演员、演出,而这些时间恰恰就非常好的让学生有一种成长,而这种成长我觉得比一堂语文课或者给学生讲了几道题效果要好得多。
我2016年带文科实验班,语文平均分是131.44,最高的学生是145分。这个成绩是做题做出来的吗?不是;是挤时间挤出来的吗?也不是。我当班主任,都是把时间让给其他学科,因为数学难学、物理难学,语文只要有一个兴趣、有一个习惯、有一个热爱,能写一手好字、能有一副好口才、能写一篇好文章,有这三个“好”,语文就没问题。所以我让我的学生读书,我也让我的学生演讲,我的每堂课课前都有两个活动,一个是5分钟的“精彩一刻”,就是脱稿作5分钟演讲;再一个是读书会,读书后的分享,受惠最大的首先是展示的学生。课堂是美的、班会课是美的,学生就在这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中,成绩自然上来了。学生学习有干劲,有精气神也,成绩自然会好。
叶水涛:相当多的人对衡水中学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是怎么复习、怎样应对考试,对这两点特别地感兴趣,总认为衡水中学有什么秘诀。其实,和其他高中一样,衡水中学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学工作,你们的教学工作主要抓两条,一条是课堂教学,一条是学科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条件下,课堂永远是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最根本和最为基础的东西。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教学要有效益,前提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要高。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教的课,投入学习的热情就高。学习过程不仅是对于文字符号的简单接受,而是有一种情感体验和认知建构在里面。学科专业好似一个支撑点,另一个支撑点就是思想工作,这两点做得好,并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实际上就能成就一个完整的学生。所以,我也很想了解您的语文教学过程,以及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王文霞:每当接一个班级,我会先给学生讲语文是什么,讲对于语文的理解、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诗词歌赋以及语文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这能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是这样的令人神往——“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多么美的语文。我自己的教学模式,也总结了5个字,就是“五字教学法”。
首先是“导”,就是导入,因为课堂是虔诚的、神圣的,他是有一种教学情意场存在的,所以当语文老师进入这个课堂,首先要用语文的语言引入到语文的课堂,比如讲《孔雀东南飞》,我走上讲台首先展示陆游写给唐婉的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作为著名爱国诗人,他的爱情生活是一个悲剧,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雀东南飞》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焦仲卿、刘兰芝的情感世界。”语文老师比较注重从情感抒发来引导学生。然后是“读”,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必须是琅琅的读书声,读可以配着音乐读、自己独立读、老师示范读、师生分角色读。读下面就是“议”,议就是讨论,是在老师抛出有价值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讨论,这才是议。下面是“练”,议完了之后,要有一个总结,当然在这当中肯定还有老师的教,练就是课堂的练习,比如讲“鲁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它的一个画眼睛,就抓住一个精彩的细节。那好,同学们写老师也用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马上开始......”这样能够锻炼思维的紧张度。不可能出现学生走神等现象,非常的投入。最后一条就是“写”,也就是落实我说的“好”比如,这一篇课文讲完以后我说:“什么叫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同学们你认为你更喜欢喜剧,还是更喜欢悲剧,请课后写一篇小论文”,题目来就是《浅谈文学的悲剧美》。这样学生就选择了去读书,这样就会去“逼”着学生进行阅读,所以我课堂教学就是落实导、读、议、练、写这5字。
叶水涛:高中语文教学特别需要有一种情感的牵引,教师自己为文本的情感所打动,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他们受到艺术感染,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对文学语言有足够的敏感性,才能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线索,进而将学生与文本、作者勾连起来。中国的一些古诗文,尽管与我们的语言习惯不同,历史的距离也比较遥远,但其中所包含的人类共同的感情,依然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所谓“导”,就是要把学生的心灵导入文学的意境。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不同,当下的语文课堂比较强调群文教学,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增强学生的见识与眼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在10多年前,你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这的确很有先见之明,开了课堂群文阅读的先河。由爱情和婚姻作为主题,由古诗《孔雀东南飞》引出陆游的词作《钗头凤》,从不同角度写出古代恋爱婚姻的不自由,也写出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文学习的兴趣,进而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书读百篇,其意自见”),并在师生对话中充分展开议论,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才能比较到位。“导”“读”“议”“练”“写”都伴有心灵的感动,情感的投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同步发展。
王文霞:其实我们都应该加强这种体验,青年教师离开大学校门,走上讲台,有的时候情感教学得不够,没有把自己融入进去,把学生融入进去,这样的课堂就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而且我感觉到在立德树人这一方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每一本教材都有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者的心,也就是这教材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都需要老师用阅历去挖掘,然后让学生有感受,这样就会让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潜移默化,而不是空洞地硬塞给学生。
叶水涛:中小学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学科与人的思想感情、道德修养、个性塑造的关系最为紧密。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交流、沟通思想和认识情感、表情达意的工具。这种工具与日常生活中机械化的工具不同,它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的内容,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母语携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它能够对学生起到文化熏陶、情感感染以及思想教化的作用。所有教学都有教育性,语文教学尤为明显。教学的教育性、学科育人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它包含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和弘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