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年俗】:那年!那味!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那年,那味
作者:侯卫民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

过年时,小孩和大人的感觉不一样。大人过年时不仅忙里忙外,还要操心过年的费用,而小孩只在心吃和玩。每年一到腊月,小孩的心里就狂躁着,准备迎接过年了。村上的文艺爱好者,就开始排练秦腔和眉户戏。

腊月二十前后,大人们就忙起来,把屋子里里外外彻底地打扫一番。尽管农村的房子都是土坯墙,也用干净的黄土泡些泥浆,把家里所有的墙壁都粉刷一遍。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各家都要烙饦饦馍(即烧饼),据说是敬灶王爷,这让吃了一年黑面馍和包谷面馍的孩子们,预先尝到了年味。当时,农村的孩子,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白面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出来当兵的人,或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踏入军营或大学的第一感觉,是天天都象过年,因为这里天天都能吃白馍。

腊月二十三之后,大家就开始置办年货了。

腊月二十六至三十,各家各户相继蒸出过年的花馍。华县的花馍极负盛名,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就展示过。花馍的种类有大馍、旋旋、巴牛、枣山、老虎、鱼等等。

三 十早上,家里的男主人在前房里设下灵台,挂出爷薄—即祖先画像,摆上蜡烛,烧香等物品,用来祭拜祖先。每逢佳节倍思亲嘛!可是后来,这一环节被当作四旧打倒了,爷薄因为是用布画的,也一律上交,被重新染色,改作村上戏班的剧装了。

三十这天,人们都忙碌着,为过年吃的和待客用的食品做着准备。架油锅大都在这天进行,炸些麻糖(麻花)、麻叶、红薯、豆腐、油糍之类的。因为当时全家每年只能分到几斤油,油太金贵了,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些油炸食品。油糍是至今仍被认为当时最好吃的食物。油糍就是和柿子饼类似的东西,尽管家乡也盛产柿子,但炸制油糍时不习惯放入柿子,而是放入一些红薯和豆腐丁。

三十下午,村上的教师或字写得好的人,为大家书写春联。至晚,家家户户都帖上了红对联,村上的戏也就开演了。由于当时没有电视,戏台下面的人是黑压压一片,不光是本村的,连周围村庄的乡亲们也都来看戏了。村上戏班的师傅,叫侯思杰,听说解放前,他在杨虎城将军的部下--赵寿山的部队文工团里当兵。解放后是华县剧团的团长,后因故解甲归田。此人念唱做打,相当了得,十里八乡,一提起他,人人知晓。在他的指导下,村上的戏,也是红极一时,在当地颇有些名气。过年时,从三十、初一,一直演到正月十五。鼎盛时期,曾组成两班人马,到各乡各村去巡演。

“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把人们带进了初一。孩子们是起得最早的,因为他们有最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放炮。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放着鞭炮,个个兴高采烈。女孩子虽然不敢亲自放炮,却躲在一旁观看,同样也享受着快乐。当然,大家也顺便看看各家的对联,对联不完全是红色的。亲人故去的人家,三年之内,贴的是黄色或者蓝色的对联。接下来,孩子们到本族的长者家拜年,可得到压岁钱以及核桃、柿饼等。

吃早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吃煮么。本地把饺子称作煮么,通常都是初一早上吃,而不是三十晚上。

早饭后,一些妇女冲进新近结婚的青年人家里,不由分说,对新婆婆进行强制“武装”----反穿着皮袄,脸上涂上锅底黑,再涂上口红,戴上不知多少年前的帽子  ,口中叼着烟袋,手里敲着锣,或是步行,或是倒骑着毛驴  ,在村上游巷示众。一半是祝贺,一半是嬉戏。

初一到初五的中午,村上的年轻人都要和邻村的青年进行篮球赛,看的人不少,也热闹非凡。

初二起,就开始走亲戚了。农家人走亲戚,所带的礼品,就是自家的花馍。“初二三,心尖尖。”一般初二初三,孩子们都要去自己的舅舅家或父亲的舅舅家。一进门,直奔爷薄下,上香,叩拜祖先,然后再进里屋,拜见亲人。挣压岁钱也是孩子们所向往的事情,当时的压岁钱就是一毛钱,有些家庭情况不错的,可以给两毛钱。别小看这一毛两毛钱,还有不少家庭,或因家境紧张,或因孩子们太多,从来不给压岁钱的。

过了初五,舅家人就要回访了,这种回访叫做送灯。送灯时所带的花馍是老虎馍和鱼馍,当然还要带上灯笼。因此初四至初六,灯笼就卖得的相当红火,形成一个一个的灯笼会(卖灯笼的集市,本地把集叫做会)。过了初十,孩子们在晚上就点上灯笼。村巷里,一溜一行的灯笼,走来走去,煞是好看。正月十五晚上,孩子们不仅手里提着灯笼,怀里还抱上老虎馍,更是壮观。

超过12岁的孩子,不点灯笼了。初十后的晚上,青年们成群结队,来到野外,点上篝火,放起天灯(孔明灯)。天灯飞起后,人群象扫帚一样,跟在底下追赶,等落下来后,拿回来再放。有时天灯飞得很高很高,在空中就象一个移动的星星,从这个塬头一下子飞到另一个塬上,实在没法追到了,只好作罢。也许在这个时候,别的村子放的天灯飞过来了,落在附近,大家就拥上去,捡了再放。

正月十五是元霄节,由于贫困,村上人从没吃过元霄,上午照例是吃煮么(饺子),下午是一顿臊子面或小米饭。本村位于旱塬上,不产大米。家境殷实的,下午才会是一顿大米饭。这天中午,镇上气象万千,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抬芯子,吸引着周围五六个乡的群众。晚上,点灯笼的,放天灯的,放花的,看戏的,人人忙得不亦乐乎。

过了正月十六,年过完了,年上的白馍也吃完了,黑馍和玉米面馍又回来了。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家里还留着一些枣山(花馍的一种),已经风干,且又干又硬。这时把它掰开,炒了来吃,叫做炒“蝎子尾巴”。为什么这样做呢?不得而知。不过此后,年味就荡然无存了。

作者简介:侯卫民,1957生,华州区高塘镇北侯堡人,西安市某中学退休教师。

内容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侯卫民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郝鹏

(0)

相关推荐

  • 长河星空丨放天灯/穆海峰

    2015年正月十五晚上,站在馨苑小区的花园里,看着蓝灰色的天上一个个徐徐升起的孔明灯,一股暖暖的春意袭上心头,头脑里飞过一幅幅儿时放天灯的画面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的老家蓝田,每年正月初三开始,直 ...

  • 团团圆圆过春节

    团团圆圆过春节 刘牧青 等啊,等啊!我终于等到了2020年鼠年春节的到来.但今年的春节却是一个特殊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家庭不能团圆,而我能和家人一起过年真是太幸福了. 大年三十的早上,爸爸 ...

  • 中秋对句集锦

    中秋期间,与几个网友做了一个对句游戏,整理了一下,贴出来求大家指正,以求共同进步.这里有不少网友初次对联,因此,有些对联格律.对仗等方面不工,请大家自己斟酌吧. 出句一:临窗对饮,一杯斟满中秋月 [北 ...

  • 魅力太行|犹记儿时九曲黄河阵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故乡在太行山区.用大石头盖的石房很集中,一个村庄都有二三百户人家,近千口人.干什么事,一呼百应.每年到腊月二十五,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年货,忙的不亦乐乎. 磨豆腐,打年糕 ...

  • 【原创|随笔】尚宗汉:小时候的年

    原创作者:尚宗汉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小时候的年>(随笔) 岁暮天寒,彤云酝雪.年纪渐老,回忆却浓.眨眼间,春节即临."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亲情,像打开的一 ...

  • 正月十五灯笼会 || 悠然

    正月十五灯笼会 文/悠然 编辑/落英小桥 来呀!秦腔吼起来!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小时候正月十五闹花灯,孩子们早早地就期盼着这一天. 我家的小弟,从小就怀有艺术方面的才能,打小就显现着自己独特 ...

  • 正月十五雪打灯

          正月十五雪打灯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转眼正月十五又要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尤其是街心公园更是热闹非凡,各种灯饰汇聚在这里,五彩缤纷,节日气氛十分浓郁,让人情不自禁喜上眉梢. 这不禁让我想起 ...

  • 华县新华路上“滚烫”的味美鑫

    邮箱:3125136050@qq.com 滚烫的"味美鑫" --记华县"味美鑫火锅城"总经理闫麦玲 作者 孔绪牢 在2000年左右的华县城,若问起哪里的吃食最好 ...

  • 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 #渭南头条# “华县站”三个字背后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华州人时刻关注着华州火车站开通施工的消息.有网友留言尽快将"华县站"改为"华州站",也有人留言将"华县站"改为"渭南 ...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一)政府大门外饭店云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一) 作者 郝庆年 1949年5月华县解放,秋天我即考进华县第一完全小学(即现在的华县城关小学).两年从家背馍,每星期两次来回从县城东西门穿 ...

  • 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父亲——原华县七四一厂职工宋宽合

    邮箱:3125136050@qq.com 感恩生我养我的父亲 作者 宋爱军 人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无私的爱,人生最亏欠的情莫过于父母养育之情.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个年头了,每每想起父亲的 ...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二)文化底蕴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二) 作者 郝庆年 (接上)胡氏饭店西边是一条南北巷道通往县城南门,巷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巷道东面有一个基督教堂,是个有点西洋气息的去处,每星期天县境内许多教徒都赶来礼拜.我村有个 ...

  • 华县和平解放后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邮箱:3125136050@qq.com 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作者 李应泌 在宣布华县解放的同一天,中共华县工委委员袁健同志陪同渭南地委派任华县县委书记刘耀明同志和老区来的刘成海.魏玉璋.朱怀玉.苗 ...

  • 华县解放初年县城周边风物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三) 作者 郝庆年 咸林大门外有个任氏商店,生意火爆.老板任转运,五十左右,河南人,抗战时逃难来华县.初时全家就是一担行李,他人也消瘦.但他头脑灵活会经商,学生需要什么就买卖什么,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