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小诗看中国文学的阅读入口
胡立根
我们先看白居易的这一首小诗: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白居易受人毁谤而被贬之后写的一首描写内心孤寂的诗歌。
先看诗题,这首诗题目为“夜雪”,但全诗描写夜雪,却全不从雪落笔。首句从触觉写衾枕冷、次句从视觉写窗户明、后两句从听觉写竹子折断。从描写的角度说,诗中的衾枕、窗户、折竹等等是摆在读者面前的实景实物,而“雪”这一要描写的主体却被虚化,但也正是这虚化,此“夜雪”之寒(衾枕冷)、之白茫茫一片(窗户明)、之厚(压断竹子,不时听到折竹之声),更加突出。全诗句句写其他,但句句指向雪。从描写的呈现说,衾枕、窗户、折竹,它们都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实;雪的形象全凭读者根据“衾枕、窗户、折竹”等的情状去想象,这是虚。这是一层虚实。
但从描写目的说,写雪才是目的,这是实;“衾枕、窗户、折竹”,纯属虚晃一枪,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这是虚。这是另一层虚实。
再从写作的最终目的说,抒情才是最终目的,写竹是障眼法,是虚,而真要写的是自己的不眠之夜,是自己的孤寂:衾枕冷,一夜无眠才能听到竹子折断之声。从呈现的内容说,写雪是实,而作者的孤寂,纯靠读者去感悟、去体会,这是虚。这又是一层虚实。
可从抒情的目的说,写竹是虚,写不眠之夜才是实。这又是一层虚实。
此诗的虚虚实实,简直说不清了。的确,仅仅二十字,要说这么多复杂曲折的东西,太实了如何表现得来?只有虚虚实实,才能曲尽其妙。换言之,阅读中国诗歌,不从虚实的权思考,又怎能知其妙处?所以,虚实,是读懂中国诗歌的重要入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