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张卫锋:抹不去的儿时记忆——涝池
抹不去的儿时记忆——涝池
文/张卫峰
近日,外甥连续分享他的宝贝女儿学游泳的视频,么几天功夫,孩子就学会了,游的有模有样,一招一式还真有专业运动员的架势。
提起游泳,儿时记忆便浮在眼前。
小时候,地处干旱塬区的家乡,村庄里都有必不可少的一大景观——涝池。涝池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水库。雨涝时将水储存起来,干旱时用来浇苗灌水。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它可是乡亲们的救命水。红薯是当时农业社的主要作物,遇到旱灾,干巴巴的黄土地里撅出整齐的坑坑,红薯苗横摆在坑里,就等着浇水种苗。每到这个时候,乡亲们用架子车装上水桶,拉水的拉水,挑水的跳水,人欢马叫、昼夜不停。四十年过去了,那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村里三个队(自然村组)都有涝池。每逢雨后,孩子们不约而同的会跑到各自队上的涝池旁,喜欢用涝池水位的高低来衡量雨水的大小。每次下大雨,三个捞池的水明明都流的满满的,可二、三队涝池的水位眼看着下降很快,一天一个茬,么过几天就所剩无几了。只有一队涝池的水几乎原封不动,能持续好长时间呢。
于是,每逢盛夏,一队的涝池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游泳。
那时候不叫游泳,叫下水。下水,在老师的眼里,那是坏孩子们干的事。我们一般都是利用午睡的时间,三五成群,结伴而去的。因为老师也会和学生一起上午睡的。不等老师醒来,我们就溜了回来。上课时,我们偷偷描着老师,从老师的表情里就可看出,他并没有发现我们下水之事,那感觉,真的好像是沾了很大的光似的。当然,也有马失前蹄之时。如果老师得到了个别女生班干部或者我们谁得罪过的学生的通风报信,那我们可就惨了。体罚我们站在烈日下是常有的事,只有看到有的学生因暴晒而晕倒时,老师才肯罢休。
那时候,孩子们下水主要是以冲凉和嬉水为主,当然也有学会游泳的,比如我,虽然算不上游泳最好的。那时候都是自学成才,游泳好的孩子学到的本事可多了,蛙泳、仰泳、钻水、踩水、跳水,样样精通。我是属于胆小的那种,只学会了“狗刨式”游泳,就是游起来后面好像蒸汽式火车一样,砰砰砰的打着水花。
记得一队涝池旁边还有个很大的枣园,与涝池隔着一条小路。枣园有专人看管,是队里派的一个老大爷。每逢大爷回家吃饭时,我们便窜出水面,溜进枣园,直奔各自喜欢的枣树。什么鸡蛋枣、马牙枣、酸铃枣、脆枣等。我们将背心一头打个结当作提兜,一边品尝一边装着,不等大爷回来,我们早已满载而归,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品尝着胜利果实。那味道,酸、甜、脆、爽,真的是当时最好吃的东西。
涝池、游泳、枣园,是儿时唯一的乐园,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虽然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那种快乐、那种味道,却再也找不到了……
作者简介:张卫锋,陕西大荔人。大荔县腾飞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室首席咨询师。热爱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