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国色入画来 ——写在朱希江牡丹绘画作品展开展之际

朱希江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艺术简历:朱希江,1935年出生于山东高唐。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山东《牡丹》杂志主编、菏泽地区文联主席、聊城地区文化局长等职。曾任聊城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协第二、三、四届理事,山东省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曹州书画院高级画师等。
在菏泽工作30余年,后调任聊城。多年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同时研习牡丹绘事。注重绘画理论研究,撰写发表书画评论30余篇。在诗与绘画结合中,体察追摩,通神寻韵,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语言,构造意象。他独辟蹊径,将泼墨重彩与兼工带写并举,画作清新神秀,典雅灵动,自成一家。传略入编《中国作家大辞典》、《山东美术全书》等多部辞书。
作品流传东南亚、欧美十余国家,多次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入选或获奖。曾在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曹州书画院、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高唐李苦禅美术馆、高唐孙大石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千姿国色入画来

——写在朱希江牡丹绘画作品展开展之际

作者:张志忠

以牡丹为题材的国画、诗词作品,在中国历经千年而不衰,何故?周恩来总理在1959年谈到牡丹时,做出了准确的诠释:“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时至初冬,虽已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盛开季节,但朱希江先生的牡丹绘画作品展,却给家乡高唐带来一场丰盛的牡丹艺术盛宴,将掀起一场牡丹热。

原聊城地区文化局局长,现集文学家、画家双重头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省美协会员)于一身的朱希江先生,是菏泽、聊城和高唐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他在耄耋之年,回家乡高唐首次举办个人汇报展,其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他五十年代中期,曲师中文系毕业,后工作于牡丹之乡菏泽。八十年代,走上了菏泽地区文艺界的领导岗位,肩负文联主席和向全国发行的《牡丹》文学双月刊主编,成为菏泽地区文艺界的一面旗帜,开创了菏泽地区文艺界辉煌一时的、至今令菏泽人难忘的“朱希江时代”。九十年代初,他调任聊城地区任文化局局长。在职期间,他为我县成功申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为高唐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他除了继续笔耕外(至今已发表文艺作品近百万字),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国画牡丹创作上,曾在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曹州书画院、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举办个展,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

国画牡丹题材的创作,在我国早有历史,南北朝时期,杨子华就以专画牡丹而著称于世,时称“牡丹圣手”“画圣”。北宋大文学家大书画家苏轼曾面对牡丹感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千百年来,牡丹题材一直倍受画家的青睐,有“牡丹上墙,富丽堂皇”之说。时至当代,牡丹成为国花,更成为人们寄托美好理想的题材,可以说,凡国画家,定会画牡丹。但是,会画并不代表能画好,画牡丹外形易,画出牡丹的神韵和画家个人风格难,越是常见的题材,越是人们都喜爱的题材,而画好就越难,这和绘画诀所云的“画人莫画手,画树莫画柳,画兽莫画狗”是一个道理。笔者认为:画牡丹比画四君子更难,这是一个难以突破出新而又容易入俗的题材。南宋画家李唐曾自嘲:“早知不入时人眼,多卖胭脂画牡丹”,他借牡丹代指那些入俗的画家,可见牡丹题材的创新是多么的难。朱希江先生知难而进,靠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开垦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牡丹园地。他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对牡丹题材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他在牡丹之乡菏泽工作30年,对各种牡丹的生长全过程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牡丹的形与神早已入耳、入眼、入心。其次,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国画创作永远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尤其是文学的支撑。丰富的传统文化储备和深厚的文学根基,是朱先生在牡丹创作上取得成就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朱希江先生的牡丹系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善于运用拟人化手法,把牡丹赋予人性特点,使其更有神韵。牡丹成了他寄托理想、抒发感情、塑造典型的化身。巨幅作品《牡丹芳》、《人间第一香》、《一种天香》等,就像一首首牡丹交响乐,那正侧向背、各具姿态、疏密有致、虚实呼应、穿插有序、晕染自然、鲜艳夺目的各色牡丹,正是画家内心国风颂盛世、花香溢繁荣、丹青抒豪情的自然流露。《冰清玉洁》《两袖清风》作品,蕴含着作者对美好人格的向往和呼唤时代形象的内心之情。《月是故乡明》画中那高洁素雅的花朵,在明月下随风摇曳,似乎在向故乡诉说依依深情,这不正是作者心系故土怀恋家乡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朱希江先生的牡丹作品,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正如苏东坡评价诗佛和写意水墨画创始人王维一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年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写诗的磨练,使他的牡丹作品具有了诗与画融为一体的特色,画为有形诗,诗为无形画。诗与画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他把牡丹这种习以为常的题材,提升到一种高雅脱俗耐人咀嚼令人陶醉的艺术境界。牡丹八大色在他的笔下,流金溢彩,晕染自如。姚黄、魏紫、欧碧、赵粉四大牡丹品种,更是流淌着美的动感,飘逸着花的神韵。他重视牡丹的形似,更重视牡丹的神韵与精神寄托,把对牡丹的艺术感悟,对美的憧憬与向往升华为一种情感,一种意象,一种文化,用唯美的笔墨语言和自己得天独厚的诗人的激情,去追逐牡丹内在美的律动,感悟国色牡丹的蕴涵。他笔下的牡丹既有现实主义的土壤,又有有浪漫主义的气息,还有理性精神的色彩。有很多作品,他把对人的品格的礼赞寄托在牡丹上,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和视觉语言,在思与花谐、神与花游中,追求无我之境,韵外之致。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追逐至真至美的审美取向,谱写了一曲曲对牡丹荡气回肠,豪情贲张的赞歌。

提到朱先生的牡丹,不能不赞叹他的风中牡丹,其风的动势和力感在千姿百态之间得以显现。那朵朵令人喜爱的晃动的牡丹花或枝干花叶,似乎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后在骄傲的高歌欢呼,又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美好的向往和祝福。

近二十年来,有众多著名书画家、美评家对朱希江先生的牡丹作品褒奖有加。国画大家孙大石赞扬朱先生的牡丹“清新神秀,色泽典雅,灵动飘逸。”著名书法家张业法赞曰:“朱希江先生的牡丹具有巧夺天姿之趣,其艳夺天下春色,名花香飘十里之境界,非浸淫牡丹之乡数十载,心摹手追,得一生心画,实难为也!”著名画家李燕观看朱先生牡丹作品后,大加揄扬,尤赞赏“墨牡丹当属上上品也。”著名画家赵安民赞朱先生牡丹:“区别于古人和今人的技法,有自己的绘画意境,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实为难得可贵。”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祝愿朱希江先生的笔下牡丹,花开正艳,芬芳永远!祈祷祖国在美丽新时代国泰民安,鸿猷大展。

牛年文如泉涌,文艺长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