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8万到105万,东野扩军秘诀是什么?政委罗荣桓起关键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是我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没有之一。1948年8月,在我军发动大决战前夕,东野部队总兵力达到105万人。而在一年前,东野(当时还叫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才38万人。短短一年时间,东野是怎么凭空扩出这么庞大的部队呢?这个巨大的成就,与东野政委罗荣桓是分不开的。
一、罗荣桓打包票:除了作战,其他事情我全干
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长期从事政工领导岗位的,论及他的功劳,可能在作战指挥方面不是很突出,其长处在于抓军队建设,不论是政治工作,还是发展力量、调和关系等,都体现出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1946年转战东北后,罗荣桓出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副政委(彭真是第一副政委,林彪是司令兼政委),与司令员林彪搭档。林彪的个人风格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真实的描写与展现。他对作战问题思考非常深入和细致,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兵力、研究形势中,在指挥所经常对着满墙的地图一坐就是一天,连路都很少走。唯一的活动项目是吃炒黄豆。
罗荣桓非常理解也非常支持林彪,将林彪这种专务作战的习惯称之为“林总的重点主义”。本来作为副政委(实际做的就是政委的工作),管的更多是大政方针,党的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而部队训练、后勤保障等事务,都在司令员领导下,由分管的其他领导负责。但林彪这么“重点主义”,所有军事动员、力量扩编、后勤保障等等工作,罗荣桓只能一肩挑全负责下来(彭真主要负责东北局事务)。
长期繁重工作,诱发了罗荣桓的疾病。其实早在率领山东部队进入东北之初,他的肾病就已经开始恶化。到达东北后又连续操劳,肾病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1946年下半年,罗荣桓到莫斯科治病,割除肾脏上的肿瘤,切除了一侧肾脏,对高血压病也做了初步治疗。身体稍微好转后,他便急匆匆地赶回哈尔滨,投入紧张的战争中。
由于与林彪配合非常默契,罗荣桓回到哈尔滨东总驻地,林彪非常高兴,罕见地主动替罗荣桓安排住所,还把一直跟随罗荣桓工作的李新阶重新调回来,担任罗的秘书。可见,林彪对罗荣桓这位强有力的战友兼助手有多么依赖。罗荣桓也精神奋发地对同志们笑称,林总要继续他的重点主义,我只好偏劳一些了,除了作战,其他事情都让我做吧。
二、组建二线兵团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仅有部队38万人,而东北国军总兵力经过陈诚的整编补充已达50余万,在力量上我军处于劣势。
怎么解决问题呢?罗荣桓以非常宽广的视野,探索出了一条相对复杂、艰巨但潜力巨大的路子。
罗荣桓当时既是东联的副政委(当时彭真调回中央,罗荣桓主要做政委工作),同时又是东北局常委、副书记,领导着东北各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解放区人口已达1400余万人。翻身得解放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增高,保卫人民财产的积极性和源动力也大大提升。
面对兵力捉襟见肘的困难现状,罗荣桓向东北局建议,要迅速发动广大解放了的农民,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战斗,组建大量二线兵团,进而扩大野战军主力规模。东北局讨论后一致同意了这一建议,并明确分工,由罗荣桓主持这项任务量极为艰巨繁杂的工作。
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东北解放区过去长年处于伪满洲国和日伪政权统治之下,群众固然期盼翻身过上好日子,甩掉亡国奴的耻辱身份。但毕竟长久没有接触系统的教育引导,群众基础远非山东、河北、陕北等老解放区可比,群众的教育转化需要一个过程。
这些问题,在进入东北之初,遍地都是胡子骚扰作乱时,东北民主联军都已经领教过。大量没有政治意识的农民和流浪人员,在强盗匪帮裹挟之下落草为寇,东联动用了正规军才一一消灭之。
东北土地改革后,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急于改善生活、甚至要打倒地主发财致富的思想倾向,各军区在组织征兵时,遇到不少反对声音。地方上党的组织和政府诉苦,长期战争使得解放区负担很重,有的地方人民总收获的一半都征作军用,负担十分沉重,再让青年去当兵,恐怕地方上无法维持。
针对这些情况,罗荣桓一方面组织部队进行纪律整顿,号召厉行节约,精简机关和非战斗人员,切实为地方人民群众减轻经济负担。同时,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地方,进行教育引导,讲清楚作战是为了保卫人民自己的土地。这个道理本来非常简单,农民也都好接受,缺的只是系统而持续的动员。罗荣桓在这方面付出了极大心血与努力,当然,收获也是极大。东北解放区的人民群众,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中,逐步与东北我军结合,人民的战争伟力得以释放出来。
征召上来的士兵,也不是穿上军装就能作战的。他们要经过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像思想教育、射击、爆破、操炮、战术和卫勤等基础培训,才能真正转化为能战之兵。但这些事务林彪肯定不会管,也没精力管,这些原属于军事工作的事,也都由罗荣桓承担了下来。
这些事情的难度和前方作战指挥各有千秋,也非常难做。其难,在于聚拢人心,在于理顺关系,在于持之以恒,在于繁杂琐碎,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深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坚强的贯彻力,是难以完成的。
特别是这类工作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罗荣桓虽说身体条件有所改善,但他毕竟刚刚做过大手术,苏联医生建议罗荣桓至少要休息三年才能恢复工作,可是他连一年都没休息够,又投入到长期高强度工作中,这种拼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罗帅后来只活了61岁,是十大元帅中寿命最短的,虽说自身体质较弱,但与抗战及解放战争中忘我的工作与拼命也有直接关系。
在罗荣桓的强力推动与有力组织之下,东野(1947年底改称)相继组织了几个批次的二线兵团独立团,每团2500人的兵员一个都不少(这与国军扩军动辙空额占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对比非常明显),陆续补入正规部队序列。到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由38万人扩充至70万,加上地方部队30多万人,总兵力达到105万。陈诚获知此情况,本来对自己短时间扩军二十多万很是自负,此时不由得不哀叹共军组织动员能力实在太强大,国军根本不是对手。
三、建设独立自主的炮兵
扩充兵员的同时,罗荣桓紧跟东北我军逐渐开始打城市攻坚战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军工生产以及炮兵部队建设的设想。
东野炮兵其实早在1946年四平战役后便已发端,但受制于没有成熟的军工生产体系,炮兵规模与武器装备都十分有限。
东北炮兵司令朱瑞对炮兵的难处感触最深,炮兵部队用的武器装备都是苏制、日制、美制,来源一靠苏军、日军遗留,二靠战争缴获,但这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罗荣桓敏锐地意识到,东北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这是全国各大战略区都没有优势。俗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兵员的增多,武器弹药还靠缴获与土法制造远远跟不上需求了。必须尽快把东北的工业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体系完善的军工生产产业。
在罗荣桓的直接推动下,东北局指示东北军区成立了军工部,由伍修权、何长工等同志具体负责,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兵工厂。
从一线作战部队转任后方军工生产部门,很多同志想不通,认为这是下放、贬官。伍修权思想上就有疙瘩,他原来在苏联学习过,红军时期在苏区中央根据地工作过,一直想到前线证明自己。东北局任命他负责这项工作,他大吐苦水,罗荣桓苦口婆心地劝他上任。
东北各军分区到1948年,建立起来大大小小55座军工厂,可以年产60毫米炮2000门,迫击炮炮弹50万发,山炮、野炮炮弹20万发,复装山炮、野炮炮弹25万发。
东北炮兵有了这些军工厂撑腰,底气越来越硬,部队规模也逐渐扩大,成为东野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力量。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罗荣桓是分不开的。
政委的角色,天然就包括解决思想问题、推动政策指示的落实。这种工作,没有极大的耐心与精力很难干好,罗荣桓在这方面却是天才,做谁的工作都能做通,协调什么关系都能顺畅无比。所以,林彪在前方打仗基本上不用征求罗荣桓的意见,但他对罗荣桓在后方挑下来的重担也是心知肚明,对罗荣桓本人也是敬重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