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愚人节遇上清明节
今天是愚人节,一个很西方的节日,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过得不亦乐乎,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都成了设慌调侃的对象,像什么“你鞋带开了”“快递小哥找你”“老板发红包了”“周末上班”等等。愉快的气息传播得特别快,你骗我,我骗你,骗来骗去,大家呵呵一笑,倒也扫去了心里许多的郁闷。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节期为公历4月1日,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玩笑的性质极少包含实质恶意。
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玩笑是“蒙娜丽莎的皱眉”。1991年英国《独立报》报道称,一个艺术小组在擦拭名画《蒙娜丽莎》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将画上的蒙尘去掉之后,这位以“神秘的微笑”风靡世界的女子竟然皱着眉头。人们在大吃一惊后,发现这只是愚人节的玩笑。而一个最让人心痛的消息却不是玩笑。2003年4月1日愚人节,著名香港歌影艺人张国荣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自杀。消息虽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但一度被人认为是不可能的恶作剧;直至主要媒体(电视新闻、电台新闻)有所报道,才发觉消息属实。原本快乐的节日,蒙上了一片阴郁的色彩,大家一起怀念张国荣哥哥。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不难看出,西方的节日注重个性的张扬,中国的节日更加内敛,文化色彩更加浓厚,这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一个节日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人们对亡故亲人的追思和对新生活的向往,那些流传千古的人和事,都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标签,不管直到哪里,这些都不会在心里淡忘。
可是,过了愚人节,还有多少人记得清明节,了解清明节呢?
现在的一些人,热衷于外国的节日,本无可厚非,对于一种外来文化的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谁也不可能把某种文化拒绝于国门之外,文化的融合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一味模仿外国的文化,而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就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了。有些人,谈文化必外国,好像自己就不是国人了,细究起来,并不见得他对外国文化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其实只是一些浮浅的了解,并不了解其真正的内涵。这是当今社会的浮躁情绪带来的后果,当人人逐利时,就很难见到文化的真正传承了。现在经常听到一些让人心痛的消息,比如名人故居让位于房地产,文化古迹充满商业气息,就连一些以文化节贯名的活动,也仅仅是借了文化的外衣而已。
很多时候,文化开始成了挂在口头的炫耀,而没有了实质的内涵,就连传播文化的主阵地——电视,也经常充斥着一些没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娱乐节目弄一群明星嬉笑打闹,全无节操可言;一些神剧怪状百出,挂接挑战人们的智商。似是这些,怎么可能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更不会给人们以正确的文化引领了。
一个节日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别忘了它承载的生活和文化内涵,也别忘记那些和节日有着关联的人。喜欢外国的节日,喜欢它的个性张力;喜欢我们的传统节日,喜欢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过完了愚人节,快乐了心情之后,再让我们换上春装,陪家人一起,去春天的郊外放放风筝,折一枝柳条,抽打抽打全身,把一年的晦气一扫而光;再编一个绿色的花环,戴在头上,把心情染绿。别忘了到先人的坟前,呈上贡品,也送去自己的思念。
让传统节日呈现应有的魅力,让文化真正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不要再用浅薄粉饰无知,让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