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下)

转自:散漫斋主的博客

马愉幼年对学友

  明代山东临朐人马愉,字性和,宣宗宣德年间状元,做过侍读学士、教育部副部长(礼部右侍郎)。

  马愉幼年时候聪敏好学,4岁就开始读书,七八岁就能对对子,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他祖父曾经抚摸着他的头自豪地说:“这个孩子当光大我们的家门!”

  有一天,马愉和几个学童到野外游玩,见到一棵大树上的鹊巢被大风吹落,里边的几只小鸟也掉在地上。有个学友面对此景,出了个句子:

风吹鹊巢,一二子连窠及地

  不仅是叙述眼前事,更巧妙的是其谐音技巧,即“连窠”谐音“连科”,“及地”谐音“及第”,就是预祝大家科举考试顺利。

  大家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但是要工整地对出来,并不那么容易。

  其他人都还在思索时,马愉已经对了出来:

雨打猴穴,众诸猴带露朝天

  同样用了谐音技巧,即“诸猴”谐音“诸侯”,“带露”谐音“带禄”,意思是以后我们都会做官,享受俸禄,成为国家、朝廷的栋梁,一起去朝见皇帝。表达出了远大的志向。

(选自李文郑著《巧联妙对话古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

少年于谦露才华

  于谦是明代浙江钱塘(现在的浙江杭州)人,字廷益,永乐年间进士,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先后做过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山西、河南的省长(巡抚)。明英宗正统年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之变”,于谦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拥立代宗。英宗被释放后,发动了“夺门之变”,抢回了皇帝的位子。于谦竟然以“谋逆罪”被杀。

  于谦小时候聪敏机智,才华出众。有一次,母亲要带他去庙里进香,为他梳头时,把他的头发梳理成了双髻。到了庙里,一个和尚看见了他的头发样式,调笑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当即针锋相对地答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这副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描摹形象的同时,以动物名和动物形体名相对:“牛”和“狗”、“龙”和“象”相对,“头”和“嘴”、“角”和“牙”相对,贴切工整。

  回到家里,于谦对母亲说:“有人拿我的发髻开玩笑,我不想留双髻了。”第二天,他要去上学前,母亲又为他梳头时,给他梳成了三分髻。不料冤家路窄,于谦走到路上,刚好又遇见了那个和尚。

  和尚见他的发式有变化,心里好笑,又给他开玩笑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看了看这个秃头和尚,没好气地回敬他:

一秃似锣槌

  描述形象,以数字对数字,以乐器对乐器,工整而生动。

  有一天,于谦上学迟到了。先生说:“学童迟到是要受罚的。我这里有一个对子,你要是能对出来,就免于处罚。”先生的出句是:

菱角三尖,铁裹一团白玉

  前一个分句是叙述,后一个分句则是描写,尤其是“铁”和“白玉”两个词,极为贴切。

  于谦不假思索,脱口对道:

石榴独蒂,锦包万颗珍珠

  同样是先叙述,后描写,“锦”和“珍珠”两个词,更为恰切工整。另外,几个数字的对仗,也非常工巧。

  有一年的清明节,于谦随父亲去祖坟扫墓。当他们走到一个叫凤凰台的高冈时,父亲来了兴致,吟出一句: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随口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麒麟阁”,是汉代阁名,在长安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将霍光等功臣的画像绘于阁上,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封建时代多以在麒麟阁上画像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这个对句,巧妙的地方在于“凤凰”和“麒麟”的对仗,都是祥瑞的动物名,又都是连绵词。

  他父亲听了,觉得儿子的对句远远高于出句,尤其是能表达出远大的志向,心里十分高兴,认为这孩子以后必定有大出息。

(选自李文郑著《巧联妙对话古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

状元少年对都宪

  明代江苏吴县人施槃,字宗铭,明英宗正统年间状元。

  施槃从幼年时候就颖悟过人,虽然家境贫寒,但读书一直十分用功,十分刻苦,特别是善于对对子。

  他少年时,曾经跟随经商的父亲到淮上,住在一个叫罗铎的朋友家里。一天,罗家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是个姓张的国家监察部部长(都宪,都察院的都御史)。罗铎迎接客人入座后,又命自己的儿子和施槃一起来拜见张部长。

  张部长见两个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非常喜欢,问他们都读过哪些书,还问他们会不会对对子。两个孩子回答后,张都宪出了个句子让他们来对: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句子说的是一种天文现象:新月、残月的形状都像弓一样,但一是“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初九的月相)”之“弓”,一是“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的月相)”之“弓”;一个是能看到月亮西边的半圆,一个则只能看到月亮东边的半圆。构思奇特,组句巧妙,连用了四个作为比喻的“弓”。

  罗铎的儿子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施槃就已经对了出来: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说的也是一种天文现象:朝霞、晚霞都灿烂如锦,但一是东川之“锦”(朝霞),一是西川之“锦”。与出句相似,连用了四个作为比喻的“锦”。对仗上,“霞”与“月”,同是天文类名词;“上”、“下”与“东”、“西”都是方位词——属于小类工对。

  张部长听了,认为这个少年不凡,当场就决定聘施槃到他家塾中任塾师。

商辂拦考显奇才

  明代商辂(音路),字弘载,号素庵,他祖上周代时居住在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后来流落到西夏。北宋时候,其始祖商瑗归宋,被宋仁宗赐地于淳安(今天的浙江淳安),从此,成为当地的世家大族。但是,后来家道中落,到商辂祖父一代,以砍柴、捕猎为生。商辂的父亲商霖,在严州府(今天的浙江建德东北)做小吏。据说在商辂出生的那天夜里,严州知府忽然听到有悦耳的丝竹之声从空中传来,一直飘落到小吏们住的官舍。第二天,知府召来众小吏,问昨天晚上是谁在听乐饮酒,大家都说没有这事。知府又问昨夜有没有其他什么异常情况,有小吏回答说:商霖昨夜喜添一子。知府一听,联系到自己夜闻丝竹之声的事,觉得商霖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于是特意为他增加了俸禄,叫他好好抚养儿子。

  商辂从小天资聪慧,又嗜书成癖,6岁时就能吟诗作对,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与浙江桐庐的另一个才子姚夔(音魁)齐名。21岁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成为解元;31岁参加会试,再得第一,成为会元;接着的殿试,独占鳌头,状元及第。是整个明代近300年间唯一的一个“连中三元”的人。相传商辂在去参加会试的路上,夜里在船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见一位神人呼叫“解元”。他忙问谁是解元,那神人把手中的一枝简拿给他看,只见上面写着“姚夔”两个字。他又叩问有没有自己的名字,神人让他看简的背面,果然是“商辂”。结果,他当年就考中了,而姚夔三年后才得中解元。还据说,商辂在参加会试的头一天晚上,也做了个梦,梦见有人手提三颗人头递给他。醒来后,他问老师,老师高兴地说:“这是吉祥之梦啊!”他当年参加会试,是宣德年间状元马愉任总裁,发现了他的才华。

  后来,商辂曾经任过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财政部部长兼民政部部长(户部尚书)、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直至宰相(文渊阁大学士,又进谨身殿大学士)。

  相传商辂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听说严州府主考要乘船从金华、兰溪一路过来,不少准备应试的考生都到南门码头拦考去了,他也缠着父亲带他去。

  到了码头,只见众多考生正纷纷散去,主考站在船头,正吩咐开船。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商辂看得远,眼睛又尖,小孩子也顾不得什么忌讳,急忙大喊一声:“主考大人,请留步!”

  主考回过头来,见是一个孩子在人群中向他招手,不知道会有什么事,便命人先停下船来,好奇地问道:“是你在喊本官么?”

  他父亲紧跑几步,来到船舷旁,商辂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也是来拦考的!”

  主考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看看,码头上这么多读书人,没有一个能对得出本官的对子,你乳臭未干,也来拦考?”

  商辂信心十足地说:“大人别瞧不起人哪!请您出句吧!”

  主考官见这个孩子不甘示弱的样子,心里早已经喜欢上了。他看了一眼拉纤的纤夫,随口出了个句子:

龙须屡屡升天际

  商辂低头也看了看纤夫,随即对道:

虎爪尖尖伏水中

  描绘纤夫拉纤的形象,不但生动,更有生气。以“虎爪”对“龙须”,极为工整。

  主考官一听,果然出口不凡,见这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又出句道:

小子无知,骑父作马

  商辂听到这句话,“噌”的一声,从父亲背上跳下来,昂头对道:

慈父有德,望子成龙

  主考见这孩子对得如此又快又工,心中不禁暗暗叫好,便有心再试一试他。于是,站在船头,手捋胡须,想了一想,出句道:

月照三河河映塔,似虎拦溪

  句子中嵌入了两个地名“三河”、“兰溪”,“河”字又重叠出现,综合运用了嵌字、叠字两种技巧。显然,这个句子的难度加大了。

  商辂稍加思索,用小手一指三江口的方向,朗声对道:

风吹大浪浪掀洲,如龙分水

  同样嵌入了两个地名“大浪”、“汾水”,同样有叠字“浪”,恰切工整。

  主考官听了,连连点头,不住地夸奖:“奇才啊!此小儿他日不可限量!”

林聪幼年对县长

  明代福建宁德人林聪,字季聪,正统年间进士,一直做到公安部部长(刑部尚书)。

  林聪小时候就博览群书,尤其是以有“急才”闻名乡里。急,就是快、疾速的意思,说他对问题反映特别快。他父亲在当地很有名望,常常和官员、绅士打交道。

  有一次,县长(县令)来拜访他父亲,见了聪明活泼的小林聪,很是喜爱。想到刚才在大门口,看见守门的白狗温驯地望着主人,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白犬当门,两眼睁睁唯顾主

  意思是白狗守着门,两眼只看主人行事。

  林聪一眼瞥见院子里的黄蜂,随口对道:

黄蜂出洞,一心耿耿只从王

  意思是黄蜂从洞中出来,一心只跟随着蜂王飞行。巧妙的是,以颜色词“黄”对颜色词“白”,以动物名“蜂”对动物名“犬”,以形体词“心”对形体词“眼”,以复字“耿耿”对复字“睁睁”,极为工稳。

县长又仔细打量这个孩子,发现他的眼睛长得比较奇特,很有趣,就指着他的眼睛出个句子:

重瞳项羽重瞳舜,只有二人

  “重瞳”,就是眼睛里有两个瞳人,过去认为是一种异相、贵相。《史记·项羽本纪论》中说:“我听周生说舜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他的后代吗?”

  林聪听了,当即对道:

九尺曹交九尺汤,尚多四寸

  《孟子》里说:曹交身长九尺四寸,商汤身长九尺,曹交比商汤还多出四寸。以人名对人名,以数字对数字(“重”虽然不是数字,却含数字的意思),尤其是以异相对异相,最为难得。

小万安巧对客人

  明代眉州(现在的四川眉山)人万安,字循吉,正统年间进士,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连续在朝中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华盖殿大学士)兼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还曾经做过首辅(首席宰相)。他在朝中做官,千方百计结交内宦,巴结当时极为受宠的万贵妃(宪宗的宠妃),自称是子侄辈,而作为宰相,他的政绩倒没有多少记载,当时就为人所不齿。所以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并不好。

  万安小时候聪明好学,七八岁就能诗善对。

  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客人,见这孩子聪明伶俐,很是喜欢,就问他读过哪些书,还问他能不能对对子。客人听了他的回答,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

  由天上日、月的运行,巧妙地联想到“日”字和“月”字合成一个“明”字,这应该是个析字联。此外,还用了复字技巧(“出”字),并嵌入了两个方位词“东”、“西”。

  万安眨巴眨巴眼睛,当即对道: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巧妙地将“女”字和“子”字合成一个“好”字,同样用了复字技巧(“居”字),嵌入了两个方位词“右”、“左”。

  客人听了,连连点头称妙。

两神童妙对皇帝

  明代文学家李东阳、程敏政都是少年聪敏,都被人们称为“神童”。李东阳是湖广茶陵人,程敏政是安徽休宁人。

  在李东阳4岁、程敏政6岁那一年,两个少儿同时被英宗召见,这不但对他们本人,而且对他们全家来说,都是十分荣耀的事。

  进宫殿的时候,对两个几岁的孩子来说,那高高的门坎实在是无法过去。他们努力抬腿迈步的样子被英宗看见了,忍不住笑道:

  书生脚短

  李东阳应声而对:

  天子门高

  两个孩子只觉得这里好玩,也不大明白这皇宫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规矩,那无忌的童言,与平日里大臣们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形象绝然不同。不大一会儿,英宗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两位小客人。

  中午时分,英宗邀他们与自己共进御膳。看到其中的螃蟹,英宗出了个句子让他们对:

  螃蟹一身甲胄

  程敏政对:

  凤凰遍体文章

  李东阳对:

蜘蛛满腹经纶

  句子中的螃蟹、凤凰、蜘蛛都属于动物,并且都是联绵词;“甲胄”、“文章”、“经纶”分别由各动物本身的硬壳、羽毛、丝线生发联想而来,还都用了拟人手法;“一身”、“遍体”、“满腹”几个词,意思相近而又有变化,尤其是都极为贴切,几乎无法置换。皇帝即景出句,两个孩子能有如此表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英宗见两个少儿的确不凡,心中更是喜爱有加。便有心再试一试他们的才华,又出句道:

  鹏翅高飞,压风云乎万里

  程敏政对道:

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李东阳对道:

  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英宗的这个出句,大抵是以鲲鹏展翅高飞为比喻,来考察他们的志向。程敏政的对句,显示了雄伟的抱负;大约是在“鳌头独占”之上无以复加了吧,李东阳另外构思了拍皇帝马屁的对句。“鹏翅高飞”一句充满了气势,而两个少儿的对句似乎气势更盛。

  于是,英宗龙颜大悦,当即发话:“就这样安排了:以后他二人,一个做宰相,一个做翰林!”凭着几句巧对,皇帝竟然预支官位。从这个小故事,也可见明代的皇帝是有着喜爱对联的光荣传统的。

  后来,李东阳果然做了宰相,程敏政则做到了教育部副部长(礼部右侍郎)。当然,这是后话。

宰相以对求佳婿

  程敏政是明代的著名才子,学问渊博,为一时之冠,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曾做过太子的老师。当时的宰相李贤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就把他招为自己的乘龙快婿。

  这一天,李贤设家宴招待几位贵客,程敏政当然也在座作陪。

  席间,李贤用筷子指着餐桌上的莲菜,出了个句子,当着诸位客人的面,点名让程敏政来对:

因荷而得藕

  字面的意思是,水面上先开荷花,然后水下才会长成莲藕。程敏政听了,仔细一琢磨,原来这个句子是谐音双关:“荷”谐音“何”,“偶”谐音“藕”。其双关意思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佳偶的吗?

  想到这里,他指了一下餐桌上的水果,也用双关语对道:

有杏不须梅

  表面上是在说水果,其实,这也是个谐音句子:“杏”谐音“幸”,“梅”谐音“媒”。其双关意思是:我有幸得到您老人家的赏识,将宝贝女儿许配给我,所以就不必专门再请媒人了。

柯潜少时对先生

  明代福建莆田人柯潜,字孟时,号竹岩,代宗景泰年间状元。做过执掌皇帝宝玺(大印)的机要秘书(尚宝少卿)兼记载国史的官员(翰林修撰,当时这个职位一般只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就是状元),宪宗时候,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最后的职务是国立大学校长(国子祭酒)。

  柯潜出身于农民家庭,直到10岁以后,家里才有能力请来先生教他读书。由于他启蒙较晚,先生感觉到他好像是生性迟钝,不如其他孩子接受能力强。时间不长,先生就想离开他家,认为教他读书是白费工夫。

  这一天,先生见窗外有个女子独自挑着一担橄榄经过,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女子独行随橄榄

  字面上似乎是普通的叙事,其实是用了谐音技巧,莆田方言中,“随橄榄”的意思是我要走了,“谁还敢于阻拦”。

  柯潜听了,明白先生嫌自己没有出息,不愿意再继续教他了。他也向窗外瞥了一眼,看见了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便对道:

先生欲去挂石榴

  莆田方言中,“挂石榴”的谐音是“确实留”,表达了他想请先生留下来的意愿。并且“橄榄”与“石榴”的对仗非常工稳、巧妙。

  先生一听,感到很惊讶,原来,这个孩子心里还是十分灵巧的,反映机智,颇有颖悟之才。于是,先生当场决定不走了,留下来接着做他的老师。

少年丘浚对师长

  明代琼山(今天的海南海口)人丘浚,字仲深,少年时候学习刻苦努力,因为家贫,在邻居一个官宦家的私塾里读书。但那官宦家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丘浚却很早就以聪敏好学、过目成诵闻名远近。

  有一次,塾师因事外出。东家那个儿子见老师不在,以为可该自由了,便一溜烟跑出去玩耍了,只有丘浚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认真读书。

  这时,天忽然下起了雨,恰巧丘浚的座位上面房顶漏水,滴湿了他的肩头。他见东家的孩子不在,就临时和他换了座位。等那孩子回到教室后,急忙向刚进屋的塾师报告,说丘浚趁老师不在,私自调换座位。

  塾师说:“今天先不说谁是谁非,只论能不能对对子。谁能对出我的句子,谁就有理。”说完,出句道:

点雨滴肩头

  丘浚对道:

片云生足下

  塾师的出句,源于眼前的生活;丘浚的对句,则着眼于自己要读书成才,有踏上青云之路的意思。塾师一听,以为小小年纪能对出这样的句子,不但工整无比,而且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大为惊异。

  东家的儿子憋得小脸通红,却终于也没有对出来。他自愧不如丘浚,便哭着回到内宅,告诉给父亲。

  那官宦听了,十分恼怒,心想:你个穷小子,在我家里借读,怎么还敢欺负我儿子!当即叫来丘浚,也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孰谓犬能欺得虎

  很明显,这是在责骂丘浚。他自以为富贵之家,根本看不起眼前这个穷孩子。

  丘浚应声对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针锋相对,且毫不示弱,同样表达了极高的志气。这个对子还巧在以“鱼”和“龙”两个动物名来对“犬”和“虎”两个动物名,工整贴切。

  那官宦听了,也大为惊骇,认为这孩子非同常人,日后必定大有作为。

  后来,丘浚参加乡试,得了第一名;又考中进士,直至做到了宰相(文渊阁大学士)兼教育部部长(礼部尚书),开了明代以尚书入内阁的先例。他为官清廉,所居住的府第非常简陋,在京城里生活40多年未搬过家。他还勤奋好学,一生不变,老年时候右眼失明,仍然读书不停。

杨廷和妙对客人

  明代新都(今天的四川新都)人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自幼聪明过人。12岁中举,19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宰相(华盖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首席宰相(首辅)。

  杨廷和7岁那年,有一天晚上,父亲在家里请客,他也跑前跑后地张罗,端茶递水,很有个小主人的样子。

大家一边吃喝,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夜时分。一位客人说:“这会儿可能有半夜了吧?”另一位说:“可不是吗,大约到三更天了。”

  又一位客人开口道:“说到这里,我倒有个对子,只是仅有上联,请诸位来对一下。”他接着吟道: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半

  巧妙地利用一夜“五更”来平分,用以表示半夜。主要运用了复字手法,短短九言,含两个“夜”字、两个“五更”、两个“半”字,其中又含几个数字。要工整地对出来,的确不容易。

  几个饱读诗书的客人都在瞑思苦想,当他们还没有琢磨出个头绪的时候,小杨廷和开口了:“长辈几位,请允许我试一试。”说着,他不紧不慢地吟出了下联: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三秋”,指秋季含七、八、九月三个月,而八月的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所以这里巧妙地利用“八月中”来平分秋季。同样运用了复字技巧,含两个“秋”字、两个“八月”、两个“中”字,同时也含几个数字。

几位客人听了,无不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小家伙。

谢迁巧对赢美名

  明代余姚(今天的浙江余姚)人谢迁,字于乔,宪宗成化年间参加乡试,中为第一;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进士及第;殿试中,又夺得状元。从翰林修撰一直做到宰相(东阁大学士)兼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他长得仪表堂堂,生性耿直,以高风亮节著称。

  谢迁从小聪敏好学,刚刚入学不久,就以善对闻名乡里。

  他7岁那年的夏天,一天晚饭后,和祖父在院子里纳凉。听到村庄内外一片青蛙的叫声,祖父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试着对:

蛙鸣水泽,为公乎,为私乎?

  这是用的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典故。司马衷性情愚呆,用大白话说就是个白痴,从小除了吃饭,就是玩乐,此外对任何事几乎都一无所知。那也没办法,因为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8岁就被立为太子了。他老爹一死,他就是当然的皇帝。有一次,他到华林园游玩,听到青蛙的叫声,竟然问左右随从:“这个叫声,是为公家叫,还是为私人叫?”——真叫人佩服人家的想像力!随从只好回答说:“在公家的地里叫就是为公家,在私人的地里叫就是为私人。”

  小谢迁听了祖父的出句,思索片刻,对到:

马出河图,将治也,将乱也

  这是用的“河图洛书”的典故,是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据汉代学者孔安国、刘歆等人解说:伏羲时候,有龙马从黄河里出现,马背上有旋毛如星点,被称为“龙图”,伏羲伏羲就是根据这画出了“八卦”。夏禹治水的时候,有神龟从洛水里出现,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大禹就根据这作《尚书·洪范》的“九畴”(被称为是上天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以典故对典故,可以说旗鼓相当;“蛙”与“马”,是动物名相对,自不必说;“为公乎”与“为私乎”,可看作是当句自对,“将治也”与“将乱也”也属于当句自对。

  祖父听了,很是高兴,因为孙子不但对得工整,更显示出非凡的气度。

梁储幼年对父亲

  明代广东顺德人梁储,字叔厚,号厚斋,宪宗成化年间进士。曾经做过太子的老师,后来做到宰相(文渊阁大学士)兼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

  梁储从小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尤其是能胸怀大志。

  有一天晚上,父亲带他到池塘里洗澡。他们跳到水里,水中满天星斗的倒影霎时被搅得银光闪闪。父亲见了,就以此为题,出句让他对: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梁储听了脱口对道: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台阁”,在汉代时是对尚书台的称呼,后来泛指中央政府机构。从这个句子中,就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梁储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

  父亲听了,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

陈紫峰巧对老人

  明代成化年间,福建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出了个理学家陈紫峰。他从小聪明伶俐,是有名的才子,在闽南被称为“第一通”。

  陈紫峰9岁那年,涵口村陈氏祠堂在举行祭祀祖先的“祭冬”仪式,50岁以上的前辈济济一堂,小紫峰也大模大样地坐到了祭祖的筵席上。

  几位老人见他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就指着桌上的一盘九节虾,开玩笑地对他说:“用'九节虾’作对,对得好,你就吃,对不好,罚你钻桌脚。”

  小紫峰听了,机灵的大眼睛一转,便大大方方地伸出一只手,抓起九节虾,就往嘴里放。

  众人见了,忙上前阻止,说:“你还没有对对子,怎么抓起虾就吃呢?”

  “这不已经对出来了?”他对几位老人伸出小手摇了摇,理直气壮地说:“'五爪龙’不是正好对'九节虾’吗?”

  几位老人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对得好。

  这时,外面传来“砰、砰、砰”的祭冬炮声。一位老人又出了个句子让陈紫峰来对:

  枪装药,药装枪,射去浓烟散雾

  陈紫峰听了,站起身来,走到大厅的八仙桌前,拿起桌上的花瓶,摔到地上,随口对道:

  瓶插花,花插瓶,打破流水落花

  大家听了,又惊又喜,拍手齐声夸奖道:“对得好!对得好!”

钱福八岁对书生

  明代松江(现在的上海松江)人钱福,字与谦,号鹤滩(源于他家附近的一个地名),孝宗弘治年间参加会试,夺得第一,殿试时,又中了状元,担任了记载国史的官员(翰林修撰)。据说,因为他的文章和诗词、对联都做得很好,所以远近很多人带着华贵的纸张求他给写东西,他为此接待应酬,忙无虚日。

  钱福自幼天资颖悟,被人们称为“神童”。他8岁入私塾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先生安排的读书、背书任务,他总是早早地先完成。仅仅两年左右,就已经能够写诗作对了。

  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群赏菊归来的书生。他们早就听说了钱福的才名,就想借这个机会当面试一试。一个书生出个句子让他对:

赏菊客归,众手摘残彭泽景

  “彭泽”,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为他曾经做过彭泽令,还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所以后来人们把“彭泽”作为菊花的代称。这里的意思是,赏菊的客人归来,大家手里都拿着采摘来的菊花。

  钱福看了看这一群比他大得多的书生,大大方方地对到:

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

  人们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卖花人挑的正是花中仙子——牡丹花,而牡丹是春季开放的,所以说“挑尽洛阳春”。以“肩”对“手”,属于形体名称相对;以 “洛阳”(代称牡丹)对“彭泽”(代称菊花),属于地名(花名)相对——非常工整。

  那群书生听了,无不佩服钱福的才华。

蒋焘幼年对武官

  明代长洲(现在的江苏苏州)人蒋廷贵,字大用,才思敏捷。成化年间进士,任乐亭(现在的河北乐亭)县长(知县)。

  蒋廷贵有个儿子,名叫蒋焘,字仰仁,幼年时候极为聪慧,据说9岁就读了不少书,诸子百家,多有涉猎。尤其是擅长对对子。

  有一次,蒋廷贵一位做武官的朋友来他家做客。大家聊天时,聊到了天气。客人就此出了个句子让小蒋焘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属于析字联,分析“冻”字和“洒”字的字形,分别由“东”和两点、“西”和三点构成,非常巧妙。

  小蒋焘看见父亲正在为客人切西瓜,顿来灵感,对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同样是析字,分析“切”字和“分”字的字形,分别由横向的“七”、“刀”和竖向的“八”、“刀”组成。而且句子顺畅,意思明晰。大家听了。一座皆为之惊叹。

  饭后,那武官带小蒋焘游览某佛寺。在大殿里,那武官指着座上的佛像出了个句子: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小蒋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出句是写实,对句则是想象;以“凤”对“狮”、以“龙”对“象”,是动物名相对;以“桂子”对“莲花”,是植物名相对;并且平仄谐调,无可挑剔。

  从寺院出来,那武官的随从悄悄问蒋焘对的是什么句子,蒋焘说:

一个小军,偷狗偷猫偷芥菜

  与那随从开了个小玩笑。同样是以动物名对动物名,以植物名对植物名。

  可惜的是,这么一个神童,刚刚在他十分喜欢的世界上生活了17个年头,就匆匆去世了,这是谁也料想不到的。

董玘八岁对御史

  明代会稽(现在的浙江绍兴)人董玘,字文玉,弘治年间进士及第,殿试中又夺得了榜眼(一甲第二名)。后来做过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吏部左侍郎)。

  董玘小时候极为聪慧,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他8岁那年,有个做御史(明、清两代有监察御史,还有分管其他任务的御史)的官员路过会稽,专门派人把他叫到船上,对他说:“我早就听说过你这个神童,今天找你来,是想用对子试一试你,如果真的有才华,我向朝廷举荐你。”

  小董玘大大方方地说:“请大人出句吧!”

  御史看见旁边一只载满石头的船驶过,就以此为题出句道: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似乎说的是很平常的一种活动,但石头和船,一重、一轻,而且是以轻(船)载重(石头),事情本身就比较有趣,听起来还很奇妙。从形式上看,又综合运用了复字、叠字技巧。

  董玘想到不久前见父亲和乡亲们用弓(一种丈量地亩的器具)量地的场面,朗声对道:

弓量地面,地长弓短短量长

  好像也是在说一种普通的农事活动,但地和弓,一长、一短,而且是以短(弓)来量长(地),事情本身也比较有趣。从形式上看,同样采用了复字、叠字技巧,与出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御史听了,大为赞赏,他果然没有食言,把董玘推荐给了朝廷。皇帝也是爱才,就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赐董玘入太学读书。

李梦阳幼年对塾师

  明代李梦阳,字献吉,自号空同子,原来是庆阳(今天的甘肃庆阳)人,后来迁居到扶沟(今天的河南扶沟)。弘治年间进士,曾任财政部、民政部的处长(户部主事),因为弹劾宦官刘瑾而下狱。刘瑾事败被杀以后,他被任命为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提学副使)。

  李梦阳自幼聪明,才思敏捷,与何景明等人在当时被称为“十才子”。

  他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很得先生的喜爱。

  有一天,先生带着一群学童登山,大家一边努力向上,一边欣赏着美景。走到半山腰,先生出了个句子让大家对: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说的是在山脚下往上看,似乎山顶离天很近,但到了山腰,却又感到天更高更远了。运用复字手法,其中含两个“天”字、两个“山”字,还有“头”和“腰”两个方位词。

  几个学童抓耳挠腮,不知道该如何对。只有李梦阳率先对了出来:

月浮水面,捞将水底月还沉

  说的是月光好像在水面上浮动,但如果要去捞它,你即使捞到水底也捞不到,似乎沉下去了。同样用了复字手法,其中含两个“月”字、两个“水”字,还有“面”和“底”两个方位词。几乎是无一字不工。

考生巧对李梦阳

李梦阳在江西任职的时候,有一年主持江西的乡试。

一次,他到考场巡视,无意中忽然发现有个考生的姓名和他的姓名完全相同。他既感到好奇,又觉得有点不舒服,就问那考生:“你怎么跟我同名同姓呢?”考生一愣,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他又说:“这样吧,我这里有个对子,你要是能对得上来,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考生只得点头表示同意。

官员李梦阳出的句子是: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蔺相如,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名臣,曾经自告奋勇,赴秦国送和氏璧,在秦国宫廷,慷慨陈词,终于得以完璧归赵。在国内,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名将廉颇,共同保护国家安全。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句子的意思是:蔺相如和司马相如,两个人名字相同,而实际上他们在很多地方并不相同。在这里的含义是:你是个学生,居然和我同名,实在是太不相称了。就对联艺术来说,这属于嵌名手法,还有重字技巧,其中的“相如”出现四次。

那考生一听,明白了这位官员对这事竟然心存芥蒂。于是,他也借两个同名的古人姓名对道:

魏无忌、公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是战国时候魏国贵族,就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曾经主持窃符救赵。公孙无忌,就是春秋时楚国的公孙龙,孔子的弟子。“彼”,指古人,“此”当然就是指“我”(考生)了。意思是:自古以来,同名同姓者并不少见,人家都没有什么忌讳,我也不忌讳。言外之意是,您老先生还计较什么呢?就对联艺术来说,同样运用嵌名手法和重字技巧,其中的“无忌”也出现四次。

李梦阳听了,感到这个学生不简单,既说得在理,又反映机敏,很快就喜欢上他了。

叙文伦巧对先生

  明代南海(今天的广东佛山南海区)人叙文伦,字伯畴,弘治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得会元(会试第一名);殿试中夺得状元。先是做翰林院修撰,又被提拔为太子的德育教授(谕德)。叙文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好学不倦,可谓德才兼备。整个明代,广东只录取了三名状元,他是其中之一。不但如此,他的长子叙以谅在正德年间考得解元(乡试第一名),次子叙以训也在正德年间考中会元。人们称他们父子三人各占一元,成为一时佳话。

  叙文伦出身农家,长得身材高大,丰姿魁伟,据传说光他的头颅就有将近两尺长。他从小智慧超人,有“急才”。

  叙文伦5岁开始在私塾读书,过目不忘。有一次,先生教他们学习《木兰辞》,他仅仅读了一遍就全会背诵了。这时,外面下起了冰雹,他把头伸出窗外看。先生见了,生气地责备他说:

小子无心读诗书

 小叙文伦见先生也站在门口观赏下冰雹,就接着对道:

 先生有意观冰雹

  叙文伦9岁的时候,就要到县里的书院去读书。书院里的先生一见这孩子,就觉得与众不同,为了试一试他的才学,先生以院子里翩翩飞舞的蝴蝶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大蝴蝶遍身锦绣

  叙文伦一眼瞥见了书院房檐下的蜘蛛网,随即对道:

小蜘蛛满腹经纶

 这个对子,可以说无一字不工。特别是小小年纪,敢于以“满腹经纶”来自励,也可见他志气之高远。

于是,先生报告书院院长(山长),当场点他为当年的冠首童生。

杨慎幼年巧对句

  杨慎是前面所说过的杨廷和的儿子,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年间以乡试第三的成绩参加会试,得第二,殿试时夺得状元。据说,当时大学士李东阳为首辅,杨廷和为次辅,在殿试的前一天晚上,李东阳曾经让杨廷和看过策试的题目,所以杨慎才考得最好,被选为第一,成为状元。只是因为杨慎本来就以才华过人享有盛誉,他得状元,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

  杨慎小时候机警聪敏,10来岁就会写诗,12岁时候曾经模仿写作《吊古战场文》、《过秦论》等传统名篇,凡是见到的人无不感到惊异。

  他五六岁就入学读书,天资颖悟而又刻苦勤奋。他父亲杨廷和也随时注意对他的引导和培养。

  有一次,小杨慎随父亲在园中散步,看见一株老枣树被大风吹倒在路边。父亲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老枣靠道倒

  说的是平常事物,但巧妙的是都用读音相近的字组成,这叫做叠韵。

  杨慎看到阶旁种的一棵低低的槐树,来了灵感,对道:

矮槐挨阶栽

  也是说的平常事物,同样用了叠韵技巧。杨廷和听了,点点头表示赞赏。

  在私塾读书时,先生曾指着院子里的竹子出过这样一个句子让他对:

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这个句子,运用了重字的技巧,含三个“影”字。杨慎瞥了一眼那棵高高的杨树,对道:

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同样运用了重字的技巧,含三个“花”字。意境和出句一样美妙。

戴大宾少年巧对

  明代福建莆田人戴大宾,字宾仲,8岁成为秀才,13岁考中举人,正德年间进士及第,殿试中得探花(一甲第三名),在翰林院任职。因为他才华出众,当时极有权势的宦官刘瑾想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并且都准备好了装饰一新的府第。正直的戴大宾不愿意攀附他,就佯装疯癫,这才得以躲过。

  大宾5岁那年就去应童子试,不少考生见他年幼,就纷纷上前逗他。有人问:“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官?”他答道:“想当阁老。”众人听了都笑,其中一人说:

未老思阁老

  大宾看了看周围那些比他大得多的考生,不慌不忙地对道:

无才做秀才

  大家一听,无不啧啧称奇。

  戴大宾8岁的时候,是县学里的生员。有位先生早就听说他的机敏,一次,指着厅堂上的椅子出句让他对: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应声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坊

  这位先生听了,非常惊奇,称他果然是远远超出众学童,尤其是年少而志气大。“虎皮”与“兔毫”的对仗,恰切工整。

  戴大宾13岁那年,有一位官员来拜访戴父,见到大宾,以为他还在习童子艺,就想试一试他能否对对子,先出句:

月圆

  大宾调皮地对道:

风扁

  客人好奇地问他:“风如何是扁的呢?”

  大宾歪着头反问道:“不是扁的,怎么能入夹缝?”

  客人心想,这个小家伙还不可小视呀!又出句:

凤鸣

  大宾对道:

牛舞

  客人又感到奇怪了,问道:“牛会舞吗?”

  大宾朗声反问道:“'百兽率舞’,难道牛不在其中吗?”原来,“百兽率舞”是《尚书·舜典》的一句话,大宾早就读过。

林大钦妙对传奇

  明代潮州海阳(现在的广东潮安)人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蒲,嘉靖年间22岁那年考中状元。

  林大钦出身贫寒,自幼年起就跟着大人以卖菜为生,从来就没有正式拜师学习。但是,他天资聪明灵慧,有时趁外出卖菜的机会,偶尔到人家书塾的窗户外听几句先生的讲解,马上就能够领会所讲书中的大意;有时看了人家孩子写的文章,当场就能够说出文章的主旨。因为家里买不起书,就常常在随父亲进城卖了菜以后,到书肆盘桓,如饥似渴地读书,尤其是名家名篇,他更是用心熟读,往往能过目不忘。就这样,他开始学着写文章,一下笔就气势磅礴,洒脱豪放。时间长了,更是出类拔萃,闻名远近。揭阳(现在的广东揭阳)进士翁万达见了他的文章,大为惊奇,不顾门第悬殊,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他曾为岳父写过一副寿联,岳父大喜,不住地夸赞:“我婿真状元之才也!”广东督学吴麟对林大钦的文才也极为赏识,曾经把他列为广东最优秀的士子,并说:“林大钦将来必中状元!”果然让他言中。

  直到现在,潮州一带直至广东,还流传着不少林大钦幼年时期对对子的故事。

  这一天,才七八岁的林大钦跟随父亲上街卖菜,忽然见巷口有个老妇人在往一根竹竿上晒裤子。当地习俗,妇女的裤子是不洁之物,怎么能从那下边低头钻过去呢?于是,父亲就请那老妪先让他过去再伸展开裤子晒。老妪见卖菜人身边这孩子还是个学童模样,就答应了他,但提出个条件,要这孩子对个对子。她的出句是:

小童子手捧《百家姓》

  大钦应声对道:

老太婆口念《三字经》

  ——人物相对,形体词相对,书名相对,工稳妥帖。

  老妪来了兴致,又出句:

千家诗吟万家客

  大钦随口对道:

一样米养百样人

  ——数字对数字,重字对重字,巧妙工整。老妪高兴地先收起来自己要晒的裤子,让大钦过去。

  大钦养有一只伶俐活泼的鹩哥,很是可爱。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常常要借贷。一天,某债主来他家催讨逼债,而家里实在是一时还不起。债主心中有气,看见那只笼中的鸟,就顺手给提走了。

大钦回到家,得知自己的心爱之物被人抢去,一阵风似的跑到那人家里。债主正吃午饭,见大钦来要鸟,就有意要难为他,不怀好意地说:“你不是神童吗?我出个句子,你要是能马上对出来,鸟就还给你。”大钦只得点头答应。

  那债主用筷子指着桌子上的一盘鱼出句道:

盘鱼难入海

  意思是已经被烧熟的鱼是不可能再游回海里去的了,言外之意很明显:我提回家的鸟怎么能再还给你呢?

  大钦会意地笑了笑,对道:

笼鸟应归巢

  “笼”与“盘”是器物相对,“鸟”与“鱼”是动物相对。债主对大钦的“急智”非常赞赏,连声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当场就让他把鸟带回家了。

  大钦8岁那年,有一天回到家里,见母亲和婶母愁眉不展的样子,就问家里出了什么事。原来,官府近日要开挖水渠,已经丈量了田地,他们家仅有的几分水田也已被插上了标签。这一占,数口之家还指望什么过日子呀!

  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钦听了,心里也同样很不是滋味。晚上躺在床上,左思右想,辗转难眠,最后,他决定要自己到官府一趟,斗胆向他们求情。

  第二天一大早,大钦打听到了地址和主持这项工程的官员,就直奔官府衙门而去。

  主持新开水渠的官员叫薛侃,字尚谦,当地人都称他为薛进士,曾在江西拜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为师,他的号“中离”还是王守仁所赠。

  大钦到了薛进士的衙门,也不在乎什么官不官的,口口声声要找薛进士。薛侃也不知是哪一级的官员来访,便急忙来到客厅,原来是那个早有耳闻的小神童。大钦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求薛大人改变主意。薛侃听了,心中好笑,一个孩子,竟然管起这种大人家的事来,就想逗一逗他。于是,就出个句子让他来对:

新姜哪有老姜辣

  意思很明显,含有指责他小小孩子管这事之意。

  大钦毫不含糊,针锋相对道:

老笋不如新笋尖

  意思也很清楚,不要小看了孩子家。“姜”与“笋”,属于植物名相对,贴切,巧妙。

  薛侃一听,心想,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就当场告诉大钦:“你提的意见,我们一定好好考虑。”后来,他们果然重新勘察,结果转了一大弯,改向山脚的一片叫做“兵营埔”的荒地开挖。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兴利的好官,就将这条水渠命名为“中离溪”。

  有一次,林大钦在一座桥头遇到一位私塾的先生。那先生见是他,就指着桥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马跑过桥,蹄踏木板点点似打鼓

  林大钦以桥头觅食的母鸡为题对道:

鸡走吃谷,咀啄铜盆声声像敲锣

“马”与“鸡”,是动物名相对;“蹄”与“咀”,是动物形体名相对;“木”与“铜(金属)”,是五行相对;“鼓”与“锣”,是乐器名相对。工整,贴切,那位先生极为佩服。

又一次,林大钦在一个私塾窗外听讲课时,里面的先生发现了他。先生想看看这个在窗外听课的孩子,就出来叫住了他,出句让他对:

月圆月缺书常读

  意思是读书要刻苦,要坚持。林大钦脱口对道:

云卷云舒笔自挥

  意思是不管现实境遇如何,我都要读书写文章。其中“月”与“云”是天文名词相对,“书”与“笔”是文化用品名相对,“圆”与“缺”、“卷”与“舒”,分别是一对反义词。先生听了,不禁赞扬道:“好小子,他日必成大器!”

  林大钦14岁得中秀才,去参加考试的时候,曾借宿在一个老秀才家。这老秀才出句试他:

树高枝茂,小鸟何能寄足

  大钦志气高昂地对道:

潭清水浅,困龙暂且安身

  “鸟”与“龙”,属动物名相对;“足”与“身”,属形体名相对。

  林大钦16岁的时候,一是为了生计,二是不至于荒废了学业,就到银湖乡找个大户人家教书。那家主人虽然知道大钦有才,但认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呀。于是,就出了个句子试一试他的才学:

银湖院后虎耳草

  大钦想到刚才来的路上,经过金石宫,一阵风吹来,路边龙眼树上的花落下来的情景,便以此为题对道:

金石宫前龙眼花

  仔细分析,几乎堪称无一字不工,尤其巧妙的是,“虎耳草”和“龙眼花”,植物名却含动物名。

  主人一听,连连称妙,就高兴地把他留下来,请他做自己孩子的小先生。

彭辂妙联对考官

明代海盐(现在的浙江海盐)人彭辂,字子殷,嘉靖年间进士,做过南京公安部里的处长(刑部主事)。

彭辂8岁那年,到县里参加童子科的考试。这童子科,是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在考场上,有个考官廖某见彭辂小小年纪就来考试,感到很有趣,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八岁儿童,岂有登科之志

彭辂早在来考试前就听人们说过,这位考官是经历出身。“经历”是当时的官名,职责是掌管官府文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彭辂听了这句话,以为考官是小瞧自己,就讥诮地对道: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之心

廖某一听,非常惊奇,想不到这孩子竟然有如此大志。

少年巧对免劳役

明代嘉靖年间,有个宰相叫方献夫,字叔贤,号西樵,南海(今天的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晚年因为有病,请求退职,回到乡里,人称“方阁老”。他回乡后,大兴土木,修建方阁老祠。还在路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用大字写着一则告示:“凡经过此地的行人,一律罚干杂活一天。”他在朝中曾是重臣,一品命官,谁敢惹他?路过这里的人,都只得忍气吞声乖乖地白干一天活。

这消息被一个十几岁的莫姓少年知道了,他想,身为退职宰相,怎么能如此劳役穷乡亲呢?于是,他决心要摸一摸这老虎的屁股。

这一天,少年故意从修建祠堂的工地走过。一个膀大腰圆的仆人看见了,就一把拉住他,要罚他做一天苦工。少年问道:“你们这样无故罚老百姓干活,连小孩也不放过,难道就没有王法了?”

那仆人用手一指木牌,蛮横地吼道:“这就是王法!”

少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这个玩意儿也是王法?要拿出来圣旨才能算事!”

正当那仆人理屈词穷的时候,方阁老闻声赶来了。他看这孩子乳臭未干,竟然敢在这里理论,想必是有点来头。就对少年说:“你小小年纪,也敢于顶撞老夫,以下欺上,该当何罪?这样吧,我这里有个对子,你如果能对上来,就赦你无罪;要是对不成,可要罚你做三个月的劳役!你看如何?”

少年心想,对对子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昂头答道:“请讲!”

方阁老出句道:

山顶苍松,久历风霜方阁老

很显然,这是在以“苍松”比喻自己,炫耀自己。少年毫不示弱,慷慨对道:

池边春草,正逢雨露莫先生

也极为切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意思是别看我小,但以我的才华,做个私塾的先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其中的“松”与“草”是植物名相对,“风霜”与“雨露”是天文名词相对,并且都含比喻意,“方阁老”与“莫先生”是人称相对——堪称工且巧。

方阁老听了,暗暗称奇,连声称赞“对得好”。他果然不食言,命仆人放莫姓少年上路。

夏言无忌对尚书

明代夏言,字公瑾,号桂洲,贵溪(现在的江西贵溪)人。武宗正德年间进士,世宗嘉靖年间做到宰相(武英殿大学士)兼教育部部长(礼部尚书),还曾任首席宰相(首辅)。后来,因为主张收复河套地区,被他的江西老乡严嵩陷害,终于被杀。

夏言的父亲夏鼎,于明孝宗弘治年间考中进士。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叫周鼎、孟春、季春的。有一天,教育部部长(礼部尚书)李东阳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当年15岁的夏言也跟着父亲参加了宴会。

席间,李东阳对这几个人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对子,让在座的人来对:

孟春季春惟少仲

原来,古人将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分别叫做孟春、仲春、季春。他的意思,今天来赴宴的有叫孟春的,有叫季春的,惟独缺少叫仲春的。大家听了,都认为这是个巧对,不容易对好,又加之作为新科进士,在领导面前有些矜持,所以一时竟没有人站出来对。

正在大家沉默时,想不到小夏言毫无忌讳地高声对道:

夏鼎周鼎独无商

意思是今天在座的,我父亲叫夏鼎,还有一个叫周鼎,惟独缺少一个叫商鼎的。而夏、商、周三代的鼎都是国家的重要礼器。以三个朝代对三个月,又以人名对人名,他想得有多妙!

杨继盛幼年巧对

明代保定容城(今天的河北容城)人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嘉靖年间进士,做过国防部的副司长(兵部员外郎)。因为弹劾当权宰相严嵩十大罪状,下狱备受酷刑,后被杀。他在狱中曾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严嵩曾经派人到狱中给他送去蟒蛇胆,用来治疗伤口,他拒不接受,义正词严地说:“椒山自有胆!”

杨继盛小时候勤奋好学,由于7岁那年母亲去世,他只得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效法古人挂角、囊萤的故事。

传说杨继盛刚入私塾时,一天,有个年龄比较大的学生来求学。先生见了,嘲讽道:

老学生

谁料先生的话音刚落,杨继盛就脱口对道:

小进士

先生听了,大为惊异,心想:这个孩子,小小年纪,这么聪明,又有如此志气,不简单!

这一天,先生有事外出,学童们像是散放的羊群,热热闹闹、乱乱哄哄做起游戏来。正玩得高兴,先生突然回来了,大家急急忙忙四处藏匿。

先生忍住怒气,对孩子们说:“我这里有个句子,如果能对出来,就免予责罚。”他的出句是:

藏形匿影

大家心里一直害怕,听说对对子,更为紧张,一个个东张西望,不知该如何对。只有杨继盛朗声对道:

显姓扬名

听了对句,先生的怒气全消,他为有这样的弟子而感到高兴、自豪。

杨继盛有个表叔,叫辛体元。有一天,表叔来杨家作客,见没有酒佐餐助兴,虽然也能理解,还是出对戏道:

无酒是穷主

小杨继盛当即接过来:

有子做名臣

表叔一听,惊奇得瞪大了眼睛。

张居正少年妙对

明代江陵(现在的湖北江陵)人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年间进士,一直做到宰相兼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首席宰相(首辅)。

传说张居正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他家的一口坛子里,不久,从坛子里钻出来一只白龟。第二天,家里果然就添丁进口,生了个男孩。曾祖父为这个曾孙子取名叫“白圭”,“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的时候拿的一种玉器,属于礼器,和“龟”一个读音,意思是希望这孩子将来尊贵、长寿。

张居正从小真的异常聪慧,据说他刚刚呀呀学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书,见大人在读书,他也瞪着眼睛看,连字还吐不清,就能认识《孟子》中的“王曰”两个字。大人见这孩子天资超人,在他5岁那年就送他入学读书去了。他10岁时候,已经通晓“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时,已是声名远播了。

他幼年读书时,祖父曾教导他说:“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不学不问,就不会有学问。读书,不光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接着,祖父吟出一句话:

莫做灯笼千只眼

五六岁的张居正当即接上去说:

要当蜡烛一条心

以日常用品对日常用品,以数字对数字,以形体词对形体词。出口不凡哪!

张居正12岁到荆州城考秀才,考官李士翱有心要当面试一试这个神童,就以文庙大殿前的两棵柏树为题,出个句子叫他对:

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

张居正听了考官的句子,稍加思索,把手中的笔墨袋举起来,对道:

小学童,一枝笔,定国安邦

真是人小志大!“顶天立地”是个成语,属于当句自对;“定国安邦”也是个成语,同样属于当句自对。

有一年的夏天,巡抚顾璘到乡下察访,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时,庙里的住持和尚摘来几个大西瓜,为他们一行人消暑解渴。巡抚一看,高兴极了,边吃边吟道: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这个顾璘,字华玉,是苏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做到南京公安部部长(南京刑部尚书)。少年时候就负才名,是当时的“金陵三俊”之一。这时,他吃着西瓜,要在庙里教书的先生来对。不料这位先生却是个“半瓶醋”,听到巡抚大人点名索对,一时急得直冒虚汗,因为这个句子看似寻常,但其中含有“东”、“西”两个方位词,要当场工整地对上,并非易事。顾璘见他对不出来,就令他退下。

先生刚一出门,正巧碰上张居正,也顾不得面子,就把巡抚大人要对句的事给他说了。小张居正笑了笑说:“这有何难!”于是,他帮先生对道: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先生听了,如获至宝,急忙回身进去禀告。巡抚感到奇怪:“你怎么一转身之间就对得这么好?”当他得知是学童张居正所对时,很是高兴,就命先生把他叫进来,禁不住夸赞道:“真是名不虚传哪!”又问他:“还能对么?”小张居正调皮地点了点头。

顾璘想给他一番鼓励,便出句道: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果然不含糊,朗声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又一次表达了小小年纪的远大志向。“凤”与“龙”为动物名相对,“风云”与“雷雨”为天文名词相对,并且都含比喻意。

顾璘一听,喜出望外,顺手解下自己的金腰带赠给他,并预言道:“他日必定比我更有出息!”就在这一天,顾璘将张居正的名字“白圭”改为“居正”,勉励他以后为人、做官都要正派。

萧汉冲巧对贵官

明代万历年间,参加朝廷会试曾考得第一的汉阳(今天的湖北汉阳)人萧汉冲,从小就异常聪慧。

萧汉冲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着大人到江边的一艘船上拜访一位高官。高官见这孩子机灵聪明,很是喜欢,就让他对对子,他当然是对答如流,在场的人都纷纷夸奖他。

过了一会儿,那高官有别的事吩咐仆人:

尔去即来,廿四不来廿五来,廿五不来廿六来

萧汉冲听见了,以为又是让他对对子,于是接口对道:

静极而动,一爻不动二爻动,二爻不动三爻动

惹得高官和其他人都大笑起来。

骑马寻马,嫁鸡随鸡

从前,有个浪荡子,一年到头就喜欢狎邪之游,不务正业。直到结婚以后,仍然是恶习不改。

谁知他妻子也不是个正经女人,当她发现了丈夫的毛病后,心里便更有底了。于是,整日里浓妆艳抹,也效法丈夫的行为,常常招蜂引蝶。时间长了,难免街坊四邻说三道四。

这浪荡子对妻子的行为也有所觉察,从此,在暗地里严加防范。

这一天,妻子笑着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浪子尽多情,断无骑马又寻马

“骑马又寻马”,意思是你虽然“多情”,但家中已经娶了老婆,就不应该再到外面去寻花问柳。

浪子听了,明白她是在讥诮自己,便针锋相对道:

佳人虽薄命,应知嫁鸡且随鸡

旧时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着走”的说法。这里意思很清楚,你既然嫁给了我,就得认命。

——好一对浪荡夫妻!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果然!

少年应对得娇妻

古时候,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谁家的女儿不想嫁给一个有出息的小伙子啊?但是,何为“有出息”?我有个参考答案:会对联就是有出息。你如果不相信,看了下面的两个故事,或许就会同意我的话了,这两个小伙子都是以对联而得娇妻的。

从前,有个叫郭希颜的少年,勤学苦读,能诗善对。

有一次,他和一位陌生长者一起在池塘里洗澡。偶然间一只乌龟浮出水面,而乌龟一般是在水底活动的。那长者见了,感到很有趣,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小郭来对:

龟浮水上分开绿

“龟浮水上”是写实;“分开”二字最巧,用拟人手法,说龟把绿水分开了;最后是一个表颜色的词“绿”。

小郭一抬头,看见池塘边的松树上立着鹤,就随口对道:

鹤立松间点破青

“鹤立松间”同样也是写实;“点破”同样是拟人手法,说鹤把浓密的松枝的绿给点破了,而且要比出句的“分开”更为巧妙,更为鲜活灵动;最后也是表颜色的词“青”。

那长者听了,大为惊奇,以为这个少年了不起。于是,他当场决定,把自己那个才貌双全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另一个读书人叫何岐海,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家中藏书达10多万卷,几十年以藏书、读书为乐。所以,他非常喜欢读书人,更喜欢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为女儿选择对象时,就专门找这样的小伙子,不然,哪怕你有家财万贯,也一律免谈。

这一天,何岐海又来到镇上的书肆(书店),看有没有新到的好书要买。他在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正在专心致志埋头读书的少年,见他精神专注,旁若无人的样子,十分赞赏,马上就喜欢上他了,但还要试试他的才学。

他慢慢踱到那少年身边,找他搭话,问他都读过哪些书,能对对子吗。见少年点头,何岐海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秋菊多佳色

那少年头也不抬地对道:

夏云有乱峰

何岐海的出句,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七:“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描写的是秋天盛开的菊花光彩艳丽。少年的对句则是想象,说夏季里天空的云犹如迷乱的山峰,比出句更为奇妙。

何岐海一听,大喜过望。忙问他姓名、家庭住址等等,原来,他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林菊潭。于是,这林姓少年就成了何家的乘龙快婿。

守林人妙对娶千金

相传古代某相国有个千金小姐,长得貌如天仙,且满腹才学。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相国的千金终究也是要嫁人的。由于他家的门台不比普通人家,所以来求亲的,多是高门大户。但遗憾的是,这些公子哥,一个个不学无术,整天里花天酒地,招蜂引蝶,或者是其貌不扬,再不然就是年龄不大般配……全家人为了这事,是又着急,又无奈。

话说这一天,小姐在众多丫鬟的簇拥下,到城外皇恩寺进香。到了寺院门口,她从轿子的门帘缝里见几个书生模样的青年正热闹地谈诗,其中一人高声地在吟诵“明月送僧归古寺”。

怀春的少女当然有她的心思。从寺院回到府中,书生论诗的那一幕时时在她的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思来想去,她最后决定出句征对,从中选择佳婿,这样,一定会有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应征,不难选出如意郎君。

于是,相府大门外很快就贴出一张告示,小姐要征对选婿,并且发出话来:“只要对得好,不论贵贱、贫富,将以身相许。”

大家看去,小姐的出句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看来小姐为这个句子没少下工夫:综合运用了析字、顶真、复字、引用等多种技巧:“寸土”合为“寺”字,“寺”、“言”又合为“诗”字,“寺”、“诗”分别顶真,末句引用一句古诗;“寺”字三次出现,“诗”字两次出现,且“诗”字中含“寺”字,又和末句照应。——如此奇巧,要对好的确不易。

消息传开,顿时引起轰动,几乎全国上下都知道了相国千金以对征句择婿的事。但是,当知道了出句后,都被吓得直伸舌头,这么巧妙的句子,读了多少书的人也感到无能为力。

大约一年时间过去了,人们似乎对这事已经淡忘,还没有人能够对出来。

这消息很久才传到皇家山林里,一位守林的青年人动开了脑筋。他联想到山林禁令中的话:“非开禁之日,不得携斧斤入山!”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同样用了析字、顶真、复字、引用等技巧,一一与出句相应,末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双木”为“林”,“林”、“示”合为“禁”,“林”、“禁”分别顶真,末句以古语对古诗;“林”字三次出现,“禁”字两次出现,且“禁”字中含“林”字,也和末句照应。——简直可以称得上天衣无缝!

小姐看了转来的下联,不禁拍案叫绝,非常满意。马上禀报父亲,命人召守林人进城,择日成婚。

(0)

相关推荐

  • 清代三位进士的楷书

    果齐斯欢书五言诗轴,故宫博物院藏. 果齐斯欢(1768-1828),字友三,一字益亭.满洲镶蓝旗人,清宗室.嘉庆七年进士,历内阁学士.顺天府乡试副考官.户部左侍郎兼管国子监事务.拔贡阅卷大臣.署翰林院 ...

  • 古今对联故事欣赏系列 6 。

    45相传清代一捐官,不通文墨.到某地担任主考,不能阅卷,便将考生号码写置筒中,先出者为第一,依次类推,直到名额检满为止.有人作联嘲之云: 尔小生论命莫论文,碰! 咱老子用手不用眼,摇. 联语仿主考官的 ...

  • 十则对联故事,妙语连珠

    鹦鹉能言难似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才思敏捷,一天,太守在席上出对:鹦鹉能言难似凤.满座皆不能答,太守把这句话写屏风上,王禹偁在下面写上:蜘蛛虽巧不如蚕.太守感叹道:真是满腹经纶呀!于是, ...

  • 十则对联故事,妙语连珠,太有才

    查看对联知识技巧 鹦鹉能言难似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才思敏捷,一天,太守在席上出对:鹦鹉能言难似凤.满座皆不能答,太守把这句话写屏风上,王禹偁在下面写上:蜘蛛虽巧不如蚕.太守感叹道:真是 ...

  • 自作多情的私塾先生(对联故事)

    欧阳询<千字文>行书 从前有个老员外,生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和一个小儿子,老来得子,视若珍宝,姐姐已到待嫁年龄.因儿子还小,便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来教他.从<三字经>讲起,接着&l ...

  • 嘴巴“老”的兰,我凭什么帮你(故事下)

    3 解脱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窗口,自己独立做业务了,我这个师父也终于能升功成身退了.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经常会有客户在窗口骂她,她也经常被投诉. 领导处理他的投诉都处理到头疼. 实在没 ...

  • 八个有趣的对联故事,文雅又幽默

    查看对联知识技巧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联又称楹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精彩的对联,今天小编总结八幅精彩的对联故事,不论真假,且品一品其中的趣味吧! 唐玄宗的宠臣 ...

  • 古今对联故事欣赏系列 7 。

    49传张学良将军曾撰一联云: 两字让人呼不肖, 一生误我是聪明. 两字,即"不肖".此将"不肖"置后,是为同位语倒装.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令张学良不得抵抗,并退出 ...

  • 趣味对联故事(3)

    18.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 ...

  • 四个才子与知府斗对(对联故事)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剧照 明代万历年间,抚州府(今江西省)临川县有四个秀才,叫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都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学生,有"临川四才子"之称. 汤显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