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怎么办!中医有效果吗?
导读
面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以口眼歪斜为特征的病证,多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侵袭面部,致使经络气机阻滞,经络失于濡养,筋肉弛缓而发病。通过通过搜集阅读近几年文献,加深对中医治病理念的理解,从毫针刺法、灸法、温针灸、热敏灸等其它疗法进行论述。结果: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切灵床操作实用性强,效果明显。
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又称之为“口眼歪斜”、“口㖞”,属于祖国医学“中经络”、“类中风”等范畴。其常因人体正气不足,而导致机体感受风寒风热等邪气,乘机而入侵入阳明少阳经筋,致其经脉痹阻不通,常表现为口角向一侧歪斜,眼裂变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刷牙漏水,吐字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则词病很快会恢复健康,否则会留有后遗症。
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数小时或1~3天症状达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
(2)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突出表现,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鼓腮和吹口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3)可伴有味觉丧失,唾液减少,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疼痛,耳郭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查体可见一侧面部额纹消失,睑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变平,病侧口角低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做鼓腮和吹口哨动作时,患侧漏气。不能抬额、皱眉,眼睑闭合无力或闭合不全。闭目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
中医如何治疗
01
毫针疗法
吴奇方[1] 治疗周围性面瘫,主穴取患侧颊车、地仓、四白、健侧合谷。针刺深度较浅,直刺2分深,提插泻法。合谷取健侧,针尖向上斜刺1~1.5寸,针感向上传,以沿手阳明大肠经上传至面部为佳。有效率达到96.7%。
于宏伟[2] 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方法,将512例患者按照选穴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选穴:攒竹、太阳穴、合谷穴、鱼腰穴、下关穴、翳风等,施针手法轻快、透刺为主,每日一次,10d为一个疗程,配合局部按摩及艾灸,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地仓、阳白、承泣穴, 治疗方法和时间与对照组一致, 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5%、100.00% (P<0.05) 。
金亚菊等[3]以横刺透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 将患者分为急性期和静止期, 治疗急性期眼闭合不全者取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丝竹空; 伴口角歪斜者取地仓透颊车; 治疗静止期眼闭合不全者取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丝竹空; 口角歪斜者取地仓透颊车; 上唇不易恢复者取穴禾髎透迎香; 下唇不易恢复者取穴承浆透地仓; 结果表明横刺透穴对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尤其是对急性期患者, 总有效率可达96. 15% 。
02
灸法
1、支灶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恐侧阳白、四白、下关、太阳、地仓、迎香,对侧合谷。方法;先将艾绒用艾炕器做成蚕豆大小的支炸,再把鲜姜切成0.2cm~-0.3cm厚的姜片,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用针在姜片上刺数小孔;以便热力传导,然后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项端施灸。当患者有灼热感时,压镊子夹艾炷取下,冉放第二壮,连灸三壮。
2、采用艾炷隔槐根皮灸下关穴,槐根皮具有祛风除湿之功效,可治风邪外中。方法:取鲜槐树根皮,去外层粗皮,存其切皮部,切成6cnX6cm、厚约0. 3~0. 5cm的薄片,中间打一小孔,将组艾绒搓成底而直径约3. 5cm,高约3cm的圆柱形艾烂;取面份200g加入适量水,和面制成底面直径约4cn,高约4cm的圆筒。取下关穴,局部消毒后,以租毫针垂直刺入皮下约0. 5cn.将槐根皮自针桩端套入,快速出针,于槐根皮小孔处放麝香少许,将面粉筒罩在小孔上。将丈灶点燃放在面筒内施灸,每次4壮,灸至局部温热潮红但不起水泡为度。
03
温针灸法
比较单纯西药治疗、温针、电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在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和治愈时间方面提示, 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其中温针灸在恢复面神经功能和治愈时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P<0.05) 。
(1) 急性期:局部选穴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局部针刺轻浅, 远端针刺用泻法;
(2) 静止期:局部取穴, 针刺手法宜轻, 平补平泻;
(3) 恢复期:局部选穴采用透刺法。隔日1次, 每周3次,
04
热敏灸疗法
与传统温和灸疗法相比,热敏灸在灸感、灸量、灸位以及灸效这四方面有独特之处,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的新型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