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
大体而言,贝多芬的作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继承,中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晚期则是登峰造极的自省而神秘。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 9 首交响曲,32 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16 首弦乐四重奏、1 部歌剧和 2 部弥撒曲。
这十首奏鸣曲,大致可分为 4个部分。第一至第三号,多少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明亮欢乐;第四、第五开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光彩;第六至八号,开始往峰巅发展,至第九号达到最顶峰;而第十号则属于贝多芬的后期作品。
总体来说,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气氛较多柔美,与晚期的弦乐四重奏形成很鲜明的对比。其中,尤以第五号《春天》和第九号《克莱采》最为著名。
《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的别名,创作于 1810年。一般认为,此曲是由于第一乐章所荡漾的青春气息而得名。它的音乐轻快甜美,就像沐浴在春天的阳光和微风中,让听者心情十分愉悦。
而《克莱采》则为小提琴奏鸣曲之中的杰作。它以其所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深沉热烈的感情和近 40分钟的演奏时长而闻名。作品中所蕴涵的感情丰富,第一乐章表达的是愤怒,第二乐章是沉思,第三乐章则表现出欢乐蓬勃的气氛。
此曲原本是写给一位久居伦敦的小提琴家乔治·布里奇托尔(1778-1860)的,他是一名黑白混血儿,父亲是非洲人,母亲是欧洲人。在1803年的年初,布里奇托尔来到维也纳,通过里奇诺维斯基王子的介绍,他与贝多芬相识。两位音乐家一见如故,随后他即刻开始排练这首贝多芬当时正在创作的新奏鸣曲。据说,布里奇托尔的某一段即兴改编使得作曲家大受感动,以致于贝多芬从键盘前跳起来拥抱住了布里奇托尔,并说:“再来一遍,我亲爱的孩子。”于是贝多芬将快要收尾的这部《第九小提琴奏鸣曲》题献给了他。1803年5月24日,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他们的合作演出大获成功。在演出前已经没有时间复写好第二乐章的小提琴分谱,布里奇托尔不得不越过贝多芬的肩头来看总谱上的小提琴部分,但尽管如此,这一乐章受到观众们热烈的欢迎。可是演出结束后,布里奇托尔却当着贝多芬的面辱骂了一位同贝多芬走得很近的女士,而且其用语之难听使贝多芬大为光火,就此两人撕破了脸。最终贝多芬将封面上布里奇托尔的名字改成了克莱采。
鲁道夫·克莱采(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是法国十八世纪末小提琴家,同时也是作曲家,著有《42首练习曲和随想曲》。贝多芬极为欣赏他,并把这部已经出版的作品题献给他,但是克莱采从未在公开场合演奏过它,甚至曾称其为“完全不可理喻的”,令贝多芬十分恼火。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部他看不起的曲子,却使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关于贝多芬对于“克莱采”奏鸣曲的题献,作曲家本人曾用他那不大熟练的意大利语写道:“克莱采奏鸣曲是以复协奏曲形式所创作的乐曲,作品近乎一首协奏曲。”作品恢宏的风格就如同协奏曲一样,这一特点在乐曲的第一乐章中就立刻显露出来。乐曲的呈示部很不寻常,音乐以小提琴和弦奏出的A大调富有戏剧性的慢板序奏开始,随后紧接着的是带有华丽的经过句和小提琴强力和弦的a小调急板奏鸣曲式部分。乐曲的第二主题速度不变,但音符的时值大大加长,开始的四个音符每一个都占满了整个小节。这里E大调转e小调的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宁静的,在快速的段落重新开始之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这是形成上佳效果的手段),在这里,新的乐思被钢琴以八度的形式弹奏出来并配合以小提琴的拨奏和弦,这段旋律在乐曲的展开部也非常重要。再现部中,第二主题为A大调,第三主题为a小调,最后乐曲进入强有力的乐章尾声。
最后的乐章在激情迸发开始之后,变奏的行板乐章营造了温文娴静的气氛,F大调的主题出现之后,紧接着的是极富装饰性的四段变奏(第三变奏为小调)以及一个尾奏。最后的终曲是另一个急板,这一次,除去一段柔缓安静的2/4拍旋律之外,作曲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带有舞动不停的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风格的6/8拍节奏。终曲是奏鸣曲式的,它的两个的主题有着相同的长短节奏型,在接近乐曲的结尾处,第一主题又以较慢的速度反复出现了两次。
视频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vid=13528058353476592767&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