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见”
“看”与“见”
以前同事给我讲了个笑话——
有对儿夫妻刚装修好新房,他们两岁的小孩说:“空调上有俩小人……”一开始他们也没在意,后来小孩又说了几次,两口子终于心里发毛了,就便宜把房卖了。没几天在家电商场,他们的宝贝孩子指着洗衣机上的“海尔兄弟”标说:“就是这俩小人!”
差点没把这两口子气死。
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迷信,以为小孩子心思纯净,能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东西。
我今天就来说说“看”和“见”的区别。
现代汉语经常把“看”和“见”联用,比如“看见老王”、“看见太阳”等。
但是,在古代,“看”和“见”是两个词,各自强调不同的含义。
“看”的小篆字形如下图。
“说文”解释为“从手下目”。这是个会意字,即手搭凉棚往远处望,像极了孙悟空的经典动作,当然也像小黄鸭的一个动作。
“看”就是泛泛地看,漫无目的看,想看到什么而没有看到的状态,是一个人主观地愿意去看,它只强调“看”的动作,如英语中的“look”,但是不一定看到什么结果。
而“见”的小篆字形是:
说文解释说:“从目儿。用目之人也。”这也是一个会意字。
如果你还不大懂,那我再找个甲骨文字形给你看。
对,就是一个长着特大眼睛的人,所谓“目光如炬”。强调一个视力很好的人,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如开头笑话中的小孩,父母以为他看到了不寻常的东西。“见”强调“看到”,是外物进入了人的眼睛,被大脑感受到,这有点像英语中的“see”。
陶渊明有句诗:“悠然见南山。”其中的“见”不能换成“看”。为什么呢?就因为“见”表现外物进入人眼,是不期然而然的,不是主动搜寻的,这与陶渊明悠然的心态是契合的。如果换成“看”,则表示陶渊明还是心里有所期待,有所追求,是存着一定要看到南山的心思去的,这怎么能悠然呢?心中了无牵挂才能悠然,稍一挂念就不再悠然了。所以,陶诗里只能是“见”。
词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概可以很好地解释“看”和“见”的区别。“看”就是“视”,只是一般地睁开眼睛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是“向外”的;“见”是在看的过程中,有一个外物的有着强大的信息能量,被眼睛捕捉让大脑强烈地感受到,它强调是“见到”,是“向内”的。
“看”强调宽度、广度。比如领导让你说说“看法”,是不论什么地方都可以谈的,当然也可以什么也不谈,叫“没有看法”。“看法”是就面上说的。“见”强调深度。比如说你有“见地”,是说你对某事有深刻的见解,超出别人很多的观点。“见地”是就一个或数个点往深处说的。
拿老师的监场来说,面对广大考生,从前往后,或者从后往前,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地巡视,那叫“看”。如果发现一个学生行为异常,从而多关注他,发现他在打小抄,那叫“见”。
因为“见”强调深,在水平上就叫“远”。所以三星堆出土的那个怪异的面具强调的不是“看”,而是“见”。是有远见,是深谋远虑。
人类早期的巫师,都有一项重要的本领,就是“预见”未来。
当然,现代社会,我们也会对有“预见”能力的怀有深深的敬意。在南美的一个地质勘探队,碰到一个当地的酋长,他都能准确地预报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屡试不爽。后来,又有一个勘探队员问酋长天气,酋长说不知道。勘探队员惊奇地问为什么,酋长回答说:我的收音机坏了。
“看”大概只靠脊索就完成了,而“见”是依靠大脑才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