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我,跟身边的很多人一样。每天打游戏睡懒觉度日,手机从不离手,消息立刻回复。每次学习的时候,都感觉坐立不安,看不进去。而下面的这些方法,让我一步步地加强了自我管理,彻底戒掉了对手机的依赖。以前,手机它驯化了我,影响着我的生活习惯;现在,手机是我的工具,我利用它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随着时间的累积,不玩手机节省下来的时间,让我拉开了和身边很多人的差距。当你不玩手机的时候,你会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自身能力的提升,让我抓住了一些从前没有想,也不敢去想的机会。每天醒来都会有新的期待,和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后来的自由写作经历,创办公司的艰辛,一路走来让我更加意识到排除手机的干扰,掌控时间的重要。2019年即将结束,写下的这篇文字,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收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带着信心迎接2020 年的挑战。
首先,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放下手头一切事情。除了吃吃喝喝,就一个劲地瘫在床上玩手机,怎么舒服怎么来。
好像该做的都做了,却放不下手机,时不时要拿起来看一下。哦,没消息,关闭;再打开,没消息,关闭;打开,关闭...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直到你的肚子开始提醒你:“该吃晚饭了,咋还在玩手机呢?”你突然发现,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玩了一天手机,头晕眼花,内心的厌倦和空虚汹涌而来。我们又陷入了这样的疑问:“是我在玩手机,还是手机在玩我?”可不是嘛,手机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迎合人类需求的,各种APP更是如此,它们给我们营造了多少甜蜜的假象啊。我们却总以为,自己的意志力足够强大,能与其背后团队精心设计出来的机制抗衡。就连那个曾经骂我老是玩手机的妈妈,也在换了智能手机之后沉迷其中。既然正向手段无法阻止我们玩手机,那就从反向手段着手。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得到的甜蜜假象,其背后的真相都是什么:
接受了过多的信息,无法甄别筛选,造成信息过载、思维混乱;
以为有监控模式,却在刷了半个小时短视频后,退出,再点进APP刷半个小时;
为了游戏里的勋章、称号,熬了多少个深夜,玩出了多少熊猫眼;
每天看似努力的学习打卡,其实只得到了碎片化的知识,并没有学到精髓。
吸收过多信息带来的负荷感
长时间玩手机带来的愧疚感
浪费时间、一事无成的空虚感
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消磨着你的动力,带来恶性循环:学习不起劲,工作太费力,手机来逃避,变得更差劲。人总是趋向于更简单的快乐,选择逃避真相。那些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一拖再拖,尤其是当前并不紧急的时候。可要知道在这个世上,我们最不能拖的恰恰就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即使我现在正在写逃离手机战术,依然觉得,能尽情玩手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不停加重对手机的厌恶,并不能根治爱玩手机的毛病。我们需要介入一定外界手法,才可真正放下手机去做更重要的事。以下,是我多年与手机的抗争史总结出来的方法,只需一个赞就可领取。
看电影、听音乐剧的时候;
进入考场的考生,被考试规则所限制;
人们的行为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效应。当身处黑暗的电影院/音乐厅中时,大家都专注在剧情和音乐上,我们亮起的手机屏幕,就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对别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因此,我们给自己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氛围,让大脑默认处于一个学习的环境,则会帮助我们更快融入。没有什么东西,会比“放得近的东西”,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更大。只要看到手机在我眼前,我就想拿起来玩;只要有零食在我旁边,我就会拿起来吃。所以,收拾好桌面,只让必要的书籍及学习用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
考场规则要求你不能使用手机,你非要玩,就会被监考老师请出去。当我们被规定不能玩手机时,大脑会被清空出来,想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我当初考驾照的时候,在科三考试等候室离开手机的3小时里,脑海中至少完成了200次科三考试。
那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则来限制我们的行为。
我侄子正在上初中,家里规定的学习时间未到,不可以玩手机和平板。违反规则要获得相应的惩罚,有一次早餐钱都罚没了,他只能请求花更多的时间做家务换回零钱。
Tips:不要把多做题,多学习半小时来作为惩罚手段。把学习当作惩罚,会把学习和惩罚绑在一起,产生错误的联想效应,从而让自己更厌恶学习。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做法,下载相关APP,来限制自己的行为。这里我推荐两款比较实用的APP:
这款APP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它只有一个目的:不许玩手机。我们只要设定好学习时间段,然后专注于学习即可。当你拿起手机,或是离开该界面时,APP会立刻发出警报声,而且关静音都没卵用。警报声非常刺耳,而多少人能忍受这样的噪音呢?借助这个APP专注学习,效果极好。
这款APP相比起上一个,更人性化,它有多个模式可以设置,将刺耳的警报声,改成较为温和的震动模式。适合在图书馆学习的朋友们。
这种情况下,“照顾孩子”这件事被完全填充在该妈妈脑子里,手机的地位急速下降。当我们的脑子里被另一件事情完全填充,且事情越紧急时,手机就越难成为一个影响因素。我们的行为会不自觉地服务于这件事,向事情的最终目标靠近,这是目标效应所引起的自然反应。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可快速实现的短期目标,把学习任务和短期目标绑定在一起,以促发我们学习的动力。这是一种高级的“临时抱佛脚”,区别于考试前的“超高效率预习”,这种“抱佛脚”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可运用于生活的不同场景中。
当我们面对过多的学习任务时,会感到无力适从。因为我们没有将内容进行结构性的梳理,看起来杂乱无章,想开始也不知道从哪开始。而学会结构化思维,就是将无序的信息,整理成有序的过程。
去旅游前,准备收拾行李,你妈告诉你:“记得带上身份证、护照、钱、钥匙、洗漱用品、毛衣、秋裤、外套、晕车药、鼻通、牛奶、面包、水、毛巾...#¥%&*@...”
必要证件:身份证、护照
出门必带:钱、钥匙
衣物:毛衣、秋裤、外套
日常用品:洗漱用品、毛巾
药物:晕车药、鼻通
是不是感觉能记住的东西变多了呢,即使记不住,只记住一个大类,也能从大类别里联想到其他细小的物品。如果学习也能运用这个方法,则能够从大的知识点中,发散思维到其细小的知识分支。学习起来更有序,不至于让人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了学习动力及效率。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需要花费10000小时进行练习。我们可以把这个定律,物化成攒钱的过程。即假设10000小时为10000元(时间就是金钱),每次的学习,就是一次攒钱的行为。a.建立一个文档,将“攒钱”的规则明细写下来。我们来举个栗子:
最终目标:10000¥
月目标:200¥
周目标:50¥
每日学习任务 做练习题(正确率):
60%-75%:+0.5¥
76%-85%:+1¥
86%-99%:+2¥
100%:+3¥
今日累计:xx¥
b.如果做到这一步,至少已经积累了1元。找一个存钱罐,或者不用的银行卡,把今日攒到的钱存进去。c.每个月做一次整理,数数自己已经积累了多少钱。你会发现,根据这个制度的进行,既攒下了不少钱,也学了不少东西,不断地给自己提供学习的动力。Tips:所有目标及数额的敲定,都要视个人情况而定。为防止自己制定的计划,出现失衡现象,可以和朋友共同参与制定和监督。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番茄时间管理法是一套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它可以让你理清大脑思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感,让事情做起来更有条理。
不要在非工作/学习时间内使用 ;
番茄不可切割,必须有始有终,一旦中断即作废;
设置一个番茄钟为25min工作时间,及5min休息时间;
每完成6个番茄钟,休息15-30min;
如在番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任务,可进行检查/回顾,直到计时器响起;
若任务需多个番茄钟,则将任务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放到不同的番茄时间内使用;
若任务预计时间远小于一个番茄钟,可将任务累计在一个番茄时间内使用;
马上需要做的事情,停止这个番茄钟并宣告它作废(哪怕还剩5分钟就结束了),去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再重新开始同一个番茄时间;
不需要马上做的事情,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面标记一个记号(表示打扰),并将这件事划入另一个列表里(比如“计划外事件”),接着完成这个番茄时间。此外,我们在制定番茄钟前,需要给事情的紧急程度排序,以方便切割任务。我们可结合四象限法则,让大脑更清晰的整理出事件的缓急程度。给你目标性和位置感,带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每年的高考复习,有一个重复性极高的动作,就是做往年的高考真题。“你们只经历一次高考,只做一次往年试题。而我,做老师9年,带毕业班7年。我经历了8次高考,做了8年的高考真题,度过了8次焦虑。我的生活好像被高考公式化了,我比你们更需要勇气啊。”没人能干涉你的行为和想法,放下手机,也并非就能考取名校,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功。但一个成年人的自我独立,就是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心底的“怎么办”,就是你开始为自己负责的入场券,而不是让你心安理得玩手机的通行证。看着你手里的入场券,为什么不进去看看,那种生活有多精彩呢?文章的每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只希望对得起每位关注我的人。不求赞赏,但求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们也在为人生「拼尽全力」。作者介绍:铁木君,95后连续创业者,起风了文化传媒创始人,冰河铁马团队投资人,一个血液会沸腾的写作者。
铁木君说:
这个公号的愿景是写满18年
陪你进化18年,从质子到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