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征文大赛 | 《炼一番桃源》
炼一番桃源
-张玮旭-
桃花二字落笔便有一番诗意,桃花源——陶渊明笔下与世无争的宁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趋之若鹜,和心存遗憾的求而不得。武陵人一梦牵动了多少人心底的浪漫情怀,中国人骨子里就是沁着儒家的大同思想,或许放在今天应该叫乌托邦,伊甸园,理想乡。暂且不提社会制度是否向此演进,桃源正宛如埋在人们心底的枝芽,在柔软处生根,颤动着发芽。
入世与出世——平凡如我,卓才如李杜,都无法避免这一选择。佛家讲出世是抛弃世俗是杂事,欲望,入世与之相反,在凡尘中摸爬滚打,为名利而烦忧。李白曾对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示鄙夷,怀有济世之才怎可庸碌一生?于是他割舍下“闲与仙人扫落花”的向往,换取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少年意气,但最终却只得到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奈,“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不甘。
李白若是心中没有对“桃源”的期待,或许也就不会如此痛苦。正是他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份矛盾将他困在了凡尘的肉身中。仙气每每从指尖笔下溢出,都伴随巨大的痛苦。晚年的李白说自己“人生如梦”,可若是连心底这番梦境都没有了,即便是采菊东下,所见也不过是杂草,荒山,危房罢了!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几番重建现如今的城市早已没有了古籍中的痕迹。但每每读到桃花源,还是忍不住幻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怡然自乐的理想之境。桃源之于现世,理想之于面包。或许每个人都曾如同李白那样意气风发,如同陶公那样高傲不屈,如同桃源中人那样天性纯真…..但不论生活如何,希望你我都能在见过或善良正直,或离经叛道,或炎凉百态之后,仍能保留心底那番温柔和梦想。
风盘旋而过,春意已去,这一季的桃花又落了。我们都带着人生的沉重跋涉在去往桃园的路上。鲜花易凋,不妨在心底炼就一番桃源。从此见山是花红,见天是艳照。足下坎坷路,心中已是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