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候留意你的身体和思想 -《精神健康讲记》连载30

肤浅思维
听众:我知道自己是糊的,看不进书又不想工作,这时应该怎么办?这种状态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李辛:问题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找。我可以随便扔一个建议过来,比如站桩、打太极,但我觉得这些建议对你可能没什么帮助,因为这个问题你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就问出来了。
有没有意识到,你前面的几个问题,也都是这样未经思考就抛了出来,这是肤浅思维。即使你问的是关于“生命”“人生价值”“禅修”“佛法”等“高深”的问题,但未经深入思考的状态只能在浅水区徘徊。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先意识到、停下惯性的表层思维,先从生活上、运动上去调整。
听众:这些天听课以后觉得,大家和我一样,都对中医很感兴趣,但是因为我们接触的知识和讯息太多了,找不到头绪。如果想系统地掌握中医知识,学习那种能跟直觉、感受结合在一起的中医知识,我应该学习哪些基础内容,或看哪些书,好让我有个正确的开始。
李辛:从开始做中医教育到现在,这些年我观察到,那么多的同学来学中医启蒙、本草、针灸、静坐、易学等各种知识,里面变化最大的是静坐班的同学。
那么多的同学在努力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有时候不是学多学少的问题。就像我们的电脑,不是看里边存了多少的文章、图片,或者装了多少的程序。重要的是,第一,电脑得有电才能启动;第二,它得有足够快的芯片和足够的内存,高版本的程序才能够运行良好。
要注意培养我们的精力和体力、思想的清晰度和精神的稳定度。在这三个部分都还不够的时候,学什么都是白搭。
2010年我决定停下来休息,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时我发现即使休息天在家,拿起《黄帝内经》或《伤寒论》备课,看半个小时,脑袋也是糊的,根本看不进去。在跟病人聊的时候,病人问了很多问题,我发现自己反应不过来。在这个状态下再去做事,既对不起别人,也对不起自己,而且效率很低。
所以,建议大家在没有休息好之前,不要着急去学各种知识点。当你清明的时候,能够专注集中的时候,《黄帝内经》《伤寒论》或任何一本书,可能一看就明白了。
我们已经过去的半辈子,可能大部分都是低效的。不光是学习、工作,包括处理家庭问题、自己的生活问题,都是低效的。
病人来找我,我常常会给他一个指标参考,比如我跟他说,你现在可能只达到最佳状态的70%。大家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你觉得现在是你最好状态的百分之多少?
听众:10%。
李辛:当一个电脑各方面下降严重的时候,它会突然卡住死机,这个时候应该赶紧去休息。
从2010年开始,我连续休息了3年,好好吃饭、睡觉、运动,慢慢养回来,然后才敢出来讲一堂课。休息了3年后,我才觉得自己的脑子能支持讲课的一个半小时,否则是糊的,是在无谓地消耗。浪费自己,也在浪费别人,非常不环保。
我建议需要休息的学员拿出半年的时间,让自己的体力好起来,让自己的精力、专注力、意志力渐渐恢复。
意志力很重要,你能不能坚持锻炼半年,能不能让自己从只能走500米变成能跑5000米?这就是意志力。意志力上升一层,你学东西、做事情、做事业就会成功一层。但意志力要结合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不然是盲目的意志力,会拖垮身体。
听众:我试过锻炼,前两个月,一个月跑了60公里,每天3公里左右,发现膝盖不行了。
李辛:可以先用柔和的方法锻炼。因为你的身体偏薄,神也有些弱,气血不是很足,一开始就跑步对你来说偏开,气血会跟不上。气血相当于磁悬浮列车的磁力,如果悬浮的磁力不够,钢轨就会互相摩擦、损伤,这是气血不足的人膝盖损伤的原因。所以要合理评估自己的能量气血,找合适的运动,把气血养起来之后再调整。

与孩子在高水平互动
听众:怎样来培养小孩的稳定性、清晰度和意志力?
李辛:儿童教育的重点就是这个,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期这三个部分先得到了一个稳固,长大后会是人才,而且会有足够的敏感度和稳定性来妥善应对人生将要经历的各种事情。
很多家长在小孩子七八岁之前,就给他塞了太多的知识和技能,生怕落在人后。但如果前面说的几个部分没有被关注,有些孩子的珍贵的自我寻找出路的能力就被毁掉了。这个部分,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华德福的教育观点。
华德福虽然是讲儿童教育的,对我们成年人也非常有帮助。我跟大家讲的很多观点,不少是从儿童教育里学来的。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看了很多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然后就庆幸自己小时候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贵州山里长大的。很多课缺老师,父母对我也很宽松,没有逼迫我学习。这样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在山里自己玩,心里留下了很多空间,也渐渐发展出以兴趣爱好为中心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的稳定性、清晰度和意志力还有一个前提,父母自己要有这些特质,才能带动孩子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上互动,也能观察到孩子以及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情况,了解哪些会强化孩子的稳定度和清晰度,哪些会削弱。
如果父母不够清晰稳定,只是对孩子抱有这些希望,会比较难。这些无法让别人代劳,都必须要父母自己去做。
父母也要训练自己的心身,提高精神的稳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内心主体。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散掉、糊掉了,那可以先从肉体训练开始。
我们虽然都已到中年,但未必“不惑”,可能一直都是慌里慌张、稀里糊涂地随大流,在按着别人的想法走,不了解自己的心身需求,所以也不会了解孩子的心身需求。
听众:我的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他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对付不了他了,从一两岁会说话就要跟他讲道理才行。如果要强迫他做什么,他会很不情愿。
李辛:我看到了两点,供你参考,第一,你很幸运有这样的孩子。
听众:很难管。
李辛:第二,他对于你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们的清晰度和觉察度不够,只是想管他、“对付”他,以为是为他好,其实可能是在压制、扰乱他。
听众:我们压制不了他。他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就问我:“妈妈,人死了以后怎么处理?”我就说是烧掉。然后他接着问:“烧人的地方在哪里?”他一直问我这类问题,可能已经在考虑死亡的问题了。
李辛:小孩子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他的喜好、性格的强弱、情感的稳定与否,都像已经预装好一部分程序的电脑。如果父母足够清晰,就能够对孩子的整体有所觉察,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调整偏强或过弱的部分。
听众:我这样回答他对吗?
李辛:你刚才说现在只有最佳状态的10%。
听众:我努力在他面前维持良好状态。
李辛:那不是真的良好状态。你先让自己回到70%,才有可能对这样的孩子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听众: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自己的无知给孩子造成了一些心身上的伤害,需不需要在清晰之后,给孩子真心地做个道歉,或者用什么来弥补?
李辛:等我们真正明白某些道理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某一种形式上的道歉和弥补,在每天的生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还是要先提高自己,不然这些都是想象中的问题。
昨天有同学问到清晰度的问题,其实我们如果一直保持对自己的观察、觉察,让自己越来越清晰,往这个方向发展,可以达到的深度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现有的状态,所知是非常有限的。这部分就靠我们自己努力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人能帮。
昏暗之间,自然的起伏
听众:刚才您说心为物役,如何做到不为物役呢?我们在社会上的角色太多了,儿女、父母、职员、领导,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给找回来。
李辛:外界坐标系原点太多,要回到自己的主体中心。
听众:我找不到路啊。
李辛:我们再复习一遍,你跟我说话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体是松还是紧吗?自己的意识是松还是紧,思想清晰还是混乱吗?
听众:应该是紧的吧,我很想知道答案。
李辛:你现在不需要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知道:在任何时候留意你的身体是松还是紧,思想清晰还是混乱,任何时候!
这样的练习会帮助你们回到相对身心放松和思路清晰的状态,这样你慢慢地自然就会知道答案。只要你不迷失自己,就会自动往真实的原点靠近。
你也需要好好运动,也属于思考过度了。提醒一下,你现在看着我的同时,在强烈而混乱地思考。你自己知道吗?呵呵。
听众:那怎么样才能松?什么是真正的松?怎么样让自己意识到要松下来?
李辛:连发三问,思维奔逸啊。
你现在说话的时候知道自己的手和脚放在哪里吗?别看,回到感受。
一是要锻炼身体,二是不能太聚焦问题,进入强烈而混乱的思考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心状态。
先从刚才说的方法开始。比如我虽然在跟你说话,我还知道我的手和脚在哪里,知道脚后跟靠着大腿的感觉,身体任何部分的状况我都留意了。就从这里开始,非常简单。刚开始可能觉得难,慢慢自己就熟练了,但如果你不做,过20年,你还是会在思维奔逸的状态下重复问类似的问题。
听众:老师,我有个问题,我现在已退休了,以前不关注养生,现在特别在意,随时随地都关注自己,这个是不是也不对?出来上课,跟同寝室的人一说话,就想着是不是耗气了,类似这种念头常常出来。随便做个动作,吃个东西,都关心寒热温凉。
李辛:这些可以关心,但同时要留意自己是不是太用力了,是不是完全陷在里面了,这也属于过度聚焦。
听众:虽然有过度关心,但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李辛:保持观察,观察的结果会帮助你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就是在往自己的原点移动的过程。
只是不要完全沉浸在“过度关注自己”里面,忘掉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关联的状态,就没有关系。
听众:我是担心自己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以前是太不关注养生,落了一身毛病,现在又太关注养生了。
李辛:这是松紧度的问题,不要完全忘掉或者完全迷进去,调节到适宜状态也需要有过程。
无论我们生出任何的想法、升起任何的情绪,比如今天我发现自己在愚痴的状态,甚至心里有点恶意,只要自知,都可以。昏暗之间,那是自然的起伏。我们是凡人,只要有觉察就好办。看到了,提醒自己,不要太过就行,松紧度自己掌握。
在做各种角色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入戏太深,入戏太深之后就忘掉自己了。怎么让自己入戏浅一点呢?先从留意自己的身体感受开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