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磨拐,拉豆采
拐磨拐,拉豆采
□朱金林
已好多年未见到故乡的拐磨了。前几年我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游玩时,在公园一处农家屋内见到了供游客参观怀旧的拐磨,饶有兴趣地和一位安徽游客当场讨论起拐磨的使用方法,不少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这一代是看着拐磨、听着拐磨的声音长大的。当年,每每走邻访友,你总会见到这温馨的一幕:幼童盘坐在炕上,母亲两手拉着孩子的两手,模仿着推拐磨的动作,一带一送、一收一放,嘴里哼着儿歌:“拐磨拐,拉豆采,拉下糊糊请舅奶,拐磨拐,拉豆采,小狗吃了再来拐……”这是个古老的源自生活的游戏,那时的农村,拐磨的身影无处不在。
我长得比支撑拐磨横梁那个棍子高一点时,就开始拉拐磨了。母亲在前,我在后,母亲把泡得发软的小麦、玉米、高粱或大米,一勺一勺均匀地向拐磨圆孔里添送,磨成糊浆顺下石磨流进磨下的木盆里。拐完后,把饭糊舀起,再把拐磨和木盆清洗干净。
我家没有这个设备,要拐饭糊就得到隔壁王孝先家,有时也去徐家、张家,这得看谁家的拐磨空不空。那时,渔沟老街上的邻里关系十分和谐,使用邻居家的物件十分方便。当然,这也和我的母亲的为人处世方式有很大关系。
儿时的生活清苦,一天至少吃两顿稀饭,几乎天天要与拐磨打交道。天气不热时,一天拐一次,下午多拐点,第二天早上就不用拐了。夏天天气热,饭糊放久了容易馊,那早晚都得拐。我在后面拉拐磨,有时把拐磨拉得飞快,快点拐完好去玩。这时,母亲会骂我几句。挨了骂之后,拐磨转速恢复正常。
我们下放在渔沟彭堆大队11队当知青时,住在雷家,他家也有拐磨,我们不会在前面边掌控边用勺子往拐磨里加粮的技术,都是雷奶奶帮忙,这位慈祥的老奶奶我终生难忘。那时我们不会烧高灶锅,有时引火引不着,弄得满屋子烟,自己灰头土脸,又是鼻涕又是泪,来解困的还是雷奶奶。
今年6月初,因堂叔不幸去世,我又回了一趟渔沟。在堂弟朱金国的家里意外见老邻居郑家的老二小毛罐。他毛笔字写得不错,当时在那里帮忙写挽联。我在闲聊中,才得知是他,他也才认出我。他连声说,好几十年未见到我了。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们聊起了往事,聊到夏日天还未亮时他家的拐磨声。他连连点头说:“是的,一点没错。”那时家里弟兄五个,个个都能吃,生产队分那点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就把还未成熟的稖头连瓤剁吧剁吧上磨拐。我那时和邻居们都睡在门口过夜,是他家的拐磨声把我们叫醒。
那天傍晚,我还在我家老屋后的汪塘边转悠一圈,见到了毛罐的三弟,聊了会儿他们生活状况,总体来说国家的“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他们的神态中,我知道他们如今已过上幸福生活。正说话间,张家小老毛的弟弟走过来了,他们兄弟长相差不多,可惜小老毛去世了。我们交谈中,又谈到了当年他家的拐磨和他那辛苦一辈子的母亲。他们兄弟都还小,开药店的父亲就去世了,张大妈为了这个家,可没少吃苦。没有帮手,一个人磨豆浆做豆腐卖。说起往事,在场的几位老邻居都唏嘘不已。小老毛是瓦匠手艺,弟弟也跟哥哥学这手艺,日子过好啦,我心中顿觉欣慰。
应该说,拐磨是用石头做成的一种加工粮食的器具,是一种落后的原始器具,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但就是这样的器具我们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40多年前拐磨还是农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拐磨已经难觅,早已被机器代替,拐磨已成为历史文物,供后人参观欣赏了。
“拐磨拐,拉豆采”,这儿歌的声音渐行渐远,你可还记得那艰辛而充满温情的年代?
作者简介:朱金林,江苏淮阴区人,1950年生,渔沟中学毕业,曾当过知青,部队转业干部,爱好写点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