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唐宋词:“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2024-07-31 15:02:26 辛弃疾一生留下六百多首词,用到词牌一百多种,但在这些词牌中,辛弃疾对《鹧鸪天》情有独钟,因为仔细检索,在他的词作里,《鹧鸪天》竟然有六十三首,占总数的十分之一还要强。并且在这六十多首词里,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鹧鸪天·送人》,比如《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等,我们以后会逐篇读到。 (稼轩词甲集书影)本文我们先来读一首《鹧鸪天·代人赋》,它也是这个词牌下的名篇,全词如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诗词书法·刘志明)《鹧鸪天·代人赋》中的“鹧鸪天”是词牌名,“代人赋”是词的题目。词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因为词本来就是歌词,它是供歌女们演唱的,所以本来没有题目,“虞美人”就是一个“虞美人”,“浣溪沙”就是一个“浣溪沙”,没有题目,可是到了苏东坡,他开始表现他自己的个人情致,抒发他自己的情感,词就开始有题目了,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辛弃疾像)所以,我们看,这首词的“标题”是“代人赋”,这其实对词的主题没有概括作用,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弄清楚这首词辛弃疾是“代”谁而作的词了,或者是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或者,词人只是借了这样一个题目,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与哀伤吧,所谓的“代人赋”只是障眼法,词中写所说的“离恨”或许不是简单之“离恨”,而是他离开朝廷,无法报国之恨,他的“相思”也只是他抗金复国志意无法实现的哀愁吧。辛弃疾至少有三首“代人赋”的《鹧鸪天》,这是其中之一。先不管这“代人赋”背后隐藏了什么,只先读它的字面意思。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晚日”当然是黄昏或者傍晚,此时的寒鸦因为日色的原因正在归巢;“柳塘新绿”当然是早春,此时,池塘柳树刚刚发芽,正是柔枝随风曼舞的时节。合在一起,这是早春时节的一个傍晚。但早春的景色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了寒鸦呢,因为寒鸦此时归巢,与远人不归相对应,极易引人怀思,更生孤寂之感,由此共同营造出“一片愁”的意境。 (柳塘新绿)但词人很快又提到新生的柳枝,它是温柔的,这自然对照的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温柔,初春,正是思念远人的季节,因为春天到了,望到柳树新绿,自然会勾起对远人的怀念。但是词人被寒鸦归巢的悲凉景色触动了哀愁,他甚至有点怪罪这柳树的绿了,这么悲愁的心境之下,柳树却为何要“温柔”呢?为谁“温柔”呢?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若教”,如果,这是假设,这种假设是她的愿望,当然也是深沉的感叹,如果能够“眼底无离恨”,实际上正说明,此时的女主人公,“离恨正浓”,触目所见,不管是寒鸦也罢,柳枝新绿也罢,尽皆“离恨”。 (书法·不信人间有白头)下面的“不信人间有白头”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如果“眼底无离恨”,那么人间就不会有“白头”了,既然现在“眼底”充满的“离恨”,那么,也就只好无可奈何地“白头”了。她在哀叹自己“白头”这件事,而“白头”的起因正是因为眼底触目所见尽皆“离恨”。这一假设,更显“离恨”之伤人。她的所有哀愁,她的“白了少年头”,都只是因为“离恨”。这样的表达,要比直接说为了“离恨”而“白头”,更婉曲,也更深沉。这两句是本词的“词眼”,是流传很广的名句,其妙处,正在表达情感的深沉。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下片是上片情感的延续,说愁肠已断,相思泪难收,为了思念只好重上“小红楼”,这里的“重上小红楼”,可能是旧时与恋人共渡美好时光的地方,因此,她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重上”就可重温旧时恩爱的时光;也有可能是“小红楼”是可以极目远眺的楼宇,在这里,她可以望见远方,希望自己能通过登高以怀念远人。 (相思重上小红楼)到了末句,词人将情感再推进一层——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她明明知道,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视线肯定会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她还是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频繁登楼远望。她的情感是多么的热烈啊,热烈到理智已经无法约束,明知登楼倚靠阑干远望不会有任何收获,但她仍然要一次又一次地登楼,远望,这两句的妙处,与“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表现手法近似,同样让人感觉情感的深沉浓烈。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 “人生容易白头,大抵怨别伤离所致。故下阕言相思不已,重上楼头,明知江上峰青,已曲终人远,而阑干独倚,极目云天,与东坡“天一方”之歌,同其寓感。” (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天一方”之歌,是指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从情感以及表达手法上来说,二者的确有相像之处,但相比之下,辛弃疾的词更深沉,而苏东坡的歌更博大。 赞 (0) 相关推荐 辛弃疾代一女子赋词,风格婉约,道尽相思之苦,成就千古佳作 说起辛弃疾,很多人都读过他的词,也知道他是南宋初期抗金将领,他词风豪迈,与豪放派另一代表人物苏轼合称"苏辛".其实,当我们读过辛弃疾的词作多了,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也有风格婉约的作 ... 豪放词人辛弃疾的婉约作,一首词写尽了相思苦,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辛弃疾二十一岁从军,一生致力于南宋的抗金事业,他在军事上与文学上皆有建树,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南宋豪放派词中的翘楚之作. 但是与此 ... 辛弃疾《鹧鸪天·昨日寒鸦一片愁》名句故事-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从此挑灯看剑白发生!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被弹劾解官后,在带湖闲居时所作. <鹧鸪天>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 ...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又名& ... 爱唐宋词:李煜的“临摹”,“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引子·李煜的生日之夜 公元978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同时也是李煜的生日. 就算是亡国之君,遇到自己的生日,也总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吧,于是李煜唤来了乐妓们,命令他们演乐唱曲,曲中之词,正是他自己 ... 爱唐宋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李清照是喜欢梅花的(谁又能不喜欢呢). 有人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诗词中,提到梅花的就有三分之一,但全词句句写梅,又在每句都包含词人自己的,是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 (梅花) 年年雪里,常 ... 爱唐宋词:“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18岁结婚,婚前她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婚后过了28年虽不富贵但平顺安定的生活,丈夫死后,是27年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生活.她的一生,像三段折线. 她最大的人生转折点在她的46岁.46岁那一年, ... 爱唐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样的少女最迷人 李清照少年成名,在她的少女时期,她已经是闻名全国的才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父亲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使得少年李清照有机会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使她有机 ... 爱唐宋词:“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诗词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凝结,因此,读诗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人生.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顺遂的,18岁之前,她在家人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8岁到46岁,她和丈夫赵明诚度过了28年夫唱妇随的平顺时光,4 ... 爱唐宋词:“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一般认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敦儒,另外一个是辛弃疾. 苏东坡是新词风的开拓者,这当然是肯定的,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甚至是他开拓了抒情 ... 爱唐宋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前半生与丈夫赵明诚过了半辈子穷尽家资的金石收藏生活,也因此,她的后半生几乎是在睹物思人的苦痛中度过的.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 "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