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口占一律,颔联化用孟浩然诗句,有一石二鸟之妙
化用,不等于抄袭。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就一定是好诗句。
杜甫就是一位“点石成金”的高手。公元757年八月,他奉旨回乡探亲,
诗题中“口号”的意思是,随口吟成,即“口占”。
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在傍晚在回乡途中,随口吟成了一首诗。
那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仔细读。
这两句介绍了诗人晚行的背景。
傍晚时分,诗人在心里嘀咕,今天应该无法赶到山川县了。
显然,他应该要赶紧找个住处。
可是诗人走的是山路,
这个背景,为下文的感情做好了铺垫。
诗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这两句是描写路途所见,但写得非常巧妙。
(1)大雁为什么要从空中落下,在寒冷的水面上浮游?
此时是八月,大雁应该往南飞,那么它们落下来,自然应该是寻找食物。
换句话说,大雁在途中为了寻找食物,不得不承受水的寒冷。
那诗人为什么能感受到大雁的寒冷呢?
因为他心中感到凄凉。
这是烘托的手法,用大雁的寒冷,烘托出诗人傍晚在归途中寻找住处时的凄凉。
(2)饥饿的乌鸦为什么会集聚在戍楼上?
这明显不合常理,饥饿的乌鸦不去觅食,跑到戍楼上干嘛?
我们要结合孟浩然的原诗来理解。
孟浩然这首诗比较简单,描写的是入京途中遇到大雪时的情景,颈联也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烘托出诗人对前路的迷茫和无奈之感。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孟诗中,饥饿的乌鸦是集聚在田野中的,而田野中一般会有遗漏的粮食,这就比较符合常理。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戍楼,暗示出战争的背景,由此可以推测,由于战乱,导致田野荒芜,因为乌鸦在田野中根本找不到粮食。
显然,它们在戍楼上可以找到吃的东西,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戍卒吃剩的,或者遗漏在地面的粮食。
可想而知,这样的粮食没有多少,不可能让乌鸦吃饱,但是乌鸦还是要集聚在戍楼中,这反映出乌鸦生活的困苦。
而诗人此刻正在寻找住处,心中凄凉,好不容易见到一座戍楼,不管有床没床,他都会在戍楼中将就一晚。
可见,这也是烘托的手法,用乌鸦觅食的困苦,烘托出诗人借宿的困苦。
您看,
乡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以前田野肥沃,而现在却已经荒芜。
由此,诗人想到朝廷的景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都城在长安,而现在却只能临时定在凤翔。
因为战乱,朝野上下的景象都与以前不同,如何才能恢复以前的景象呢?
当然只能等到战乱结束,于是诗人发出了痛苦无奈的哀叹:战乱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您看,
但是,哀叹又有何用? 诗人为何不想着为国为民出一份力呢?
杜甫也想啊,可是事与愿违。
这两句看起来很奇怪:杜甫满头白发,这有什么值得羞愧的呢?
因为杜甫心中有强烈的家国思想,现在国难当头,有志之士都在为国出力,谁会和我一样在此时回乡呢?
他仔细想了想,还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梁朝的江总,他也是在战乱中离开朝廷,回到了会稽的龙华寺。
可是他又仔细想了想:江总虽然在战乱时离开了朝廷,但是他当时还年轻啊,以后仍然有机会回到朝廷,但是我杜甫呢,现在已经年老,哪里还有为国出力的机会呢?
您看这首诗,前两联明明在写晚行途中的情景,可是颈联却突然转到了忧国之情,
您认为诗人颔联的化用巧妙吗?
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