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接触,也许就不会有此遗憾了。
作者:周强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zMTEvMjE2MTI5NzEwXzJfMjAyMTAyMjMxMTQ5MDg0NDM=.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zMTEvMjE2MTI5NzEwXzNfMjAyMTAyMjMxMTQ5MDkzMzQ=.jpg)
今天我学习到了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与其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人物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是泛滥还是抑制,都最终影响到孩子最终人格的形成。
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已,我是什么性格,我为什么成为这个性格是因为什么。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试看。
当这些都呈现在面前时,不得不给自已敲响警钟,一定要认真学习并灵活贯穿运用这些知识。
在儿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我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做才不抑制不过度,确保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男子汉。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儿子在分离焦虑期时发生的一件事,而这件事恰恰验证了周老师讲的“分离焦虑期限父母不可突然不见”的理论。
一岁6个月时,正值春天,公公想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我和老公因为上班,所以让公公把儿子也带回了老家。
走的那天和儿子再见,儿子以为和平常一样,晚上一定能够见到妈妈,欣然跟爷爷出发了。
到了地方,儿子发现与平常见的不一样,而且天黑也没有见到爸爸妈妈。
儿子变得异常的胆小,紧紧抓住爷爷不放,走哪跟哪,嘴里不停的念叨“妈妈,妈妈”,这是事后公公给我说的。
而我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害怕一打电话儿子听到我的声音,更加哭的难以收拾。
所以,没有再给孩子在电话中通话。
只是每天给公公打数次电话询问儿子的情况,却从没有让儿子接电话,听听我的声音。
就这样持续将近半个月。这个事给孩子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不安全感”特别严重。
从那以后儿子晚上睡觉时就紧紧抱着我的脖子,直到现在,延伸成每天睡觉前抠我脖子,不抠就睡不着。
这事虽然过去了,但是,我想对儿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原来每天都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突然有一天,不但见不到了,而且还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除了爷爷,见不到也听不到任何熟悉的声音,对于他那幼小的内心来说是多大的伤害呀。
儿子到现在一直都非常胆小,我想这是深层的原因吧。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内心就非常的自责。
如果之前能早接触周老师,也许就不会有此遗憾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只有一次,愿每个家长都能把握好。
总结下来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人能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是多么难得一件事。
人基本从一出生就充满了矛盾,本我一直在现实中受到超我的影响,建构着自我。从没想过一个学习排便规律的孩子,内心已经开始充满了矛盾。
甚至对将来的性格会有着重大的影响,一切的关键我觉得都在“度”的把握上。
这让我想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里有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指人人皆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守的原则。“致中和”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位焉”天地各在其位,“万物育焉”万物就可以生长发育了。
“天地”易经里归为“乾”和“坤”两卦,也可以引申为父、母,我觉得也可以解释为,如果我们的父母做到了自己应尽的本分,孩子就可以自然生长发展的。
这也要求我们的父母要掌握“道”也就是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规律,这样才不会有失偏颇。
呵呵,不过《中庸》里也说了“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所以说这种理想的状态还是很难达到的,需要自己好好修行啊!
任务巨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