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谨记的精益创业的MVP模型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301天的第301篇原创文章
埃里克·莱斯的书《精益创业》已经成为硅谷和中国很多创业者的圣经。
他在《精益创业》里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那就是创业的最小成本试错方案,叫MVP,这个MVP不是NBA的最有价值球员,而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可行性产品。
也就是说,当创业公司有了某个想法和创意的时候,可以先向市场推出简单的最小可行性产品,然后根据市场和用户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学习,用最小的成本直接面向用户,去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灵活调整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那么就能“快速、廉价地失败”;
如果产品被用户认可,那么可以不断优化和迭代,最终大规模投入市场。
最近,我对精益创业提到的MVP感触很深。尽管理论不一定全是对的,所谓正确的理论一定有其边界和使用范围。
然而,在下面这种情况下,精益创业的MVP理论非常有价值。
这种情况就是:当你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进入到一个相对较新的战略中去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到MVP模型了。
可能是研发一个新的产品,可能是做地域扩张,可能是开拓一个新的团队,也可能是部署一个新的制度。
在这些个情况里,我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极高成本的投入。
这已经不是憋大招的时代了,因为走错路的代价太高了。
一旦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涉及到极高成本投入的项目,MVP是最好的小步快跑的实现路径。
记得之前看过两个案例。
一个例子是Dropbox,一家云存储公司,在云服务里面起步非常早,早到老板一开始并不确定,人们需不需要这样一个能够同步文件,然后在其他终端下载文件的工具。
那Dropbox的老板是怎么做的呢?
他煞有介事地做了几个宣传视频,就宣传云存储这个功能,然后把这些视频上传到YouTube,看上去就像是这个软件已经开发出来了,然后观察YouTube用户的反应。
结果发现,这些视频被顶上了热门,看的人非常多,评论区有大量的留言在讨论这个功能,气氛非常热烈。Dropbox老板一看,反响这么好,说明这个市场需求是存在的,这才着手开发产品。
第二个例子是sendwithUS,这是一个提供邮件分析服务的公司。帮助客户分析邮件的到达率啊、打开率啊、链接点击率这些数据,用户通过他们就能知道,什么样的 email 模板才能够吸引订阅者点击。
sendwithUS的创始人当初为了验证市场需求,先是花了一天时间搭了一个页面,然后买了一个主题,最后注册了sendwithus这个域名。
说白了,他们就是做了一个样子,页面上的按钮统统都是假的,没有功能支持。
页面上线以后,他们就想办法邀请用户来访问这个页面。
那你可能要问了,用户来了之后发现都是假的,难道不会生气吗?
这个问题创始人早就想过了,他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就扭转了这种情绪。
他给每个假按钮都链接了一个对话框,用户一点就会弹出这样一段话:“哎呀,我们也觉得这个功能特别好特别重要,所以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一旦开发好了我们想第一时间通知你,你愿不愿意留下你的邮箱呢?”
这样一来,用户不仅不会觉得自己被骗了,还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很受重视。
结果,这个做法果然很成功,不仅高效地验证了市场需求,还顺便捞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这还没完,他们还收集了页面点击的数据,能够看到哪些按钮被点击的次数最多,哪些按钮却没什么人点。
根据这些数据,重新安排了功能开发的顺序,需求多的先开发,需求少的后开发或不开发。
这个一箭三雕的办法,你猜前期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只用了6天的时间,28美元。是不是很厉害?
所以你看,不要在前期无节制的烧钱、死抠细节,用MVP的方法先验证用户需求再全力开发,才是事半功倍的创业方法。
但是,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即便是MVP,你也要付出成本,Dropbox的MVP是做几个视频,这也是要花费成本的,sendwithUS表面上看是只花费了28美元,但是获客也是要付出极大成本的。
所以,做MVP之前,有一点很重要,团队一定要想清楚,那就是通过MVP需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跑通了的路径?如何定义是成功的实验 ?数据上面如何表现才能算是成功?
这个是我认为在做MVP之前的最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之一,因为这一方法会让你理清思路,否则MVP无异于在搭建空中楼阁。一个没有被仔细思考定义过的假设还不如没有假设。
综上,要想开启一个新的投入成本很高的战略,思考路径一定是先做MVP,做MVP之前,想清楚怎样的MVP才是跑出来了的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