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卫辉,是啥样?

【厚重卫辉】五千年前的卫辉长啥样?

◆ 平沙落雁

大家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泱泱五千年文明史,其上限可以追溯到炎黄尧舜禹那个远古时期,这些传说中的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和传说,我们从中不仅记住了制衣冠、造舟车的黄帝,教人农耕、遍尝百草的炎帝,制定历法的尧帝和注重教化的舜帝,而且还知道,在那个时候,黄河的走向不是现在的轨迹,它是紧贴着太行山的余脉山麓自西向东北方向过来的。卫辉作为一处关键的疏汛要隘,先民们追随禹王,采用开渠引导之策,在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一番大的作为,让汲地较早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由于受文献资料所限,今天的人们只要说起卫辉发展史,无外乎两种声音,一是将源头的探究止步于殷商时期的牧野之战,包括姜太公、比干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二是直接从汉高帝二年汲地设县算起,说卫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然了,这样说也不能算错,但总觉得底蕴不厚重。

卫辉毕竟地处中原,位于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区之一——黄河文明区。它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质地是相当深厚的。咱远的不说,单说汲冢书,那可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源之书,自古至今,它屡被后世史书引用,被史学家拿来做自己史论的证据。其中的《竹书纪年》,又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编年体著作,也是汲冢书中价值最大的史料。史学界把它与孔子旧宅发现的《尚书》、《论语》,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共同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你说牛不牛?

那么,在很早很早以前,卫辉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据考古发掘和有关地质考证,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这里气候湿润,林木茂盛,水源充足,野草丛生,牧野这个美丽的地名可不是叫着玩的。但最初发现这个风水宝地的并不是人类,而是动物。成群的野马在平原上奔跑,大片的野鹿在草丛中撒欢,凶恶的狼豹在森林里出没,连孤傲的犀牛、大象也在水里尽情的嬉戏,简直成了动物们的乐园。

后来,这里开始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身影。先民们成群结队走出混沌,选择有水的地方搭建茅舍,聚族而居。他们把树枝制成木棒,把石块敲打成利器用来驱赶或捕杀野兽,靠农耕狩猎或采集野果繁衍生息。由此可见,历史早在这里埋下浓重的伏笔,这也可视为汲地先民含辛茹苦弥繁弥昌的雏形。

再后来,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与自然抗争,不断地改造劳动工具,使自己的大脑也不断地变得更加聪明,已经能造出陶器、石斧、石镰等物。他们用这些精巧的石器不仅更便于狞猎和采集食物,而且还学会用石头打火,取火造饭,汲水灌田,告别了那种茹毛饮血和穴棚而居的生活方式。此外,还逐步学会了纺织和畜牧,起码会做简单的衣服遮蔽自己的身体。男女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分工,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我打猎来你纺花,你挑水来我浇园。尽管那个时候常闹水患,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汲地的历史几乎成了与水搏斗的历史,但先民们对水已不再是一味地恐惧与诅咒,而是视为他们体现智慧与勇气最好的对手,那是因为他们从禹王那里已得到了治水的真传。在此后的岁月更替中,他们愈加坚定地崇拜着山川,珍惜着草木,也更加景仰着与他们朝夕相处、祸福相依的水,从而也从源头上构成了豫北水城的文化支撑。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么热闹该不会是凭空想象的吧?有文字记载吗?问得好。仔细想想也是哈。正是有了文字的传承,我们才读懂了《史记》《诗经》,我们才理解了秦时明月、大唐气象,我们才记住了丝绸之路、四大发明。若没有文字,古城的底蕴从哪里来?又叫人怎么信服?

但是,请别忘了,我们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一些历史传说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都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与沿革。

位于卫辉城西7公里的河洼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约有7500平方米,积淀的文化层有3米多厚。从考古挖掘的剖面观察,有灰坑、圆形房屋的柱窝等。经文物部门对出土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石、骨针、兽角、蚌壳、兽骨、陶器等器物鉴定,确认这些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实物遗存,按照其文化属性界定,河洼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范畴。

1984年4月,在城西北太公镇芳兰村,有新石器时代龙山遗物陆续出土,发现了大量的经过磨制后的兽骨、兽角、蚌壳、石镰、石刀等遗物,此外还有一些各种式样的陶器碎片。碎片很薄,说明当时先民们的制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在掩埋这些器物的土层里,还发现了尚未燃尽的木炭屑,裸露出先民在此生活过的痕迹。经考古学家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存。

由此不难看出,河洼仰韶文化遗址和芳兰龙山文化遗存,都是在靠山临洼的地方,很符合先民们傍水而居汲水灌田的生存特点。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汲地先民,已经基本上脱离了野蛮和蒙昧,开始迎着文明的曙光大步前行。

来源|卫辉观察 作者:平沙落雁(如涉版权请及时告知)

编辑|阿阳

责编|海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