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觅乡音忆乡韵系列之二 || 作者 听雨赏蕉
清 明
——觅乡音忆乡韵系列之二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原名张志平,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海之梦》《歌与戏——童年的记忆》《戏帽和木活——失传的手艺》《长兄如父》《电影情缘》《春节随想》《恩师郭向东琐忆》《语言精趣 师生情浓——记当年会宁一中的几位老师》《碎事收笼 朝花夕拾——记忆深刻的会宁一中往事之一》《写给我思念的女儿》《曾经的我娃已经长大——写给我思念的女儿》《为同学小聚而作(搞笑)》《写给我思念的女儿之三(组诗)》《回家的路,是如此的漫长》《碎事收笼 朝花夕拾——记忆深刻的会宁一中往事之二》《过年——觅乡音忆乡韵系列之一》
春分后十五天即为清明,是一年的第四个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前后之时,春光明媚,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油菜花香,郊外野游,谓之踏青,因此,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其实对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踏青确实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整天爬山下河,风里来雨里去的,比踏青又多了几份艰辛和责任。倒是扫墓成了春节后乡邻们的一件大事。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会宁人的扫墓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流传至今的扫墓风俗及包含的祭祀文化足以说明其源远流长。会宁人把扫墓通俗地说成是“上坟”,直观地表达了事件本身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又合乎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的半山埋葬的习俗,同时“上”又有敬重崇尚之意。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用词之精妙。
一进三月,我们宗族中的长者我大伯就早早地翻遍黄历。清明是哪一天?是礼拜几?动土方位在哪一面?并请专业的阴阴先生看好日子(一般都选在清明前两三天),记好上坟动土的方位。又要选个好时辰,什么甲子乙丑海中金,庚寅辛卯松柏木,很有一套说词。同时要考虑是否是周六或周天,这样本族中上学的学生就能参加。上坟的人多了就显得族普繁茂,人口昌盛。
对着清明的时间,经过深思熟虑,再加上阳阴先生的十天干十二地子推算,终于把上坟的准确日子就确定下来了。那时没有电话,大伯只好给亲坊家家通知。该准备的五色纸条、金方黄表,纸钱香马、香盘炕桌、清茶奠酒、浆凉水及烟花鞭炮、铁锹竹筐,还有敬献的水果洋糖、点心花卷,献饭要求每户两大碗,以肉鸡蛋粉条为主,并配以洋芋萝卜等素菜。《祭后土文》及《祭墓文》当年由大伯负责,交由专业的阴阳先生写好。后来我们大了,问好旬头日子由我们自己写了。
于是上学的学生就掐着指头算离上坟的的日子还有多远。真是“人在课堂,心在坟场”!这话听起来好像有些悲伤,但作为描写当时孩子的心里活动是相当恰当的。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各家的孩子把上坟准备的纸钱香马等都拿到大伯家,进行出发前的工作安排。谁负责收集五色纸条和金方香马,谁负责清茶奠酒,谁负责铁锹竹筐,谁背炕桌谁拿献饭等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负责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妥当就出发了。三四十个人,每人都带了好多东西,依次排成长队向山上进发。拿献饭的人最辛苦,十几大碗肉菜四五个人才能拿完,还要负责不能撒到外边。到坟上两公里的路也要走上一阵子。
到了坟上,先把两个大炕桌放在坟院中央。所有贡品献饭摆到炕桌上,献饭点心水果摆了满满两桌子。所有纸钱香表放在炕桌前等各种仪式完了就焚烧。父辈们首先检查坟堆上有没有野兔野鸡刨的坑。年轻人负责按阴阴先生选的方位,在坟院外挖土,用竹筐运到故顶,叫做“拍土”。先在拍土的坟堆上洒上酒,再把坟堆上坑窝用土填好,最后一筐土拍到坟顶上,越尖越好,有出人头地之意。大人拍土的同时,娃娃们被安排都挂五色彩条。坟堆上、坟院内及四周都得挂满,越多越好。有的挂在柴草上,有的一头压在土里,风一吹呼啦啦随冈飘动,似乎是红黄蓝绿白的彩旗在飘扬,与没有人上的孤坟形成了鲜明的对此。挂完五色条,大人还要把坟院内的酸刺、马大害(草名)要挖掉。怕酸刺根深,长到先人酣睡的“卧室”;马大害样子太丑,还影响冰草等的生长。挖完了就可以烧马了。
先在坟院右后方位置上香奠酒祭土神,同时有一篇《祭后土文》,当年由当教师的大哥来念。祭文念完就和金方一块绕掉,然后叩首作揖祭拜的同时燃放烟花爆竹。祭完土神后就到坟堆前面跪下。先是焚香奠酒后,再念一篇《祭墓文》。内容大都是对逝去先人的思念,对先人一生功绩的颂扬,并把家中情况告知先人知晓,祈祷先人保佑平安等。这里有本人去年清明上坟时写的《祭墓文》可以了解其内容。
祭墓文
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二○年古三月初六日,岁次庚子,月建己卯,日在辛未,节界清明。祭主人xxx等,谨以清茶酒馔之仪致祭于,先考墓前曰:
夫以人本乎祖,犹如物本乎天,木本乎根,水本乎源。阴阳间隔,相阻甚远。一别永分,忽已多年。魂游仙府,百呼不见。瞻望不及,音容难显。哭断肝肠,悲伤怨天。慎终追远,古今蔚然。
吾辈远离乡土,鲜有拜瞻。久违先莹,抔土未添。山高水远,愧疚汗颜。岁月如麻,世事变迁。家母大疾痊愈,身体康健。吾辈各司所能,均得所安。孙辈读书勤勉,高考如愿。国内国外,求学磨练。兄妹情深,互帮互念。心正身娇,善莫大焉。智聪德美,乡邻夸赞!
庚子年初,疫情突变。诚心防护,老少皆安。仰丈先考宏德,佑吾等顺利平安。求学有成,仕途阔宽。求财有道,金山银山。勤劳勤作,顺心依然。人才辈出,虎踞龙蟠!
每忆先考养育之苦,不觉心有戚戚焉!五男二女,抓养唯艰。早出晚归,劳苦为先。披星戴月,共度难关。勤耕力读,换了人间。养育之恩,永驻心田。谆谆教诲,回荡耳边。舐犊之情,至上为天。跪乳隆恩,配谢万年!
呜呼!风潇潇兮雨绵绵,云漫漫兮泪涟涟。承先考遗德,启后世子孙。常思长想,悲仰祭奠。清明春朗,聊表寸心。唯望先考仙乡泰然,功德圆满!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祭墓文》念完后,就和纸钱一块儿烧掉。烧纸的同时,要把炕桌上所有的贡品献饭一一用筷子夹上一块坟院里洒上一些,每一碗每一样都不能漏掉,我们方言称为“破散”。同时浆凉水、清茶奠酒都得敬献尽,鞭炮烟花要放光。纸烧完了,贡品献饭破散完了,就得瞌头作揖跪拜了。
接着就是上坟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了——抢吃献饭。讲究眼急手快能抢上,嘴快肚大能吃上。虽然饭菜都凉了,但抢着吃的味道永远都是最香的。黄黄的炒鸡蛋,白白的肥肉片,长长的粉条子总能吃出与众不同的味道。十几碗冷饭菜,一大堆花卷点心几分钟时间就风卷残云般地吃了个精光,然后才能收拾回家!也不知这是否就是寒食节的来历,也不考虑这里面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含义,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早种下了抢食的天经地仪和冷食的甘甜可口!
慎终须尽四时礼,追远长存一片心!几千年来形成的上坟习俗,表达的是对逝者的感恩和怀念,对生者的慰籍和鞭策,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灵魂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