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统论很经典的帖子
一切都是看修为的,咏春有高手,形意也有高手,另外,练形意的,并非都是练对形意的,要知道形意有练法,演法,打法之分,而其中练法还分武法和文法两种。
同样的,粘手也不是绝对的,我说个我知道的形意打咏春,那位练形意的功夫相当深厚,而练咏春的则是一个教练,当时练形意一个崩拳过去,练咏春的搭手粘,但功力太小,根本粘不开,练形意的一拳破入直接把他打休克。形意拳所谓硬打硬进无遮拦,他的功力训练是有独到之处的,当然,前提还是练法和个人用功程度。
话说回来,形意现在也退化的厉害,除了几支外,大部分已经不能称之为内家拳了。相反的,练咏春的也有能练出大功夫的,我有朋友去南方据说就遇到过某支练法独特的,所以说一切都看人的。
传统武术把这个叫三盘进打,所谓上中下三盘齐进,空手道中似乎是叫“突”法,这种方法在群战中尤其有用,因为这种打法其实是一种压迫性的打法,用自己的重心推动敌人的重心,所以很像动物扑食一般,群战中不容易被人围起来,因为被这种打法容易破坏人的平衡,就好像用车撞人,或者野猪撞人,你在突进的同时敌人容易摔出去。提到打人,总是会形容为把谁谁“打出去”了……这在单对单中,也许看不出优势,但在群战中很有用。
单练那个腿没用,要学的话,得和他学劲力培养的法门,那个腿怎么说呢,那是个需要有功力做后盾的法子,类似意拳的趟泥步,如果没有桩功基础,单练的话,很容易把身法练僵掉,都是用法,那位刘斌先生的失败就是没搞明白步子的用法。
在传统武术中,有一些流派的步子是直接练习突法的,例如合一通背(劈挂通背),又例如河北派形意的步子,如果没有内功的养成基础的话,不要直接去学那些以柔入门的内家的步子,容易练成软。
形意中有云,去意犹如卷地风,就是形容步法,三盘进打的步法,是一种很有侵略性的步子,是一种类似“铲”的劲道,整个人是平移着铲过去的。我有次和人切磋,拳还没打倒别人,小腿和对方小腿接触的时候,对方就摔了,所以说,这是一种侵彻性的步子。
内家的一些流派,和外家想比,在练步子的时候有区别,这里叫“文练”,他们练法很轻柔和缓,但这个是要有基础的,所谓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练他们的东西就不对了。因为有桩功基础的情况下,“内三合”,说明白点就是手和脚都好像被大筋抽紧一样连在身体上,而且骨骼互为支持,这种情况下,他们慢练是吃功夫的,但是没有这个身体基础,就容易变成软绵绵。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 总有您需要的!
你如果用泰拳和空手道的根基加上突法,鸡步我觉得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应该选择外家拳练步的路子,类似合一通背(劈挂通背),又例如河北派形意的步子。这里随便说下,河北派形意,很多人都练成了外家拳。越硬朗的拳,越容易让那些练习者错误理解,形意拳的许多流派,就是如此,形意的练法,有文武两种,其中后者是当初走镖为了培养弟子速成而弄的,现在成了主流。
传统武术的步子,其实非常类似动物捕食,类似猫,一逗,它猛扑起来,动静松紧的转换。传统武术所谓惊弹崩炸,说白了就是这个,进步的时候是周身含力的,好像猫捕食,猪撞人,从上到下,刷的移动过去,单纯练步的话,开始易放的开些,行步打拳,步催身,身催手,要有用步子催动手打出去的感觉,直到形成动力定型,以后就是用什么技巧都有这个意思了。这个也被一些人称为整劲,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其实真正整劲的范畴就不止是此了,还包括身体内部的松开求整。
传统发力的优势在于没有固定的路线轨迹,高手不需要把拳缩回来按照定势打出去,他们在走动的过程中可以自如的用拳,掌,甚至手背,手臂,做出发力,甚至可以靠撞上来,这种技巧在群殴和街斗中是很实用的,有时候你坐着,别人突然攻击你,你同样可以发力,但在现代武术中,在一些突然情况下,拳脚通常会打不出力点。
又说那个突法,其实那是一种用劲的法门,表现出来三盘进打,只是一种形式,同样不动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用的。有记载李存义有次坐在椅子上喝茶,有人抢进门突袭,被他一掌打出,之后徒弟们发现他坐下的红木椅子裂开了。这个过程,其实同样是一个东西,当时他坐着发力,腰胯臀腿和打出的掌有一种对争,在他当时的情况也可以解释为炸起,椅子和地面敌人承受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这也是三盘进打的奥秘,你突击出去的时候,周身含力,拳上的力合脚下的力,同样具有冲击性。说的夸张一些,就好像用绳子捆着你,你全身猛的发力一挣,啪的崩断,传统武术的动静转换就类似于此,所谓炸力。当然,这里我也许有些夸张,但这个感觉的确不好解释。
其实这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发力的定式,有了这种定式,你随手挥出去都是如此。一些练传统武术,尤其是套路武术的跑出去被小流氓打了,因为他没有这种定式。街头与擂台不同,与练习不同,很多情况下,一些事情是突然发生的,你很可能吧平时练的都忘记掉了。这个时候,你挥舞的很可能是王八拳,但是发力定式这个东西,定型以后,你吧原本的用力方法,完全转换为了这种发力方法,只有如此,你即便是王八拳,也不是普通的王八拳,而是突法王八(学习空手道的叫法)。
关键是用力的模式,打人和挑担子是不同的力量,如何把周身的力量都用到拳头或者任何部位上去,这是传统武术研究的,所以才会有周身七拳的说法。类似练形意这类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平日里般个饮水器大桶,普通人的做法通常是肩膀和手臂用力,把桶提起来,而改变用力模式后,你会本能的松肩沉肘,用腰胯的力量把桶搬起来,这就是用力方法的不同,简单的说,就是换个用力的习惯。
用内家的话来说,也可以解释为“结构”,还是刚才的搬桶,普通人的搬桶,可以看成是起重机吊装,也就是肩膀手臂用力,将桶搬起来,然后维持这个动作,始终都紧着肌肉的。而另一种,则可以看成是将桶放在架子上,松肩沉肘后,双臂形成一个托,桶的力量通过身体的结构直接压在腰胯上,这个时候其实双腿直接承受了桶的力量,而不需要再调动上身的肌肉去提那个桶,此时除了筋骨因为承受结构而支撑外,肌肉反而是松弛的。
既然说到这里,就再说说外家和内家的区别,同样是叉车撞人,但人毕竟不是叉车,所以在打击对手的一瞬间,关节会打软,而关节一打软,这叉车垮了,自然一百分的力气,就不可能一百分用在对手身上,这是外家拳很头疼的。于是,大家开始想着增加肌肉的力量,让撞击力变大。
而内家的练法,是另外一条路,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这些个方法另一个贴子里提到了都),易筋,易骨,易髓,当然,也可以叫伸筋拔骨,进而开锁,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达成一个钢体结构,就好像一个钢球一样。这个结构有叫浑圆力的,有叫来力不如去力无阻的,叫法很多,有太极大师表演十几个人推不动,其实就是表演他的身体很难发生形变。
这里也说一下推人,把人推到,真的是由于对方力量大站不住么?不是的,通常都是由于身上的关节支持不住,发生形变,所以被推倒,多是上半身先倒,脚下才倒,如果上下如一成一铸铁型,就很难推倒了,这个状态,也有被称为整体如铸的。
所以内家的力量,经常可以看到说渗透性很强,很“毒”,很“钻”,也有说硬气功挡不住这个……
为什么呢?打人,真的需要几百斤的力量么?大家想想看你端着一根棍子,去捅别人的肋骨,不用多大力,别人就会后退,会痛,为什么?因为这里没有形变来泄掉力量,你的力量通过棍子百分百桶到别人身上去了。内家打人和拿棍子捅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身体各个关节因为接骨斗榫的原因互相支撑,就好像一辆汽车,轻轻开动一下,顶到了人,那人也要摔倒,就因为力量的完全作用。
关键是难理解,内家拳是一种很难教的东西,有一定的学术性。以前能练出内家功夫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有傻劲的人,老一辈的老师教徒弟,入门让你站三年,枯燥的很,大部分人都受不了,学武么,总要学点蹦蹦跳跳的东西,于是徒弟就跑掉了……另一种是极聪明的痴人,悟性很好,他能逐渐逐渐的领悟这个道理,但即便是聪明人,依然要下傻功夫,类似太极,你盘慢架子,一天几小时的盘着。所以王芗斋才有言,王道无近功,大气必晚成。
现代社会是个快节奏的社会,愿意学这个东西的人就更少了,能理解的也更少了,大家都希望能学掉立刻就可以打,可以用的东西。但内家拳是一个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些形而上的东西,更不用说许多流派采用的是文火慢熬得方法,也就是所谓文练法,所以这个受众就很窄了。
现代的形意拳,八卦掌,其实绝大部分流派,都已经不是内家的东西了,以前老师授艺,几十个弟子,真能出东西的也许只有几个,但那其他几十个,依然要开枝散叶啊,这就导致了许多流派的功夫让人无所适从,明明资料上祖师的功夫高,但练起来又觉得没什么,于是只能归结为今人不努力,要么归结为祖宗在吹牛了……
关键是外国人,从来没有认为所谓科学是一个局限,他们把学术看成是不断发展的东西,所以自由的研究一切他们认为值得研究的事物。而在国内,我们许多人把科学原教义化了,就好像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人为地把科学分成了一个框架,去定义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然后因为近代的一些沦落和社会上的不满,又把传统文化定义到了科学的对立面去,这就导致了外国人在研究我们文化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定义为不科学并加以唾弃……可以想想,有多少东西是我们唾弃了以后由外国人重新检起来的……
其实外国同样也意识到关节对于发力的作用,我不久前再以个体育杂志看到过一个学术论文,说的是外国的游泳选手,他们的训练中发现更大的关节活动区域有助于发力,于是尝试用手术的办法切开部分韧带肌肉组织(传统的就叫筋膜),以扩大关节的活动区域,获得更好的成绩。我看到这儿就在想,如果他们懂得内家拳的原理的话,本不必使用这种开刀解决的办法的,因为在关节松开后,活动区域会产生极大的加强,并且发力不再有方向阻碍……所以,只要松开沉坠,拉开关节,尽量把所有的筋挑出来,形成结构应力。
不要去体会筋膜的变化,站桩,在把姿态调整好后,就傻站,呼吸要自然。
姿态正确,放松,这里还要注意的是,一开始站,不要有意识的去在某个部位用力,不要靠肌肉去腾,那是腾不起来的,腾起来的也不是筋膜。另外,不要把韧带之类的东西当做筋膜,那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听到伸筋拔骨,就本能的去伸韧带,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如此的话,体操运动员就都是内家高手了。内家的筋骨运动,是在放松中自发产生的,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感受。有的人会感觉手臂内部大筋开始自发抽紧了,有的感觉背后裂开了,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骨架结构都会变大,我有个很瘦的朋友站桩一年后衣服大了两号。
要有舒适的心态(这里只说舒适的心态,因为筋骨真开始调整后,未必舒适),保持放松的姿态。
另外,在真正能体会到筋膜之后,要注意不要有意识的去伸或者去注意筋膜之类的变化,站到一定程度后,他会产生变化的,但即便有变化,你也要当做他没有变化,不要去伸他,这一点,在功夫逐渐深入后事很重要的,因为当换劲开始发生,骨架筋膜发生变化,人体对气血和能量的消耗是很大的,如果有意的去注意伸展他,容易导致筋骨和气血的不平衡产生,有的会导致气血虚亏的,所以要注意。
无为,桩功始终要保持无为的心态,不要刻意与某个部位
筋膜这个东西,就是筋和膜,筋好理解,就是吃牛筋那个东西,而膜,其实就是骨骼和皮肤中的一层东西,普通人这层东西薄到几乎不存在,而通过锻炼,他会变厚,变得和牛皮一样。
我有个朋友,学站桩,突然有一天他来问我,他的原来话是:“感觉自己的锁骨上多了软骨和其他的肉啊筋啊的各种组织。接近肩胛处的锁骨还好,接近脖子的锁骨部分,特别明显,锁骨粗了不少。不是自己瞎感觉的,不是空想,是真的多了不少东西出来,叫老婆摸了,她也发现的确如此。”
这层东西就是筋膜腾起的初步。
外家和内家的一大区别就是,外家通过肌肉用力和呼吸来催逼使得筋膜生长,类似空手道的三战,但其实这效率很低。而内家通过放松和正确的骨架结构,培养气血运动,逐渐使得体内筋膜自发变化,一是紧,一是松,这里要切切注意。
所以我一直提倡保护和发掘传统武术的内涵,并借鉴先进的东西来发展,而不是许多人所说的那样,随意的抛弃他,全盘否定它,去学所谓先进的“科学格斗技”(这个词是某位网友和我说的,觉得真的很可笑),要知道,中国武术,并不是中国人练了搏击术,就被称为中国武术的。武术有其自己的历史,自己发展的脉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深刻的技术理念,就好像有人说,空手道从清朝后就和中国武术无关了,全是人家自己创造出来的路,但事实证明,别人不过是懂得借鉴和挖掘而已,而我们很多人,只懂得抛弃。
我稍微说几句吧,不和诸位抬杠,如果有不同意的忽略掉就可以了……
桩功我是磕头拜师傅练过的,在站桩前,我练过通背拳,还学过跆拳道,气功也自学过几年,不过在站桩后,开始明白桩功并非网络上说的如此简单。
现在一般看待桩功,有两个误区,一个是认为他和马步没什么区别,是同类,而另一种则把他和气功混为一谈,以为站桩就是练气。这些误区很容易在细节上体现出来,前者多认为要出功夫,就必须站的低,越低越吃功夫。而后者则经常把站桩和立禅,入静,气功,之类的合为一谈,认为站桩就是练气。
站桩究竟练的是什么?形意拳有言,易筋,易骨,易髓。严格的说,桩功和易筋经是亲戚,虽然这很难理解,但其实桩功是一种依靠气血锻炼筋骨的法门。
的确,桩功是可以练气的,但就武术效果而言,那是副产品,练气是养生效果,但对于骨骼,对于筋骨,是没有帮助的。
正统的桩功练习,并不在你站立的高低上,而在姿态的细节上。桩有很多种,比较著名的浑圆,三体,无极……其实站对的并不多。这些桩姿态不同,但核心其实是相同的,就是在筋骨结构互相支撑的基础上,放松肌肉,逐渐诱发出身体的筋膜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内家称为“换劲”。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想象不到的,比较常见的就是会感到身体内部筋骨产生剧烈拉伸,有的会疼痛,发紧,有的关节会打开,种种变化,是确确实实在身体上显现出来的,而非气功的气感。这里有两个名词,伸筋拔骨,接骨斗榫。前者字面就可以理解,后者是形容站桩到最后阶段,骨骼形成一种类似古代建筑榫卯的结构,此时的发力,劲力,都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形意拳所谓暗劲阶段,要再此之后。
这里也说一句,内家拳讲“松”,一些网文上说的神乎其神,很多人学着去找,其实找事找不到的,身体内部不松开,最多只能学会放松,而非真松。
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其实“松”,也并非只有桩功一种松法,类似太极,现在有的练法就是盘架子用内气逐渐撑开,这种法子表现在方法上细节极多,很复杂,一些文章也许大家看过,手指如何如何,手腕如何如何,都是有讲究的,但就结果而言,个人认为不如桩功来的快。这方面,意拳的王芗斋先生应该是有贡献的。
我随便说下,大家就当听故事好了,不抬杠,不赞同就忽略吧……
站出气来可以培养气血,这是很好的,不过你在细节上,可能会有一些错漏,因为是自学的,所以没有人和你点明这点。意拳有所谓“争力”的说法,也可以说六面力,浑圆力,等等……其实这些东西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骨架的状态。这里很微妙,桩功需要的是一种节节松开,支撑,但又尽量不用力的形态。一开始不用六面力,只要有上下争力就成。现在流行的二十来种桩,其核心的要点,就是脊椎的调整。首先不能站低,尤其是入手的时候,这点你做的很对,其次你对于脊椎的调整,可以尝试两个要领“如坐高凳”和“虚灵顶劲”,这两个要领的本质是吧脊椎节节放松,这里是放松,因为开始时做不到真正松开的,而另一方面,在肩膀这个部位是不能用力的,也不能去体会气感。所以你说的两掌间有拉扯感觉,的确,那也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去体会他。这里的细节就是桩功和气功的分水岭了,对于气感,桩功练习者要把他看成是路途的风景,你去体会他,在身体的用力上就会发生错误,进而走入气功的范畴,而始终无法挑起筋膜……
其实传统的说法中将筋和肉分开,不是现在这样混谈为肌肉,是有原因的。桩功得到的功夫,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练不退,类似上面那个照片,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他的小腹,筋膜顾不到的小腹显得很松弛,是没什么肌肉的,许多记载中,一些年纪大的老拳师,哪怕卧病在床,依然能够打出很大的劲力,因为筋这个东西,不练,他不会和肌肉那样衰退,而打开的关节,也不会因为不练而闭合上。而这点,大家应该清楚,依靠肌肉训练出来的功夫,一周不练,力量和柔韧就都会减退的很明显,所以才会有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所以我国古代会把筋和肉分开。
泰拳的抗打,其实我不认为是单纯的硬打出来的。同样有筋膜锻炼的因素,不过他和桩功又不同,是用外形的形变来带动筋膜的拉伸,具体的可见泰拳在比赛前的那段舞蹈,我没练过泰拳,但我觉得那段舞蹈很独特,他把关节缓慢的伸向一些怪异的角度,这其实正是锻炼筋膜的好方法。同样,空手道和南拳的三战,咏春的小念头,其实目的也都不是练气的,而是使用和,缓,匀的动作,配合一定的呼吸,促使筋膜更好的生长,典型的就是筋膜发达后,人会变得抗打。这点上,散打的训练方法有缺失。
我个人认为,典型的内家拳,和外家拳,其中一大区别,就在筋膜锻炼上,外家通过身体的形变来带动,是外动,而内家通过气血的运动而催动,是内动,都会对筋膜产生变化。这里有两个词,外壮和内壮。
但是内家拳的优势在哪儿呢?在于开锁,这是南拳,泰拳一类武术都达不到的,筋膜极度伸展后,会对关节产生一个质变,开锁之后,人的发力结构会发生变化,之后才会有明劲,暗劲的分水。至于化劲,说实话我没见过,所以也不敢说。
撒开二路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前者说的就是开锁,后者,其实说的是一个气血极度充实后的内景变化,在丹道中,被称为性光,也被称为虚室生白。胸背开后,任督通畅,气血流转自如,闭眼后经常会发觉眉间仿佛有光明亮,因为是自性生起,所以被称为性光。当然,如果是纯正的丹道,性光的解释还要复杂的多,这里仅仅就现象讨论,这是个气血充实后的现象。
嗯,这就是现在许多太极的路子,当年吴鉴泉曾经说,太极的锻炼要每个动作都停一停,这就是桩。当然,这么练比单纯的站桩难度更高,因为对力量的把握更难,所以太极的书籍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始终在找“松”,从手指道脚腕,每个步骤怎么做都有要领,因为练习的时候一旦维持不了那个独特的模式,就不出功夫了,所以太极高手比形意少的多,从这方面来讲,桩功更高效。
不过,太极的这个东西其实也有取巧的地方,就是他们未必会等到如同站桩那样筋膜伸张到极限后自然松开关节,在太极的资料中,他们总结了许多办法,用内气和内动来提前打开关节,我把这种叫做撑开,虽然都是开,但和松开其实是不同的,表现在外形上,桩功松开后,骨节入位是不响的,而这类撑开的,内气一撑,骨节会如爆竹一般响,被称为骨响齐鸣。
所以说,开锁,其实也并不是只有一种办法。
筋膜腾起这个东西,一般练拳的下的功夫多,都能腾几条,但难的是腾起所有的,还有一点,大筋的腾起,肌肉是不能用力的,就是说你自如的控制那条大筋腾起,落下。我记得以前某个形意流派的前辈哄小孙子,就是让小孙子指他身上的筋,小孙子一指大腿,腿上的筋就起来了。这里的关节还是开锁的难度。
所以,看以前的武术历史,内家外家高手的特点,外家高手通常表现在技巧上的高超,而内家高手通常表现在功力上奇大。以至于一些现在看来都怀疑他们是吹牛的,其实那种关于功力的优势,才是内家最终要寻找的。所谓练成千斤力,四两拨千斤。后人只记得后半句,前半句忽略掉了。
外家高手也有练到开锁的,由外入内,但通常是昙花一现,不可复制,那是下了极度的苦功,还要加上运气。
骨节响的过程,通常有锻炼到筋膜,他就会响,其实响代表的就是原本关节的固定开始变得松活了,我上面说过,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但最后那一刻的松开入位,才是质变。(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