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众生相|家学到底教什么?
《战国策》中有一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一句话,在《知否》中被反复引用,就是那句被好人歹人都拿来反复用过,大家现在听到耳朵起茧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然而,一个笼统的“爱”字还是太宽泛,这世间打着爱的旗号,行恶事、蠢事的人简直不要太多。到底何为良好之爱,何为有益之计,许多人心里也并不是能做到时时分明的。哪怕自己前半辈子活得很明白,到了自己子女的问题上,也时常会拎不清爽。
今天借《知否》讲家学之前,我先把这篇《触龙说赵太后》给大家讲明白。
(一)
赵太后新掌权,遇到秦国急攻,赵国需要向齐国求援。
但齐国也并不会无缘无故帮赵国,他们提出,要将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才肯出兵援赵。赵太后爱这个幼子,母性爆棚,无论如何也不肯,还说谁再劝她,她就朝谁脸上吐口水。
此时来劝说她的,是老臣触龙。《战国策》里把他的游说发言记录为三段,他就是靠这三步走把赵太后说动了。
第一段,说自己老了,腿脚不便,胃口也不好。碰巧太后也是。先从生活习惯上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怒色稍为松解了些)。
第二段,触龙说,自己这次来觐见太后,是想给自己的小儿子谋一个黑衣卫的差事。太后问他小儿子多大,他回答只有十五岁,但是想趁自己还在世,帮孩子把前途铺好。这一举动打开了太后的话匣子,她问:你们男人也会如此怜爱幼子吗?触龙再说:“甚于妇人”。
接着这个话题,触龙进一步说,其实太后也不是独爱幼子,我看您也很爱燕后。燕后是赵太后的亲女儿,长大后和亲嫁到燕国,做了燕王后。这篇里没有留下她的名字,我们就叫燕后了。
这里赵太后有反驳一下,她说我对燕后的疼爱没有超过长安君。其实潜台词是:我可以把女儿嫁出去和亲,但是我更爱小儿子,你们谁都别想把他送去赵国,哼。
这时触龙说出了那个名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看您是很爱燕后的。她出嫁走时,您拉着她的脚,哭着不忍离去,这不正是心疼她远嫁吗;她走后,您每次祭祀又总会为她祈福,祈祷的是希望她不要回来,这不是不想念她,而是希望她在那里做好王后,生下子孙可以继任为王。
太后曰:然。
第三段,触龙终于说到长安君的事。他问太后,现在往前数三代,乃至赵国开国时的王孙,现在还有袭爵的吗?不仅是赵国,其他国君被封侯的子孙,现在也没有在继位的了,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占有丰厚的珍宝和广大的封土,却没有相应的功勋。如果您只给长安君留下膏腴之地,却不让他为国立功,那么等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住脚呢?
您为长安君的打算远不如为燕后打算的深远,我觉得相比之下,您还是不够疼爱长安君的。
这三段论讲完后,情与理都打通了,赵太后便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做质子,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二)
《战国策》是一部武德充沛的书。这篇《触龙说赵太后》,其实在我看来最精华的一句话,并不仅是那句更出名的父母之爱子,而是全篇最末的一句:
这才是全篇的题眼。
之所以说《战国策》武德充沛,是因为你在读它的时候,能感到其中始终荡漾一种“强者的精气神”。朱熹评价它,“乱世之文,然有英伟之气”。
这种英伟之感来自于:彼可取而代之。
这篇《触龙》最深刻的智慧,并不在于歌颂母爱伟大,而是要告诉世人:如果王子皇孙没有功勋劳绩,却享受着金玉丰地的话,对他们本身,将会是一种潜藏的祸害。
在战国策的世界观里,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屁股坐在贵族阶层的王侯们,还是虎视眈眈准备“取而代之”的臣民庶人,都是明悉的、共识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竞争的战场,所以社会上充满着活跃的博弈,积极的生产,灵活的筹谋……
哪怕在看似绝境之处,仍能想出釜底抽薪之策,仍有个人的本事可以运作发挥——大家应该还都记得另一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代表着小小的安陵,以布衣之怒挑战天子之怒,誓言要血流漂橹,天下缟素,让秦王乖乖服软。
(三)
所以在看《知否》时,我产生了一个细思恐极的想法:
赵太后,本就打算送长安君去齐国。
顶级猎手往往以猎物之姿出现。
赵太后嫁过一个女儿,早在她握着女儿脚踵哭着送别的时候,就已经对生于帝王家的子女的宿命无奈有了深刻体会。强秦当前,能坐上掌权之位的太后会不明白触龙说的那些吗?
到后来,我反倒更愿意相信,赵太后是在用自己的母性大爆发做演出,给长安君铺好道路。如果只是平滑地接受,就只会被视为理所当然。恐怕等到长安君长大成人,随着当朝臣子的老去,当年做质子的艰辛也会被淡忘。如此大闹特闹一番,甚至留下史书工笔,那么后人不仅会记得赵太后的通情达理,也会连带着记住长安君的牺牲。
也就是说,赵太后在有了长安君必做质子的觉悟之后,在竭力帮他把这个付出的正面影响最大化。
这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知否》中的墨兰,饱读诗书,文采也很出挑,却在出阁前为了嫁入伯爵府,而做出败坏家风的丑事。
世界名画:好大一张床
因为她的母亲林噙霜没有教她,如果家族门面蒙羞,即便现在嫁的不错,未来在婆家仍旧会遭受长久的打压,也在京城官眷社交圈无法纵横。
最后,她的机关算尽被恋爱脑丈夫得知,梁六郎的恋爱环境破灭,伤心不已,从此再不理睬她。可想而知她往后余生将有多落寞。
对于是非大义的明辨,要优先于对子女感性的宠爱纵容,更要优先于你以为可以给他们的短期小利——无论你将来选择具体那种流派的家学,这一点都是奠定大基调的。
(四)
我并不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对于所谓的童年决定论,吃得没有太死。
我始终记得一个人在他还是小孩时某些非常宝贵的、可供雕琢的品质:比如他们天然的好奇心,比如他们基于本能的是非判断,比如他们由衷的仁慈和恻隐,比如他们强大的模仿学习能力,比如他们远超你想象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对变化的适应力,和他们鬼头鬼脑的主观能动,会激发出很多奇妙的东西。你需要留给他们自己体验。
只要大基调大前提不跑偏,你容孩子在这广阔天地里翻腾打滚也不怕的,大不了弄一身泥回来,妈妈还有好用的汰渍/奥妙/碧浪洗衣凝珠呢,对吧?(此处没有广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