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大家好,我们上课。
  这个,我们上一次主要讨论了关于伤寒兼证的三个方证,一个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一个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一个是小青龙汤的适应证。那么应当说葛根汤的适应证,我们把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内容归纳起来的话,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有三种情况。
  那么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伤寒论》讲义上没有仔细描述过的,就是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的,阳明经表证。我们引用《医宗金监_伤寒心法要决》中的一段歌诀,那就是,“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那么这个证候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
  那么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二,那么就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是讲的寒邪在太阳经脉,所以用葛根汤发热散寒,疏通经脉,这是葛根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那么可见葛根汤这个方子,即可以治疗阳明经表受邪,也可以治疗太阳经表受邪,太阳经气不利,因此呢,它就也完全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合病。
  那么太阳和阳明合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葛根汤治疗呢?那就是太阳和阳明合病,必自下利。在《伤寒论》中,关于太阳和阳明合病,有兼见喘而汗出的,有兼见下利的。兼见喘而汗出的,我们用麻黄汤来治疗,因为麻黄汤本身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如果太阳和阳明合病,兼自下利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一方面因为下利是中焦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那么中焦里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而不能布敷于里的这个症状比较突出,所以我们用葛根汤解阳明经表之邪为主。另一方面,葛根这个药,又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我们当然要选用葛根汤了。当然,太阳与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布敷于里,出现胃气上逆,不下利而呕吐的,那我们就在葛根汤里头加半夏,来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那么以上我们所讲的葛根汤的适应证就是这么三个方面,其中第一种情况,阳明经表受邪,是我们根据后世医家的研究给它补充的。
  关于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我们讲得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不汗出而烦燥,这是第38 条的内容。至于第39 条,我讲的是湿邪郁表,阳郁化热,郁热挠心。但是这两种证候,无论是寒邪郁表也罢、还是湿邪郁表也罢,那么都有阳郁化热,郁热挠心的心烦,在外面呢都有不汗出而烦燥,都有不汗出这个症状,那么这是大家应当需要注意的。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要用大青龙汤的话,它一定要有表证,没有表证,不能够用大青龙汤。所以在大青龙汤适应证的第38 条,第39 条,都提到了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因为少阴病本身当真阳衰弱的时候,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它可以有肢体燥动不宁的燥烦。而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呢,它是烦燥。烦燥和躁烦在临床上有时候症状容易混淆。所以你千万不要把一个真阳衰微躁烦证误认为是阳郁化热的烦躁证。如果误用大青龙汤的话,那么后果将是不甚设想的。当然,对大青龙汤适应证的第39 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有人把它解释成在表的寒邪有一种化热的倾向,所以身就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身重是热邪壅塞气机的表现。但是这种在表的寒邪有化热的倾向,变成了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但是邪气仍然在表闭郁,所以仍然是无汗的。像我们的讲义还有许多医家就是这么解释的,那么这个观点呢,也是提供大家参考。
  关于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大家也非常熟悉,它是治疗寒邪闭表、里有水饮、外寒饮入内阴,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而见到的咳喘。那么这种咳喘,我们上次课也谈到了,以咳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为特征,这才提示了是个水寒内胜,水饮犯肺,由于水饮之邪内盛,水饮之邪又是变动不拘的,所以他常常可以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因此呢,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有许多或见的症状,就是有的人可以见到这样的症状,有的人可以见到那样的症状,像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这都属于水邪浸渍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或见证。
  这个小青龙汤这张方子以温化水饮为主;大青龙汤这张方子,以解表发汗为主,那么大青龙汤用到了石膏。小青龙汤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如果寒邪闭表,水饮内阻,阳气郁扼,兼有心烦的话,也可以在小青龙汤中加石膏,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这张方子呢,桂枝、麻黄、细辛,我上次说过还有干姜等等并用,辛温燥烈有余,尽管它用了五味子,用了芍药这些养营,这些保护阴液的药物,但是毕竟辛温燥烈有余,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那么用上三付五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继续用了。因为这些辛温燥烈的药,有伤阴动血的弊病。其中的细辛,我上次说,细辛作散剂不过钱,也见于《本草纲目》,也用宋朝人的《本草书》,那是作为散剂不过钱,因为如果量太大的话,可以引起一些中毒的反应。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如果必要的时候,细辛也可以适当的用量大一些,10 克20 克,你看临床报道,有用10 克的,20 克的,也有用30 克的等等,治疗寒饮射肺的咳喘,还有人治疗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证的,这些都有报道。但是我应当补充强调的一点是,细辛这个药里头,含有黄樟醚,黄樟醚是一个已经公认的一种致癌的成分。所以用细辛的时候,必要的时候,确实是寒邪闭表,疼痛等等,你量可以超过钱,做汤剂,量可以超过钱,但是还是不能常用,不能久用,这是我们应当补充的。
  下面是文中谈到的度量衡与当今的关系,原文不再整理。
  汉 代
  清 代
  1 石(读shi,后来读dan )=四钧=29760 克
  1 石=120 斤=70800 克
  1 钧=三十斤=7440 克
  1 斤=16 两=590 克
  1 斤=248 克
  1 两=10 钱=36.9 克
  1 斤=16 两
  1 钱=10 分=3.69 克
  1 斤=液体250 毫升
  1 分=0.37 克
  1 两=15.625 克1 两=24 铢1 升=液体200 毫升1 合(音ge)=20 毫升1 圭=0.5 克1 龠(yue)=10 毫升1 撮=2 克
  1 方寸匕=金石类2.74 克1 方寸匕=药末约2 克1 方寸匕=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 克一钱匕=1.5-1.8 克一铢=0.65 克一铢=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 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 克葶力子一升=60 克吴茱萸一升=50 克五味子一升=50 克半夏一升=130 克虻虫一升=16 克附子大者1 枚=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5-6 克杏仁大者10 枚=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
  1 斛=10 斗=20000 毫升
  1 石=2 斛=100000 毫升
  1 斗=10 升=2000 毫升
  1 斛=5 斗=50000 毫升
  1 升=10 合=200 毫升
  1 斗=10 升=10000 毫升
  1 合=2 龠=20 毫升
  1 升=10 合=1000 毫升
  1 龠=5 撮=10 毫升
  1 合=100 毫升
  1 撮=4 圭=2 毫升1 圭=0.5 毫升
  1 引=10 丈=2310 厘米
  1 丈=10 尺=355 厘米
  1 丈=10 尺=231 厘米
  1 尺=10 寸=35.5 厘米
  1 尺=10 寸=23.1 厘米
  1 寸=10 分=3.55 厘米
  1 寸=10 分=2.31 厘米1 分=0.231 厘米

(0)

相关推荐

  • 白发伤寒论|第七讲(35.38.39)

    第七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前天看到白发伤寒论第一稿整理出来了,还挺感慨的.天使问我叫白发老师讲伤寒论怎么样?我说这个名太平淡了,去掉中 ...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36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此以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6-17讲

    第 16 讲 我们把这9条原文,每一条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我们写在这里的,咽.淋. 疮.衄.血.汗.寒,剩下的两 条,我们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尺脉迟和尺脉微.这里所说的"咽",是 ...

  • 20201209伤寒论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法66,方39

    20201209伤寒论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法66,方39

  • 伤寒论第一章:太阳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 ...

  • 伤寒论.第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辅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见<论>.第240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病是万病之源,太阳经表 ...

  •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

  •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汉代计量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汉代计量

  • 郝万山讲伤寒论(八)

    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关于少阴病的兼变证,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少两感,也就是少阴兼有太阳病.所谓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寒,它的临床证候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 ...

  •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2讲 结胸证(3)

    第32 讲结胸证(3).脏结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仍然接着上一次谈到的结胸证来讲.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或者见到"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伴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63讲 —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56 条.这56 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 ...

  • 郝万山讲伤寒论:23个经方故事 – 经方派

    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 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那么, 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 ...

  •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

    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桂枝汤加减运用的举例.我们大体回忆一下,我们讲了哪些方证呢? 我们首先谈到了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中风,尤其是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 ...

  • 上下对应,左右对应,两极对应 、​吃西瓜上火---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二)

    上下对应,左右对应,两极对应  1,上下对应 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是阳虚. '脉涩'是血少,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