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的扁豆
小编导读
白扁豆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食物,时常会出现在餐桌上,或炖或炒,美味得很~除此之外,扁豆还有不错的药用价值,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这便是“药食同源”。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白扁豆及它的花花,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做到美味又养生的。
白扁豆
白扁豆,为一种农作物,可晒干,炒后可食用。别名扁豆、南扁豆;一年生缠绕草本。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在汉、晋间引入我国。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种子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表面呈淡苋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入药部位】豆科扁豆属植物白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味甘,性微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可健脾化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凡脾虚有滞者忌用。
【炮制方法】
白扁豆: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白扁豆:取净白扁豆,炒至微黄色,用时捣碎。
扁豆仁:取净白扁豆,置沸水中煮至皮微鼓起和松软,捞出,倒入凉水,搓去皮,晒干,捣碎用;或炒黄用(皮晒干即为扁豆皮)。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取硬壳白扁豆,连皮炒熟,入药。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
2.《中国药典》: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过多。
相关药膳
白扁豆瘦肉汤
材料:白扁豆、瘦肉、盐。
做法:猪瘦肉洗净,用开水稍烫去血腥味,切成细末,然后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再加入白扁豆,用文火炖1小时,加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健康提示
白扁豆具有健脾化温之功,且含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5、维生素C及生物碱、钙、磷、铁等成分。此汤可用于小儿脾虚泄泻、消化不良、暑湿泻下等症。
白扁豆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扁豆花
扁豆花为豆科植物扁豆,7~8月间采收未完全开放的花,晒干或阴干。干燥花呈扁平不规则三角形,下部有绿褐色钟状的花萼,外面被白色短毛。花瓣5片,皱缩,为黄白色或黄棕色,有脉纹,未开放的花外为旗瓣所包,开放后即向外反折,翼瓣位于两侧,龙骨瓣镰钩状;雄蕊10枚,其中9枚基部联合;里面有1枚黄绿色柱状的雌蕊,弯曲,先端可见白色细毛绒。质软,体轻。气微香,味淡。以朵大、色白、干燥者为佳。
【入药部位】植物扁豆的花。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消暑化湿和胃,夏伤暑湿,发热泄泻或下痢,以及赤白带下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末、或捣汁。外用:捣敷。
【禁忌】气虚、燥咳及阴虚体质者不宜服用。
【炮制方法】
扁豆花: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炒扁豆花:取净扁豆花,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为黄色,取出放凉。
【相关论述】
1.《本草图经》: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饮和服。
2.《本草纲目》: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功同扁豆。3.《岭南采药录》:敷跌打伤,去瘀生新,消肿散青黑。
4.《四川中药志》:和胃健脾,清热除湿。治暑热神昏,湿滞中焦,下痢脓血,夏日腹泻及赤白带下。
5.《本草便读》:扁豆花亦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消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相关药膳
扁豆花粥
材料:粳米、扁豆花。
做法:将扁豆花的花骨朵采摘下来,然后洗干净晒干备用。将粳米和适量的清水一起煮成粥,再加上扁豆花小火慢炖。除了直接加入扁豆花之外,也可以将干燥的扁豆花晒干弄成粉末加入粥中服用。建议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长期坚持。
健康提示
扁豆花粥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适合一些脾虚湿盛患者所出现的拉肚子情况,可以有效促进身体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