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风干的故事(3)
目睹经流年尘封的旧照,联想被岁月风干的故事。
光阴荏苒,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50年前采用“短穗扦插”育种的茶树仍然郁郁葱葱,50年前那一小陶罐咸菜的辛酸仍然记忆犹新,50年前纯朴天真的学生哥已经满头霜花。当年首届农场茶叶中学初一学生,在回顾那段历史时不免些许遗憾,甚或黯然神伤,似乎不想打扰那段辛酸的历史,最好让她静静地沉睡在心底,慢慢地腐烂在腹中;然而,每每撩开那段历史面纱时,仿佛唤醒了沉睡的梦中人似的,按捺不住梦境中的话题,津津乐道与你分享那段尘封的故事。
即便当年那一小陶罐咸菜也能引发一大串话题,回忆中当事人的心情异常沉重。那年那月正是饥荒年代,青菜也是家庭成员充饥的果腹之食。农村家庭为了每周能提供一小陶罐的咸菜,家长除了用尽洪荒之力,还必须从一家人的牙缝中节省下来。他深深地记得母亲为家计、为子女日夜操劳,家头家尾、园头地尾无不没有母亲那清瘦的身影,每天起早贪黑在菜地淋水施肥,忙完自家忙公家,白天必须从事集体生产;从芥菜转化制作成咸菜,要经过三个月起早摸黑的精心管理;近百天的披星戴月,近百天的含辛茹苦,所以,这每个礼拜那一小陶罐的咸菜是母亲用汗水浇成的,小小的陶罐中饱含着父母山高水长的爱。感恩经历不平凡的学习生活的磨炼,感恩经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锤炼,从而更加从容面对人生旅程中的坎坷,知足常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言谈中他眉飞色舞,脸上时而泛起一丝丝苦涩,时而洋溢着稍纵即逝的骄傲和自豪!
时光老人脚步匆匆,转眼又到满目秋色的1965年。新学年开学在即,之前传闻在磜背设立高中教育的小道消息,如今已是板上钉钉,成为即将付诸实施的事实,沉寂的小山村沸腾了,山里人无不为之心潮澎湃,全场人民无不为之欢呼雀跃。华侨农场试图在古老的小山村中发挥想象空间,继创办初中教育后进而办高中,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想必是顺理成章的事。就读初中、高中的学生意味着农村丫头跻身于城市中,世人为之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是历朝历代留给人们的印象。那时的华侨农场却反其道而行之,貌似不可思议,但不违背当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立足茶业生产把工作重心放在山区,把最能聚集人气的初、高中教育设在磜背山区,既提振人气又充分表明建设山区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办教育为培养实用型人材奠定基础,饱含教育兴场的迫切愿望,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农场的发展大局,一举多得用心良苦。
蕉岭华侨农场以一场之力自办高中教育,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是华侨农场优越性的凸显,折射出华侨农场背后的省侨委、中侨委的身影,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办好华侨农场。在当年,高中教育是极其稀缺的社会资源,华侨场茶业中学有幸成为继“一中、二中”(即蕉中和新铺中学)之后,开设的第三间完全中学(含初高中教育)。高中教育给农场学子最大的实惠,同时也十分吸引场外学子的眼球,学生怀揣着梦想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磜背山区条件艰苦,有志于服务华侨农场教育工作的老师舍近求远,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告别亲人,不辟徒步翻山越岭从平原来到山区,为办好国营华侨农场这个带有国际影响的使命走到一起来了。他们中有来自省属、市属、县属的老师,如杨金宝、熊栢伟、陈玉琪(女)、李尚贞、徐晋亮等老师,他们均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服从组织的调配有志为农场服务,师资队伍迅速壮大,具备胜任各学科教学的老师共10来人,本场户口的有吴玉斌、廖巧明、钟添才夫妇、黄德梅、赖辉胜等老师,吴玉斌同志任校长。在新校舍没有建成之前,依然临时借用磜二队的民房过渡。骤然增加高中班和初一新生(初一、初二、高一共三个班),解决师生的住宿是最棘手的问题,角角落落、凡是能临时安顿的地方都被塞得满满当当,挤拥状况不亚于沙丁鱼罐头。全校师生共同度过那段流金岁月。
写于2018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