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续命人,组织了这场战争,避免了大明王朝步入北宋的后尘

公元1449年,远在蒙古高原的瓦剌部因不满明朝对其的贸易封锁。在其首领也先的带领下,分四路大军南下攻打大明。此时大明王朝的皇帝,正是年轻气盛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立不世之功”的怂恿下,朱祁镇也想要像其曾祖父朱棣那般御驾亲征,建立流芳百世之功绩。

可惜地是年少毫无经验的朱祁镇所托非人,一路上对于王振所提的建议,悉数采纳。最终等来的是自己御驾亲征被俘,也先手握着朱祁镇这张王牌,进可攻退可守。明朝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一个状态,朝堂之上,更有大臣主张南下,避其锋芒,保全祖宗基业。此时的明朝已经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是南下成为南宋之流的割据政权,还是誓死保卫首都,成为了朝堂之上喋喋不休的议题。

在这危难之中,于谦站了出来。对于徐珵提出的南下之策,于谦厉言喝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主战派占据了上风,新君朱祁钰和皇太后才下抗战的决心,并把战守的重任托付给于谦。

接过北京城防务大权的于谦。趁着也先大军尚未到来之际,立即调来了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州粮入京师,稳定了北京城内的民心。然后惩治了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王振在京的余党,并积极地整饬军备,提拔文武官员,加强关隘防守。在于谦的整顿之下,原本人心惶惶的北京城变得异常团结,每个人都是同仇敌忾势死保卫北京城。

同年十月,也先大军乘战胜之余威,以送驾还朝为名,挟英宗一路破关而入,重兵直压北京。面对也先大军,于谦摆出了一副破釜沉舟之态。将大军分兵于京城九门之外并关闭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同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本人更是亲自披挂甲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勉励三军,在于谦的号召下将士们人人感奋,勇气百倍,准备迎击瓦剌军。

也先大军以为这批明军跟御驾亲征的那批明军一样窝囊,于是轻敌冒进。十月十三日那天,明军同瓦剌在得胜门外展开激战。史载:“尚书于谦败虏于德胜门外。初虏以数骑来窥德胜门。谦等伏兵于两旁空房,先遣数骑迎战,诈败。虏众万余来追。伏兵起,以神炮、火器击之。虏遂却。”得胜门的交战正是北京守卫战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城门的战斗当中,也先大军皆讨不到好果子吃。在几天的交锋之后,也先大军士气低落。当也先听到明朝“勤王”援军将到,害怕退回蒙古的后路被断。在十五日这天夜里,也先下令拔营北遁。就这样在于谦领导下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让大明王朝又续命了2个世纪,在那个皇帝被俘的关键时刻。大明王朝面临了北宋亡国时所面临的危机。南下另起炉灶,不仅不能保全国家,反而还会导致王朝的覆灭。况且此时的大明国力尚属鼎盛时期,实力上本就不用畏惧蒙古大军,此时南下无疑是自掘坟墓,也会为后人所不齿。

同时北京保卫战也间接加强了明朝的边防力量,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等边关为屏障的大区域防御体系,有效地防御了北方之敌。当时也先退军不仅仅是因为北京保卫战胜利了,还在于长城沿线的宣府、大同、居庸关等地也在积极地修筑工事、调集兵马前来守卫。也先正是害怕等到长城沿线的关隘连成一线,使得自己无法安全地回到蒙古高原,才不得不下令退兵。

在北京保卫战当中,明军重创了蒙古军队,迫使也先退兵。在遭此打击后,也先再也没有实力组织大规模的侵扰明朝北疆的行动,瓦剌由此一蹶不振。可以说北京保卫战一战便使得北方边境迎来了数百年的安宁。顺便一提的是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之前,整顿吏治,也让此时宦官弄权,内外官吏,贪残成风的官场风气得到了改善。有效地缓和了百姓与贪官污吏之间的阶级矛盾,对于明朝的内部社会稳定也是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可以说,于谦是大明王朝的续命人,他以一己之力,让大明王朝多活了近200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