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哲学的核心内容——认识的比较法则

对于认识运动,大家都知道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过程,感性认识过程较为简单,理性认识的具体过程却是任何人也没有细致地研究和描述过。

认识通过感性获得客观的印象于意识中,意识需要对印象作出区分和识别。主观对于印象的区分和识别所用的方法就是比较,沒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沒有比较就无法知道相同与不同,因此,比较法则是理性认识的最基本的法则。

正因为理性认识的基本法则是比较,因此,人类的所有的认识成果都来自于比较,是相对于对比物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

大家可能会认为理性认识这个法则非常简单,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法则形成了人类对于一切事物的所有概念,建立起人类的知识大厦。也是因为这一法则,使我们对于事物的概念具有非绝对的确定性。

事物在比较过程相对于一定比较物的概念叫比较概念,或叫相对概念。事物完成对于所有的事物的比较,找到自己独特特性才叫本质概念。比喻牛与狗相比,长角的是牛,沒长角的是狗,这就是比较概念。而牛的概念首先是动物从其它物中区别开,而后是兽类从动物中区别岀来,再后是牛食草兽类与其它兽区别开,最后牛为蹄形空角食草兽才是牛的夲质概念。

理性认识通过比较区别各种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用自身语言符号标明,然后归纳分类形成机械性的世界画面。

至此,认识还需要懂得各种存在的运动变化,懂得其联系和作用,通过比较懂得联系类别从而进行归纳推理,扩大认识范围,运动和变化的认识同样需要比较,没有参照就不知运动变化,具有相性才有归纳推理。

比较法则贯通理性认识的始终,是我《明世哲学》的最基本的观点。

人类的一切知识来自于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就是相对,绝对只在相对之中。在无限的世界里,人的知识永远是相对的。

但是,我们在熟知的知识中运用知识,常常会忽略知识的相对。比喻你看见一头三百斤的猪,你说很大,任何人都不会说你有错。如果是大象三百斤,你说很大,就是不对。原本大与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一至一百内,一是绝对小,一百是绝对大。可在一百至一千内,一百却是绝对小了,比较范围不同结果不一样。

海拨一千米的山在丘陵区一定是高山,而在大山区就是矮山了,环境不同,结果不一样。

之所谓,什么立场,范围,角度,方法,尺度,标准,坐标,阶段,条件……,等等都是相对的对象。

善与恶,美与丑,长与短,虚与实,有限与无限,存在与不存在,相对与绝对,主观与客观……,对立着的两面始终是相对的,因为对立始终在统一之中没有彻底分开,分化只是相互比例的大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洛书表现的就是对立于统一中的比例变化。

洛书和八卦都是一个公式,阴与阳可理解为公式符号。

许多人都不明白相对,总是追求绝对,不知道绝对是要有条件的,世界一切的可分都是相对分别,只有统一才是绝对,因为世界只有一个,数字是分化的刻度,0才是分化的起始。

绝对就是死的,相对就是变化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相对是分别,绝对是统一。不明白相对就不能逾越教条的束缚,真正懂得哲学的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