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行侠仗义、抱打不平、替天行道,他们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水浒传》与另外的《红楼梦》、《三国志》和《西游记》一起,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之四大名著。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梁山好汉们从宋朝一路走来,到今天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么长的时间岁月中,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他们的墓冢。究其原因,有专家说,这是因为《水浒传》是虚构的,其中的人物,包括一百零八将也是虚构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梁山好汉,当然也就不可能遗留下来“好汉”们的坟墓了。可是,当您漫步在杭州西湖白堤之上(北山街西泠桥畔),您一定会发现,在这里,却有一座武松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出版的《游杭快览》,其中有一段专门介绍武松墓的文章:“宋义士武松墓,在西泠桥西,前系荒冢,刻已修理完整。旁有女侠秋瑾墓,墓前有风雨亭;东有清郑贞女淑娥墓;西有陶成章等烈士墓,秋陶各墓围墙,现已拆去,故沿路可以见湖,免去障碍,较前为佳;旁有庞氏永赖祠,刘果敏公祠,均面外湖水”。武松墓由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四部分组成。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甬道宽6米,长10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墓碑上刻“宋义士武松之墓”。墓牌坊上方书篆书体“嵚奇瑰伟”四字,两边石柱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的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2004年,为充分挖掘西湖的历代传统文化,决定在原址恢复武松墓。现在看到的墓冢是根据老照片重建,规格和形制上基本符合原样。如果说《水浒传》本身是虚构的文艺作品,那么,杭州的这些古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则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一种情感寄托。杭州西湖武松墓旁的说明牌写道:“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多种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后武松的形象通过古典名著《水浒传》的艺术提炼和生动描绘,称为中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英雄人物。《水浒传》言武松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清代有传说武松墓位于六和塔一带。现址武松墓建于民国初期,20世纪60年代被毁,2004年在原址恢复”。武松是个勇士,他可以在大醉的状态下,徒手打死一只斑斓猛虎。武松是位行者,他的两把钢刀夜里常常自鸣,刀的寒光,映出了他前半生的行者形象。宋朝的武松最后留在了杭州,在六和寺年八十而终。这便是《水浒传》里讲的故事(武松在《水浒传》里被列为“天罡三十六星”之 “行者武松”)。根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的记载:北宋时,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因高权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音云,人名中读均,故此处应读为“均”),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寻机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待蔡鋆临近,冲上前去,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蔡鋆的性命。但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在杭州的民俗文化里,武松与白娘子,虽同为虚构之人,但武松似乎比白娘子的名气更大些;而武松和岳飞,虽后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武松似乎更民间,更接“地气”;武松和苏小小,两人身上都有着最广泛的人民性,但武松的义士形象似乎更具有民间的生活基础。不过,这座引人关注的武松墓墓主究竟是不是武松,历史上是否真有武松其人,此时已不重要,因为直到现在,武松墓依然立于杭州西湖之畔。按小说里留下的线索,除了武松之外,鲁智深也在杭州坐化;林冲因身染风瘫,亦亡于杭州。奇怪的是并没有好事者修一座鲁智深墓或林冲墓出来,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没打死过老虎的缘故吧。水浒故事有南、北两大源流。《水浒传》小说的骨架,来自南方源流的《宣和遗事》,且杭州就是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作为水浒故事发生地的北方,却因为战乱等各种原因,使得水浒的故事支离破碎,只见于元杂剧的形式呈现出来。武松是梁山108条好汉中唯一发现有真实墓地的人物。但关于其活了多大岁数、因何身故等,都没有记载,唯一比较确定的只有他是在杭州逝世的,人生至少有一大段是在杭州度过。由于杭州是南宋时才确定其特殊地位的,所以很可能这个武松是南宋人,或者说至少是南宋时逝世的。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