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白茶能泡十几冲,有的两三冲就淡了?这2个细节解开谜团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泡茶既能消磨时光,又能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但同时,冲泡也是令众人最头疼的一件事。
初学者往往会在网络上搜索视频,结果看到了繁琐的茶艺表演后,却打退堂鼓了。
好不容易和朋友一起喝茶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冲泡技巧。
可是又因为心理暗示,总觉得别人泡的比自己更好喝。
幼时,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随着时间慢慢长大,最终成为了别人。
同样,也再一次成为了让你羡慕的对象。
前些天,有位朋友向自己抱怨,“为什么我泡的白茶两三冲就淡了,可是你却总能泡到10冲以上?是不是我的茶不好啊?”
同样是白茶,为什么耐泡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想来,是逃不开这些原因。
《2》
原因一:白茶的内质不足,茶叶注定不耐泡
内质不足,也就代表着一款白茶的品质不佳。
十分有限的营养物质,想要支撑到冲泡10几冲之后,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茶叶内所积累的内质已经摆在眼前,注定了难以达到耐泡的标准。
品质优越的白茶,犹如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轻轻一碰,就会大量地往外渗水。
拧了几次之后,虽然大部分的水分都被排出,但其中仍然存留着一些水,只要稍稍用力,依然能挤出水来。
因此,优质白茶由于养分充足,十分耐泡。
只要掌握正确的泡茶方式,能够冲泡到10冲以上也不为过。
而内质不足的白茶,就像一块即将要被拧干的海绵。
因此,便只能在前2-3冲中释放出体内仅存的养分,随后香气和滋味便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
原本,好茶的物质释放呈现一个缓慢的抛物线状。
逐渐变得浓郁醇和,在3-4冲时到达精华部分,再慢慢减弱,一切都是如涓涓细流般舒缓。
大起大落,并非好茶的表现。
白茶的内质不足,可能是由于产区欠佳,亦或是工艺不精。
比如,不同的“温、光、水、气、土”造就了白茶品质的差异。
而高山白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优势,自然品质更高,内质充沛。
与平地白茶相比起来,高山白茶的耐泡度更佳,香气滋味也更加的馥郁芬芳,饱满醇和。
除了产区之外,工艺也会大大影响白茶的品质。
如果拥有好的茶青原料,却加工不当,导致茶叶的营养受损,同样会影响耐泡度。
例如,将茶青采摘下来后没有及时的薄摊薄晾,让它们厚厚地堆积在一起,形成了渥堆。
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下,茶青们失去了透气的余地,从而破坏了茶叶的养分。
如此一来,比起工艺精湛、内质保留完好的白茶来说,加工不当的白茶营养稍有不足。
表现在泡茶上,便是不如优质白茶耐泡,区区几冲滋味便淡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基于品质,而与冲泡方式无关。
那么,冲泡方式的错误,会不会影响到茶叶的耐泡度呢?答案是肯定的。
《3》
原因二:从第一冲开始便闷泡,白茶的耐泡度降低
闷泡,对于好茶来说是大忌。
让茶与水长时间的接触,导致内质过量释放,提早释放完毕,影响了白茶的耐泡度。
不仅如此,还会让茶多酚和咖啡碱等物质大量溶至茶汤内,导致汤水苦涩。
但有些“重口味”的茶友,一上来就喜欢闷泡白茶。
无论什么茶,一律用盖碗闷上1分钟再出汤。
这并非个例,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喝茶,还是与茶友们交流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现象。
但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到了4-5冲之后,茶汤的滋味开始滑落,怎么闷也闷不出味道了,则立即换茶。
半天下来,可能需要换1-2次茶,才能满足喝茶的需求。
这种做法,未免太浪费了一些,且长期饮用过浓的茶,对身体无益。
因此,为了保证茶汤的最好风味,以及为自己带来更佳的喝茶体验,还是建议茶友们快出水。
在7-8秒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注水至出尽大部分茶汤这一步骤。
不仅不可以让内质均匀释放,茶汤滋味鲜爽清甜,还能不破坏白茶的耐泡度。
一泡内质充沛的好白茶,理应泡到10冲以上,毫不夸张。
平日里若是自己一人喝茶,总觉得有些孤单寂寥,一冲又一冲,喝到七八冲就有些许倦怠了。
和三五好友一起,能更加完整地感受到好茶的风味。
待香气和滋味逐渐薄弱之后,可以适当地延长出汤时间,坐杯一会。
如果是老白茶,亦可以将叶底继续进行煮茶,榨干其中剩余的养分,做到不浪费。
而从第一冲开始就闷泡的做法,不提倡也不建议。
既浪费好茶,又损了自己的荷包,并非明智之举。
《4》
可以通过耐泡度判断白茶的品质吗?
前文提到,品质不好的白茶,内含物质匮乏,必然难以达到好茶的耐泡程度。
但不耐泡的白茶,一定是劣质茶吗?
当然不能太绝对,因为还和冲泡手法有关。
因此,这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也就是正着推导可以成立,但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
耐泡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一款茶的品质,但不是绝对。
优质白茶,主要是依靠好产区、好工艺、好储存的加持。
如此一来,便能够拥有层次丰富的香气,稠滑饱满、浆感十足的汤水。
若只是单靠耐泡度判断,是不够准确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提倡用沸水泡白茶,用高温激发出茶叶内的芳香物质和滋味物质。
但有些茶友,自称是为了让白茶变得更耐泡,所以选择温水。
温水泡白茶,甚至可以泡二、三十冲,甚至更多。
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干茶难以泡开,即便到了10冲内质也仅仅释放了一小部分。
香气寡淡,汤水宛如白开水,耐泡度的确提高了,但又如何判断品质呢?
优质茶与劣质茶最大的区别,是在内质上差异,在香气滋味上的较量。
若只是在意耐泡度,那么不管品质如何,只要稍微调整冲泡方式,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以耐泡度判断白茶的品质,未免有些太片面。
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但不能绝对地说耐泡的茶=好茶。
假如真是如此,那就通通改用温水泡茶,世界上的白茶便没有优劣之分了。
《5》
耐泡度,是很多人在冲泡时都会注意到的一点。
细心的茶友可能会发现,明明同是白茶,可耐泡程度却不一。
有的能够泡十几冲,而有的却在两三冲之后便淡了。
如同过山车般的滋味变化,属实让人觉得困惑。
有些人认为,好白茶只重香气和滋味,耐不耐泡不重要。
这倒未必,有充沛的内质作为基础,在正确冲泡方式下能够轻松泡到10冲。
而有些人却只注重耐泡度,而忽略了其它因素,便造成了舍本逐末。
在判断品质时,耐泡度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衡量标准。
但它不是唯一,也不是绝对。
对于品饮者而言,更应该注重的是在冲泡过程中,能够稳定地获得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汤。
如此,才是耐泡度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