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邹坞古镇,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有惨痛的往事记忆
邹坞位于位于枣庄薛城城市带中部,隶属薛城区。因宋代有邹、邬二姓在此建村,故名邹坞。自古以来,邹坞就是峄县重镇。明朝时期,曾在此设巡检司,属兖州府。
邹坞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历经五代、唐、宋、元至明朝末年,这里都是中国北方有名的陶瓷之乡,清末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煤炭和采石业十分兴盛。由于矿产丰富,商业繁荣,因此,邹坞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中陈郝古瓷窑遗址、墓山汉墓群、安阳故城等均在邹坞镇境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陈郝古瓷窑遗址位于邹坞东北十来公里的中陈郝村。早在13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就开始了瓷器的烧制。到了元明时期,中陈郝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烧瓷业的重要集散地,官府专门在这里建立公馆,设置了巡检司。
那时村子里到处桥梁横卧,庙宇林立,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桥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桥下白帆点点,舟楫穿梭。沿河两岸,窑炉耸立,烟火缭绕,十分繁盛,故村子里至今还流传着“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的掌故。
这里的“九庙”是指泰山奶奶庙、玄帝庙、大云寺、火神庙、三清观、观音堂、土地庙、西天佛爷庙、三皇行宫等,其中最著名也是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只有泰山奶奶庙。
泰山奶奶庙位于村子中央许由河畔的高台之上,也叫“太山行宫”。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经过唐、清两朝复修,现保存完整的有主殿8间。大殿前西侧一株古柏,树龄700多年,树身围长5米有余,高约16米,三人方能合抱。
该庙建于何时无从考究。庙内大清光绪年间的“流芳不朽”石碑记载:“历览陈郝之神庙,自唐、宋、元、明、清及今屡经重修……惟泰山一庙,庙殿虽呈剥落而族祭宛如归市”。可见此庙建筑时间最早可上溯到唐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桥”是指新漳桥、峄阳桥、泰山桥、甘桥、坡石桥、仙人桥、百纳桥、榭云桥、乐善桥、鱼桥等。这十桥中最出名也是最大的就是清漳桥,当地人都叫“罗锅桥”。
罗锅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完全采用青石结构的纵联式单孔拱桥,全长30米,桥面宽6米,桥孔高5.5米,宽7米,桥两端呈斜坡状,护坡平面为八字形,宽11.5米,中部高出两端约1米。远远望去,古桥奇突高耸,雄壮宏伟,如雨后之虹,横卧于清流之上。
如今,九庙十桥的遗迹还能寻迹找到,而极具考古价值的“七十二座缸瓦窑”的窑址已多埋于地下,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村子里遍地遗落的古瓷残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邹坞镇的墓山汉墓群位于薛城区东北方约10公里的墓山村。这里群山连绵,逶迤起伏,景色十色优美。据《峄县志·山川》记载:“(峄县)又西五十五里曰墓山,山势固峻,麓多古冢,累累如土阜。间有陷者,墓内长廊曲室皆凿石为之,刻画精丽。再进,曲折旁达,窈黑不见物,探者怖而返,殆昔显者之墓也”。
墓山汉墓以两汉时期为主,同时贯穿了自战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墓区规模约100多万平方米,墓室内石刻画品种较多,雕工精美,刻画精致,全国各地能够见到的汉画石像作品,这里几乎都有。
目前墓山汉墓群地面能够看到的最大的古墓就是马庄大墓,当地人都叫皇姑坟。该墓位于墓山村西南,现存封土堆高6米,直径30米,至今保存完好。六、七十年代,曾有村民在大墓附近发掘出过汉代的铜器、陶器等物。
墓山汉墓群究竟是何朝何族所建,古书没有记载,许多谜团还有待史学家探讨、研究。不过,墓山汉墓群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年代之久,石刻之精,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墓山汉墓群东南约二三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汉代的安阳古城遗址。这座古城遗址位于邹坞镇北安阳村东北角。这里有一片台形高地,四面墙基均用黄土夯筑而成。边长约200米,城周长约2000米,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东、西、南三面残墙比较明显,有的地方高出地面约4至5米。从断面观察,城墙有明显的夯层,厚度约6至20公分。土质为黄细砂土。
据县志的《疆域沿革考》记载:“新阳国,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封鲁顷王之子刘永为新阳侯,在其地建新阳城,故城在西北四十里。”同时又记载:“续考古录谓新阳即今安阳城。”
通过以上记载可知:现在安阳故城即是西汉中期的新阳县城。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鲁顷王之子刘永被封为新阳侯,在其封地建造新阳城。城池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东西南三面皆为平地,护城河贯穿城池四周。今东护城河依然存在,西护城河已经改为水库。城墙南面和西面设有两座城门,现南城门基石保存完整。走在安阳故城的遗址上,随处可见一些小型的汉瓦当及陶器、瓷器残片。1958年,还曾发现战国蚁鼻钱币、五珠钱、铜钱、铜镜、古箭镞等故城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