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食别具风味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崇山峻岭中生长着各种其他地区罕见的菌菇、蔬果、香料等食材;加上各民族不同的传统烹调,使得美食异彩纷呈,连名称都是别具一格、颇费猜详,需要请云南朋友介绍,亲自品尝才略解真味。笔者多次到过云南,被那里的美食深深吸引,在此择要介绍。
黑三剁
“黑”是著名的云南紫大头菜,“三剁”是三种剁碎的食材,即把云南紫大头菜剁碎,再加肉糜和红辣椒圈,大油锅急火煸炒,其味咸鲜辣脆,其色黑红黄绿相间,非常爽口。
大理乳扇
乳扇是大理特产,用牛奶制成,呈乳白色,半透明,光滑油润,形如扇子,故名,是白族人的风味食品。将乳扇包豆沙后再卷起来油炸, 叫“夹沙乳扇”。食之甜腴酥脆,奶香浓郁。
油炸干巴牦牛肉
牦牛干巴是把牦牛肉用少量盐腌制后晒干的制成品,非常硬实,咬劲极强。在丽江的餐馆,把牦牛干巴油炸,牛肉变得非常松脆,咸鲜满口,下酒最佳。
傣族酸鱼酢
是另一种风格的腌制美食。傣族有腌制酸鱼酢的传统习俗。农历正月、二月间,傣族农民到山坡上割来茅草,扎成扇形草排,放入河水里,鲤鱼会到草排上产卵,然后把附着鱼卵的草排取回放在自家的小鱼塘里,十多天后鱼苗孵出。早稻栽下后,再将鱼苗移入水田中。到收割季节,即可捕获到巴掌大小的鲤鱼。剖开鱼腹取出内脏,撒上盐、草果面、花椒粉,再把事先酿好的糯米白酒连糟带汁灌装进鱼腹内,合拢后装入罐中,密封贮存半年以上即可食用。这时,鱼肉变成淡黄色,鱼骨酥软,可生食,亦可油炸而食,酒香鱼香俱入口鼻,入口酥化,是傣家的传统名菜。
生拌刺五加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五加治风湿,壮筋骨,其功良深,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之称,久服可以轻身、延年益寿。刺五加自古即被视为具有添精补髓及抗衰老作用的良药。在日本则称为“虾夷五加”,而在俄罗斯又称为“西伯利亚人参”。用新鲜刺五加叶凉拌,蘸特制酱料,非常清新爽口,尤其是吃了大理乳扇以后。
油炸雪山地参
雪山地参生长在云南大理2000多米的高原林地,其状如虫草。油炸参条内白外黄、松脆可口,补虚、清热。
香茅烤鱼
西双版纳傣族美食。香茅是当地的一种香草,用香茅包裹鲫鱼,涂以酱汁,在炭火上烘烤,满屋飘香。食之,鱼腥全无,鱼肉渗透香茅特有的清香,口感独特。
芭蕉花肉汤
西双版纳傣族美食。用含苞欲放的芭蕉花,炖煮经过烤制的猪肉熬成的汤,浓郁、鲜甜、清香,在别处是难以尝到的美味。
炸蜂蛹
这是一种野生的马蜂蛹,个儿大,油炸后非常鲜脆。云南的菌类是云南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菌类甚多,许多都是只长在云南的,而且一定要摘下即食,否则会如《荔枝图序》里所言:“三五日外,色香味全去矣。”
青椒炒鸡枞
鸡枞又名“鸡宗”“鸡松”“鸡脚菇”“蚁枞”等,是云南的著名特产,肥硕壮实、质细丝白、鲜甜脆嫩、清香可口。鸡枞中的氨基酸含量多达16种。
鸡枞雨季多生于山野的白蚂蚁窝上,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形,色黑褐或微黄,菌褶呈白色,老熟时微黄,有独朵生,大者可达几两,也有成片生。烹制食用,切片肉质酷似鸡白肉,且有鸡肉的清香,故而得名。鲜鸡枞味道鲜美,清香中透甘甜,但不易保存。鸡枞体丰肥,肉质细嫩、洁白无瑕,炒食、清蒸、汆汤做菜清香四溢、鲜甜可口;油炸更为香脆爽口、回味无穷,故为古今中外颇有赞誉的珍贵食用菌。鸡枞至今未成功实现人工栽培。
生炒牛肝菌
牛肝菌类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生于柞、栎等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是极富美味的野生食用菌之一。云南省牛肝菌类资源丰富,生长于海拔900米~2200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生长期为每年5月底至10月中旬,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
这道菜鲜美滑爽,清香满口,很下饭。
银芽鸡丝虎掌菌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这种菌无盖无柄,在菌体上长满一层纤细的茸毛,呈黄褐色,并有明显的黑色花纹,形如虎爪,因而得名。虎掌菌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鲜时有浓香味,干制后香味更浓。虎掌菌每年8~9月生长在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云南省仅有楚雄州和丽江县的少数地区生产,故较珍贵。用绿豆芽配熟的鸡肉丝,大火快炒虎掌菌,非常别致。
大救驾
这是云南一种米粉做的糍粑,当地叫“饵块”做成的风味美食。据说明朝灭亡后,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来到昆明。两年后,清军三路入滇,吴三桂率军逼近昆明,永历帝与李、刘二将率军西走。至腾冲时,曾几断炊,危及性命,腾冲老百姓炒饵块奉上,才算解围。永历帝叹:“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因此,腾冲炒饵块就被称"大救驾"。
“大救驾”做法:切成三角形的饵块薄如纸,佐料以鸡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葱为主,不放酱油,只用盐调制咸味。因此,其色彩如水粉画,清新明快,红、黄、白、绿,甚是清秀雅洁。食之,味道也较清爽,香辣适度,别具一格。
云南还有很多美食,例如汽锅鸡、过桥米线等等,因大家耳熟能详而且内陆多数城市都已有餐馆出售,故在此忍痛割爱而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