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待已久,“夕”望是你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因其形似一头牛,古人称其为“牵牛星”,因织女星附近星星的形状像纺织机上的梭子就称其为织女星。
“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为其庆生。传说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便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干年不渝的爱情。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会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