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治疗消渴(上消)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适应证】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随证加减】气血两燔,引动肝风。症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钩藤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如兼有阳明腑实,症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证有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方解】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适用于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或热邪在经,在气,在肺胃。此时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争剧烈,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临床表现。里热熏于阳明肌肉,故身大热,面赤;里热烘盛,迫津外泄故汗出淋漓;热邪伤津,故见烦渴喜饮;热盛于经,脉洪大而有力。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本方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君,入肺胃二经,辛以透解皮肤之郁热,寒以清解阳明之火热,甘寒能生津止渴,一药三用,逐热外出并有生津上渴之效。知母苦甘寒质润,与石膏同入肺胃,性苦降能肺胃之火,寒能清解阳明热盛,质润能生津润燥,清热泻火又能生津,为臣药。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透肌、生津除烦之效,功效倍增。石膏与知母性味辛寒,恐伤胃气,所以用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为佐使药,使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用大寒之药无伤胃气之虑。《伤寒来苏集》云“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性,为后天养生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防损脾胃之虑也。煮汤人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本方诸药合用,清热泻火又能生津除烦,泻实火不苦燥,且顾护胃气。保存津液是治疗阳明经病的第一要义,此方是治疗阳明经证的代表方剂。

【注意事项】

《伤寒论》曰:“伤寒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温病条辨》曰:“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烦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即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熟,口不渴者;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不可用白虎汤。此外,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不可误用此方。

【综合评述】白虎汤是八法中“清法”的代表方剂,自张仲景创立该方以来,对后世影响深远。诸多医家对此方有较多阐述,如《伤寒明理论》曰:“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云:“白虎主西方金也,用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暑清阳解,此四时之序也。”中国古代哲学中“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秋季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犹如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扫长夏湿热之气。成无己、柯韵伯二人对本方的配伍意义均有阐发,成无己主张知母为君,柯韵伯主张石膏为君,但从全方作用而言,石膏、知母同等重要,只有两药同用,才能相得益彰,清阳明独盛之热而胃津可保。

临床应用

1.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之一,是鼻、鼻咽和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痛、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等,本病属于中医“感冒”的范畴。临床报道用白虎汤加味治疗以风热犯卫证为主的病毒性感冒,出现高热、渴饮、汗出而热不退等热入气分的表现者;临床研究有以改良白虎汤治疗流行性感冒,将白虎汤去粳米,加黄芪、党参、灵芝、连翘、金银花、生地黄、白茅根、薄荷、板蓝根、葛根、大黄,治疗病邪深入血分,甚则出现神昏、谵妄等症状者。

2. 风湿热病

风湿热病是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心肌炎、多发性关节炎、皮下小结、环形红斑、舞蹈病等。中医属于“痹证”的范畴,因风、寒、湿、热等邪气侵犯关节、肌肉日久化热而致。用白虎汤类方治疗风湿热,具有退热镇痛之良效。对于风湿热病湿热并重型属实者,予白虎加苍术汤;表证未罢,里热又炽,属实者,用白虎加桂枝汤;气阴两伤,体虚证实者,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腑证并见者,用白虎承气汤。

3.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组发热、出血伴有肾脏综合征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肾综合怔出血热。属于中医学中温病的范畴。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此病,加用竹叶、山豆根、板蓝根加大清热力度.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SIRS由严重感染等引起,其核心是机体强烈的生理损伤,相继激活巨噬细胞以及内皮细胞导致内源性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并引起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中医外感病学中的阳明气分证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感染急性期症状相似,都有壮热(高热)、脉数等临床表现。白虎汤的主治病证符合SIRS的诊断标准。临床报道以白虎汤加减治疗结合西医治疗方法,体温得以控制,机体抵抗力得以增强,扶助了证气,祛除了邪气,给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得西药抗感染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5.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害,多发于唇、颊、前庭沟、舌尖、舌侧缘等处黏膜,伴有锐痛,西医治疗收效甚微。白虎汤配合西医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疗效更好,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的优越性。

白虎汤类,指的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扬、竹叶石膏汤、白虎加苍术汤、玉女煎、化斑汤七个方剂而言。这七个方剂,而以白虎汤为代表,其余六方,皆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的。

一、白虎汤

白虎汤是治阳明热证的主方。阳明热证,是指阳明里热炽盛,但尚未敛结成为腑实,热在阳明气分而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表现为表里俱热的一种证候。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比较,腑证可以说是有形之里实,而热证则是无形之里热。因热证之身热来自于里,并非邪在经表,故也不同于阳明经证。

阳明里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故一身表里皆热,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热盛津伤,故口燥舌干,烦渴而喜冷饮;阳明热甚,气血沸腾,故脉洪大或浮滑而数。以上所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即“四大证”,可以说是阳明热证的典型证候,也是阳明热证的辨证要点。其中尤以烦渴和汗出而为使用本方主要之根据。

白虎汤是由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四味药组成。方中石膏大寒,善清阳明气分之热而不伤津;知母苦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助肺胃之阴;粳米、甘草滋养胃腑气液,以免中寒之弊。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功。

案一:

孙××,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其汗出情况,即一身未了,而又出一身,随拭随出,可以目见。因思仲景所说“激滩汗出”证何其似也。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切其脉滑数,视其舌则见薄黄。

辨证:为阳明气分热证,迫津外渗所致。治当清热生津,以防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克 知母6克 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

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案二:

郑××,男,22 岁。外感时邪,高热神糊,手足厥冷如冰,且时时索水喝,睡则呓语频作。切其脉洪大任按,视其舌质绛而苔黄,问其二便,尚皆通顺,唯小便则色黄。

辨证:为阳明“热厥”之证,热邪有内闭之危。治当辛寒重剂,以清阳明之热,佐以芳开,以杜邪传厥阴心包之路。

处方: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广犀角3克 菖蒲3克 连翘心3克 郁金3克

此方共服两剂,则热退厥回,病愈而安。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阳明表里俱热,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特甚,以至“欲饮水数升”的同时,还更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或大渴而脉按之则芤。这说明大热所及,不仅伤津,而且耗气。阴津大伤,无液以滋,故口舌干燥、烦渴不解;元气受损,无以卫外,故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热盛而气阴不足,故脉大而芤。此时若单用白虎汤清热,显然不足胜任,应加人参以益气生津,正邪两顾为妥。

案三:

李××,男,52岁。患糖尿病,口渴多饮,饮后复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尿糖阳性、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其人渴而能饮,但食物并不为多,大便亦不秘结.问其小便则黄赤而利,然同饮入之水量比则少。脉来软大,舌红无苔。

辨证:为肺胃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此病当属“上消”。治当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

处方:生石膏40克 知母10克 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人参10克 花粉10克

此方共服五剂,则口渴大减,体力与精神均有好转。化验血糖与尿糖,程度减轻。转方用沙参12克、玉竹12克、麦冬30克、花粉10克、太子参15克、甘草6克、知母6克。

此方服十数剂,病情明显好转,后以丸药巩固疗效。

案四:

林××,女,38 岁。夏日午睡后,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喘,不声不语,牙关紧急。舌苔黄燥,脉象洪大而芤。

辨证:症属暑厥。暑为大热之邪,燔灼阳明,故见身热炽盛,暑热内蒸,迫津外泄,则多汗而气粗如喘;热郁气机,所以四肢反见厥冷,邪热内迫,扰于心神,正又不能胜邪,故神昏不语,脉见洪大而芤。治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处方:白虎加人参汤。

朝鲜白参、知母、粳米各15克、石膏30克、 甘草9克

服一剂后,脉静汗止,手足转温,神识清爽,频呼口渴,且欲冷饮。再投一剂而愈。引自《 苏伯螯治案》

三、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论》,用以治疗“温疟”之病。温疟为病是但热不寒,邪气内藏于肾,至春夏而发,为伏气外出之证。因为寒亦化热,故不恶寒而发热,邪从肾出,外舍于其合,故骨节烦疼,时时作呕者,而邪热上并于阳明胃也,其脉如平者,因病非乍感,故脉象变化不大。

白虎加桂枝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桂枝五药组成。此方以白虎汤清内伏之热;加桂枝以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邪之郁于表者倾刻致和而温疟可已。

案五:

张××,女。新产甫九日,即外出产房,而感受风寒,突然发病。自觉上身烦热不堪,汗出较多,而下身则无汗而寒冷彻骨,且口渴思饮,饮水而渴又不解。

视其人面色缘缘而赤,汗出发湿而流于面。切其脉浮按之则大。视其舌色红绛而有薄黄之苔。问其二便尚正常,唯小便则黄。又问有头痛否?曰有,怕风否?有。

辨证:脉浮恶风为表有邪;口渴、面赤、上身烦热、汗出较多、脉按之大,为阳明气分有热之象。邪热内盛,阳阻于上,不得下达于腰膝,则下身无汗,反而觉寒冷彻骨。

治法:清热生津、兼疏卫分之邪。
处方:生石膏30克 桂枝6克 白薇9克 玉竹9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梗米一撮

此方仅服一剂,则霍然而病愈。

四、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治疗寒解后,其人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不欲饮食的病证。这个方子是出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炙甘草,粳米、麦门冬七味药物所组成。不难看出,此方是由白虎加人参汤减知母.加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方。方中用石膏、竹叶以清虚热而和胃;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两补气阴而扶虚羸;半夏味辛,以降气逆而治呕吐。

案六:

杨××,女,23 岁。患乳腺炎经手术治疗后,病不愈而宽热39℃。西医诊断为炎症所致,用各种抗菌素而发热不退,并且口腔粘膜长满霉菌。西医又恐将成败血病。其医院的医生何君,力主中医会诊,乃迎余诊视。

切其脉数而无力,视其舌,因涂龙胆紫亦无法辨认,经全面了解,患者除发热外,尚有心烦、呕吐、不能食之证,唯二便尚调,精神犹佳。

辨证:乳腺炎手术后,而气液两伤。乳房内合阳明胃经,故热邪袭胃,胃气上逆,而作呕吐。今胃之气液两虚,而抗邪无力,是以病势缠绵,而治不见效。

治法:清热滋液、和胃扶虚。

处方:生石膏30克 竹叶10克 麦冬20克 党参10克甘草10克 粳米一撮 半夏10克
此方前后共服八剂,热退身冷,呕止胃开,因而病愈。

案七:

张××,女,25 岁。住××县医院。因患乳腺炎,经手术后而发热在38.5℃ 一39.5℃之间。西医认为手术后感染,注射各种抗菌素而无效。后用“安乃近”发汗退热,然旋退旋升,不能巩固。

因为手术之后,又几经发汗,患者疲惫不堪。证见呕吐而不欲饮食、心烦、口于、头晕、肢颤。切其脉数而无力。舌质嫩红而苔则薄黄。

余问医院主治医日:此何病耶?答曰:此乃败血病,不知中医能治愈否?余曰:患者已气阴两伤,尤以胃液匮乏为甚,而又气逆作呕,不能进食,则正气将何以堪?必须清热扶虚,而气阴两顾,方为合法。

处方:生石膏30克 麦冬24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10克 粳米一撮 竹叶10克

此方仅服四剂,则热退呕止,而胃开能食。

综上两案分析,凡患乳腺炎手术后,多并发阳明气分之热充斥不退,而又使气津两伤,胃逆作呕等证。抑属于续发手术后的规律之一欤,书之以供临床家之参考。

五、白虎加苍术汤

白虎加苍术汤,出自《 伤寒类证活人书》。这个方子是治疗湿温病的。其证是身重、胸满、头疼、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

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术五药而组成。此方用白虎汤清温热气分之邪;加苍术以祛温中之湿邪,而能除湿浊之凝滞。《医宗金鉴》在此方中又加茯苓以利湿,值得参考。

案八:

甘肃周××,男,24岁。病发热、头痛身疼、胸中发满、呕恶不欲饮食。西医曾注射“安乃近”两支,汗出甚多,而发热不退,体温为39.6℃,并时时作呕,睡则谵语,脉浮而数,舌苔则白腻。

余见证有胸满作呕与苔腻之证,辨为湿温蕴于上中二焦所致。因拟三仁汤一贴,愿者服药后,而发热不退,至下午则体痛不可耐,其家人督促再诊。切其脉濡数,舌赤而苔白黄杂腻,面缘缘而赤,且口渴思饮,两足反冷,小便黄赤,而大便不燥。

余细思此病,曾经发汗,阳明津液受损可知,而口渴喜饮,睡则澹语,而热在阳明无疑。然而热虽甚而无汗,身痛而重,胸满作呕,足冷尿黄,舌苔又膝,则热中挟湿,湿阻气机而又昭然若揭。此证非白虎不足清其热,非苍术则不能祛湿化浊而使邪解。

处方:苍术9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此方仅服一剂,则热退痛止而瘳,

六、玉女煎

玉女煎是张景岳的方子。它治疗阴虚胃火齿痛等证。

这个方子由生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五药所组成。即白虎汤减甘草、梗米,加熟地、麦冬、牛膝。此方也洽疗温病的气血两燔证,则熟地应改为生地,而删去牛膝方妥。

案九:

郭××,女,38岁。牙疼龈肿,鼻时衄,心烦口干,欲思冷饮,然大便不燥、小便则黄。切其脉洪大,舌红少苔而干。

辨证:阳明气分有热,日久不治,而入于血分,故牙痛而又鼻衄也。

治法:两清气血之燔热。

处方: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麦冬12克 牛膝6克 丹皮10克
服两剂而诸证皆愈。

七、化斑汤
化斑肠是吴鞠通的方子。它治疗太阴温病误用辛温之药发汗,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必神昏谵语。若发斑者,则用此方治之。

本方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玄参、犀角、白粳米六味药所组成。吴鞠通解此方曰:“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自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疹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 本方独加玄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愈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玄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源泉暴绝也。犀角咸寒,案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其阳刚之体,主治百毒。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避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白虎汤的加减方证还很多,限于篇幅,不再繁引。如能从上述诸方而识其加减治疗之意义,则园机活法,妙在一心,随证化裁,岂又以上数方所能尽。

类方

1.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白虎汤原方加人参三两

功用:泻火生津止渴。

主治:此大汗出后,无太阳表证,渴欲饮水。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 《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参二两,麦门冬一升(去心),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功用:调胃散热。

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津液不足,余热未尽。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白虎汤共8条。原文条码据宋本(26、168、169、170【2】、176、216、350)——下同。此外,虽有白虎证的现象而不用白虎汤者1条(25)。

此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陆渊雷云:“大汗而脉洪大,疑似阳明白虎证,然汗出为桂枝,白虎共有之证,脉但洪大而无烦渴壮热之主证,则非白虎证明矣,故撇开现象抓住本质,仍与桂枝汤,解肌和营卫而汗自止,化气调阴阳而脉自敛,此为下一条同样“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作鉴别,因为“四大”是白虎汤的主要证治,上条从临界线排疑是借宾定主之法。示人要注意病的本质,不要为现象所惑;临证察机,要善于在临界线上排疑。

然而白虎汤的组成是符合辛凉重剂解热原理的,石膏辛甘大寒以解肌清胃,知母苦润,以泻火滋燥,甘草、粳米和胃缓中,此有制之师也。刘完素加生姜三片以济其寒,张锡纯以西党代人参、以淮山代粳米亦甚恰当。

如168、169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前条有“时时恶风”类似桂枝汤证。后条有“背微恶寒”类似附子汤证。但这都是病的现象,而“大渴,舌上干燥心烦,欲饮水数升者”,乃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本质。

为什么出现不协调的症状?汪苓友说:“时时恶风者,乃热极汗多,不能收摄,腠理疏,故时时恶风也。”钱天来说:“背微恶寒,口燥渴心烦者,乃内热生外寒也,与少阴证口中和而其背恶寒者相鉴别,临证时注意寒热二字,若高热之时,不应寒而恶寒者极须深思。”(此热高心弱的表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等类似阳虚表证,但只要抓住舌上干燥与大烦渴饮水多的主证,就不难确诊。

读书识证要注意本校,如“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宋臣·林亿云:“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误)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225)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差明矣。”

通过林氏本校可见里有寒当作里有热,即表里俱热之意。也可以从反证说明这一问题。如“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程知说:“滑则里热,云脉浮滑则表里俱热矣,厥阴条中'脉滑而厥,里有热也’可证此条非里有寒明矣。”此种表里俱热,将导致郁热之邪在里,阻绝阳气不得畅达于四肢而厥,所谓“热深厥亦深”。当知有口燥舌干之证,与“口伤烂赤”相照应。

刘完素云:“或失下热极,以致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当以凉隔散宣发郁热,养阴退阳,蓄热渐以消散,则心腹复暖。”(《伤寒直格·主疗》)正体现“脉滑而厥”、热深厥深”之旨。也应与下一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证。”(351)作鲜明对照。

审证求因要在错综复杂中抓住主要矛盾,如“三阳合病”既有“身重”的太阳证,又有“难于转侧”的少阳证,更有“腹满谵语”的阳明府证,应怎样处治?要抓住“口不仁而面垢”,气热薰蒸的表现和“若自汗出者”,这一白虎证的特征而以“白虎汤主之”。(219)金飙骤至,散漫之热顿除而汗自止。

有适应证必有禁忌证,白虎汤也不例外,如“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这条非常重要,特别是针对时弊而言,有许多外感热病,风寒暑湿之邪郁而为热,应该是“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若忽视此理,以为是“炎证”、“病毒”,开手即用苦寒杀菌,清凉解毒以求退热,反复使用,结果顿挫了人体的自然疗能,病不愈而反剧。仲景此条之示禁与“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文蛤散主之。”(141)不啻为此等殊途同归的疗法,作一生动的写照。可知这种冷水疗法,对于邪尚在表须从汗解的太阳表热阶段,是不适宜的。

以此推之,现代的物理降温法如冷敷头身等也只宜暂用于阳明里热的高热阶段,如恶寒无汗的表热阶段也是不适宜的。灌变症的救逆法,原文用一味文蛤散,柯韵伯说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匮要略》云:'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金匮要略·呕吐哕脉证》)审证用方,则此散而易彼汤为宜”。

柯琴说:“皮上粟起”为水寒外束,非麻黄不解,“弥更益烦”为郁热内伏,非石膏不除,与大青龙汤外寒内热证,同一机理而小其制,且为麻杏甘石汤证——白虎汤证指出了演变规律,即麻黄证失治则发展为大青龙证,大青龙证失治则发展为白虎证,如汗下误用,则可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邪热壅肺的麻杏甘石汤证。这些方治,清里以达表,石膏是首选。

即是在“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的同时,仲景还明确的指出“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谁说仲景只能治伤寒不长于治热病?热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观白虎汤的加减是能泛应曲当的。如《金匮要略》云“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痉湿暍脉证》)。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汗后恶寒,身冷不渴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可见辨证不是孤立进行的,白虎证之恶寒,正如尤在泾说:“热气入则皮肤缓,腠里开,则洒然寒,其实质是表里热炽,与伤寒恶寒者不同。”与168、169条之“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病机是相同的。

仲景用白虎汤可谓已尽察机应变之能事。在《劳复篇》提出“伤寒解后,虚嬴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6),此即人参白虎汤去知母之苦润,加竹叶麦冬之甘寒,半夏之和胃降逆,为热病后“保胃气,存津液”之良方,其配伍之妙,石膏配人参,气阴兼顾,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叶氏养胃汤从此悟出。(《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前于叶天士的许叔微,治一人,季夏时,病胸项多汗两足逆冷,医者不晓,杂进药,已经旬日,叔微诊之,其脉关前濡(湿遏),关后数(热伏),此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治暑未治湿),次以白虎加苍术汤(暑湿同治),头痛渐退,足见温,汗渐止,三日愈。可见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两足逆冷”,是白虎苍术证的特点,所谓“独处藏奸”是也。

后于许叔微而善用白虎汤者,其吴鞠通乎,他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发斑属血热,此证气血两燔,故以白虎汤加元参、犀角,清营解毒以化斑。可见白虎汤之加味,从湿遏热伏之治,到卫气营血之辨,此非方之灵,实善用白虎汤者得仲景之心法也。

但传形者多,传神者少。如1955年石家庄乙脑流行,诊为暑之偏于热者,用白虎汤治之良效,次年长沙乙脑流行,按石家庄用白虎汤治之不效,察其原因,时在六七月间,当地雨水多,导致本病暑温之偏于湿者,李星鹄老医师,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治湿遏,他的秘诀是“不关门”,用卧地泥疗以治其高热,其理由是吸热而不冰伏。36例按法治之,2〜3星期全部先后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及后遗症。此非方不灵,实用之者不审证求因也。

然而,白虎汤之主药在石膏,故后人有专门研究用石膏而名著者,清·陆定圃《冷庐医话》载:顾松园治热深厥深;王孟英《温热经纬》载:余师愚治热疫均能独树一帜;近代孔伯华亦善用石膏,是从燥、渴、喘、呕四证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谙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窍透出。”

按:邹润安云:石膏随击乃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裂,无一缕横陈,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也。”(《本经疏证》)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它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中益气,邪热去中得缓而元气回,治肺热,胃热之发斑或热痰凝结更是要药。

无怪乎徐亚枝谓“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之白虎汤证。“里有寒,寒字当痰字解,与滑脉相应,于义较协。”王孟英谓徐君此解可称千古慧眼。”(《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与孔说“热痰凝结”之病理产物,亦无不合,可见读书之要,在于活学活用,用石膏如此,用麻桂、硝黄、附子干姜亦莫不如此。

南齐,褚澄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褚氏遗书》)这种可贵的治学经验,对我们今天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来说,仍是大有裨益的。学习不够,失当之处,请同道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

  • 方剂歌訣 | 白虎汤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组成及用法 组成:石膏 50g 知母 18g 甘草 6g 粳米 9g 用法: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  治 气分热 ...

  • 经方:白虎加人参汤(燥渴)

    白虎加人参汤[原文]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三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者] 张仲景[出自] <伤寒论>[伤寒金匮]伤寒论 ...

  • 麻黄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大家都是临床工作者,其中不乏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或许都有各自独到的经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 关于麻黄 麻黄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 ...

  • 承气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得

    一.大承气汤方[辨证要点]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5.发潮热.手 ...

  • 经方辨证要点:麻黄、承气、白虎汤类!

    麻黄汤类方 一.麻黄汤方[辨证要点]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

  • 经方麻黄类、承气类、白虎类方辨证要点

    麻黄汤类方 一. 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 ...

  •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汇总

    第一章.桂枝汤类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 ...

  • 非收藏不可:所有经方辨证要点全罗列!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

  • 所有经方辨证要点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6. ...

  •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精髓)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 ...

  • 经方辨证要点罗列,值得收藏 – 经方派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