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女教师打过孩子,副所长就蒙冤啦?
听我一言,用“女教师曾打过孩子”来为副所长带人关押女教师的行为鸣冤叫屈,不仅不明智,还容易在后续舆论讨论中产生反效果。
所以,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转评《”女老师罚站被抓事件”的“另一面之词”》这样的文章时,一定要对事件的本质问题提前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作出精准的判断。我们一定要明白,事件后续曝出的“女教师打孩子”“孩子不敢上学”“孩子妈妈报警”等细节,与副所长父亲擅用职权带走女教师,是两个没有因果关联的独立事件,并不能用女教师有无过错来判断副所长是否擅用职权。
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舆论齐声“讨伐”副所长之余,也应关注涉事女教师事实上并没有网曝的那样无辜可怜时,要在谴责女教师打孩子行为同时,加上“支持对副所长免职调离处理”这样的观点描述,以避免舆论产生“因为女教师打孩子在先,所以副所长情有可原”的“洗地”错觉。这是一种表达技巧,尤其需要注意。
因为,互联网舆论有很强的“两面思维”。公众在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表达看法和意见,常常带有强烈的“对错逻辑”和“比较级思维”。以此事件举例,如果在表达观点看法时,过于强调是女教师打孩子有错在先,而没有及时表明对涉事副所长擅用职权行为查处的支持,很容易会让围观群众产生“副所长不存在擅用职权”“副所长是爱女心切被冤枉”的情感联想,造成误解、诱发对立,反而让舆论陷入争论,甚至给一些长期炒作涉警舆情的负面账号趁机裹挟制造事端的机会。
其实,去年也有一个类似案例。2017年9月初,上海交警摔抱小孩妇女一事也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当时第一波舆情是以谴责交警为主,但后来随着“抱小孩妇女违停在先”等细节曝出,舆情出现了一波“力挺交警”的强烈对抗,一度造成连续的网上争论。同时出现了一些恶意剪辑拼接的小视频和表情包,煽动警民对立、制造负面事端。分析原因,也是由于许多网民在网上讨论、表达观点时混淆了“执法目的”与“执法方式”的概念,不自觉地在用执法目的的合法性判断着执法方式的合法性,被一些灰黑账号抓住了炒作机会。
这告诉我们,一个舆情事件常常会包含多个相对独立问题的串联讨论,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政权影射力强、社会涉稳影响大的涉警舆情。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