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雾霾突袭“天府之国”,别让讨论跑偏了方向
近日,雾霾突袭了“天府之国”成都,持续数日挥之不去,引发了全民关注,当地市民通过网络表达了强烈不满及对当前环境状况的极大忧虑,一些人更是将原因直接归咎于当地彭州的石化项目,发起了抵制倡议,有进一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需引起高度关注和警惕。
事件受到舆论关注,应与公众心底积郁已久的“雾霾”之痛存在重大关联,并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被逐渐放大,关注度、讨论量随之急剧攀升,再加上互联网舆论的意见表达本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诉求,最终导致了网络舆论在对雾霾成因分析上出现了“情绪极化”的现象,令人唏嘘。
近年来,石化项目一直饱受诟病,除知识不对等、科普不及时、公信力不足是一方面原因外,可能还与当前民众对环境越来越高的渴求和期望有关。这种期望与渴求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舆论表现也常常因情绪带动而走入歧途,出现对峙科学的极化现象,需要及时疏导和化解。
发生雾霾的原因有很多,汽车尾气和大气因素占了不小的比重。科普可知,石化项目恰恰是为了提升汽油标准,从而减少尾气的污染物排放,并不应该被盲目抵制。
然而,舆论的矛头却对准了它,这种舆论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大量针对该事件的网上讨论可以看出,一些舆论活跃人士及营销账号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反对意见,甚至喊出“我们要活命”、“今晚我们团结起来”等带有强烈暗示的舆论口号,并希望借此获得网上关注、增加粉丝,在网上产生了不良连锁反应,开始出现对峙科学、对峙真相的群体性盲从势头。
应当指出,大多数网民出现这种表现应该被理解。事实上,不止是成都,环境已是摆在各地面前最大的民生问题,政府应当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持续整治扬尘、黄标车、露天烧烤等污染源、查处违规排放企业等治霾举措应成为工作常态,不断邀请市民,加入监督,广泛凝聚起有效的社会共识。此外,还要有足够的胸怀,承受住舆论各种各样的“挑剔”与“吐槽”,并将这些负面评价不断转化为鞭笞自己解决问题的原始动力。
当然,事件中借机“碰瓷”热点、捏造散布谣言的不良账号应被打击,尤其是那些妄图以此来割裂群体、煽动对立的极端账号,公安部门要坚决予以查处,这是维护正常网上舆论秩序的必要手段。
这个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今后的舆论事件可能会更加“落地”,与民众的粘合性也会更强,相关部门要尽早做好应对舆论难题的准备。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舆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