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伟:《德阳古诗抄》序

李亚伟在上海田子坊尔冬强工作室朗诵现场

公元669年,也即唐高宗总章二年,有几位游客在四川中江县登上玄武山在地图中查看游玩,这天正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其中的王勃、卢照邻、邵大震三人在玄武山望乡台酒席上,为后世留下了同题诗《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王勃这一年20岁,年轻人总是急切一些,他先写下“九月九日望乡台”一句,为同题诗定下了调子:登高思乡。

王勃是绛州龙门人,14岁那年就通过考试获得了官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被称为神童。但前些日子他在京城玩砸了,被高宗皇帝点名批评,失去了公职,此次是来四川会友散心的。

他的第二句是:“他席他乡送客怀”。他们坐在了酒桌上,这是送客宴,此句的意思是要送别某位客人。

卢照邻是范阳人,他在他的诗中写的是“归心归望积风烟”,显然,他就是那位要离别的客人。喝的虽然是当地的“金花”美酒,但全诗明确透露出他对此次归乡之行非常茫然。这一年,卢照邻任四川新都县尉的任期已经结束,按规定,他的锻炼考核已经完成,他即将北还。

同样是在四川任职的邵大震是安阳人,他在诗中写到“寒雁一向南飞迟,游人几度菊花丛”。他也是北来之人,是南飞的大雁,菊解旅苦,算是聊表惜别,显然,他也是送别之人。

三位都是北方人,客居四川,为客送客。他们登高望远,同题赋诗,淡淡地展现出了一幅古代诗人交游的动态图。

山高路远,人生颠沛,迎来送往,相聚惜别,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写作最广泛的原发性的主题,也是中国古诗词最深情的一部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此后作者们将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游子与故人,长亭连短亭……此类景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人们所有送别的场景。

但这一次的后续场景却颇有些难以想象,如果联想到卢照邻在诗歌最后一句所写“万里同悲鸿雁天”,是不是会引人慨叹:难道诗歌真有谶语的魔力?

此后,王勃北还再度任职,因杀官奴被判死刑,又巧遇大赦。再之后他将要去南昌,写下千古美文《滕王阁序》。最后,他将去越南拜望父亲,并在那里遭遇意外,终结自己短暂的一生;卢照邻则会回到洛阳,并在那里惹上官司,经历致命一击的牢狱之灾,但他命运多舛,之后将去终南山拜访名医孙思邈,炼丹采药,救治自己的绝症,最后,竟留下掘坟而居、自绝于人世的残酷传说。

古人们的生活在交游中登场,友情、个人性格和命运在迎来送往的同题诗中隐现,优雅而又感伤。这类诗歌,拓宽了《诗经》《离骚》以降中国诗歌广阔的叙述空间,还精准地捕捉了古人们在人间的多情时段。有具体的时间,有具体的地点,千百年后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些非常清晰的诗意,古人们的社会生活更是因其浪漫而得以有效地延伸,最后在整个汉语文化圈里弥漫,形成了人类文明中难寻其二的诗歌文明。

前往作者们那个朝代,进入他们写诗的时间和环境。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与诗歌息息相关的多维的信息:他们基本不是职业诗人,他们都有迫切的事业要去完成,有匆忙的人生要去践行,他们在古代的大地上南来北往,匆匆地行走,深情地吟诵,为逝去的人物和朝代感慨,为眼前的亲朋好友抒怀。后来,他们多数人被漫长的时间淹没,但有的成了伟大的诗人。

赶考的,赴任的,征战的,贬谪的……他们从事着各种职业,担负着各种责任,他们是来自山区、平原或者海边的读书人,一路上省亲访友,笔墨互答,这一切,都由他们脚下的旅次、景物承载,有诗句、书信传播,更有书籍、碑刻记录。

如果诗歌是高雅文化,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那么它在宫廷里,在长安、洛阳,或者在成都、杭州这些文化大都会生长就行了,很多省份,绝大多数地区就没有这个义务,没有承担诗歌薪火的传递责任。但事实是,中国古代的州县,在地方上走马上任的太守、县令等公务员,北上南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等官方或民间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像领受了神秘任务一样,集体无意识地担负起了创造、发展诗歌文化的职责,千百年后,远眺那些朝代,我们会承认,他们浩如烟海的作品,夯实了中国这个诗歌国度庞大深厚的文化地基。

在四川德阳,旌阳的甘泉寺、玉皇阁,罗江的白马关、庞统祠,绵竹的武都山、祥符寺,广汉的连山铺、汉州驿壁,什邡的濯缨泉、雪门寺,中江的玄武山、阳平关……诗人们来来往往,官员之间笔墨唱和,客主之间诗酒送答,旅游散客们借景抒情,有的写上驿壁,有的题于房柱,有的刻入石碑,有的编进了书中。仅就德阳,六个市县,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庙宇祠堂就承载了数不清的逆旅脚印,留下了数不清的浪漫诗章。

乾隆年间,四川大才子李调元在京城、广东等地折腾了半生,回到老家四川罗江,住在父亲李化楠留下的醒园里,在对之进行修建和增筑的同时,开始编辑和刊刻几种他计划已久的书籍。公元1795年,李调元托友人带自己编刻的图书及《寄袁才子先生书》信函一封给江南的袁枚,第二年立春前五日袁枚收到了图书和信函,四日后即回复,五月间,李调元才收到袁枚回信,作诗《得袁才子书奉寄二首》。不久,袁枚八十寿诞,李调元写了四首诗去祝贺,又一年多后,李调元收到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但不久,就收到了袁枚去世的消息,遂作《哭袁才子前辈仍用前韵二首并序》。

李调元和袁枚未曾谋面,却有很多共同之处,袁造随园,李修醒园;袁有《随园诗话》,李有《雨村诗话》,袁撰写《随园食单》,李编刻《醒园录》。他俩都修葺了著名的园子、写了无数好诗,编写了闻名于世的美食名著。李调元比袁枚小19岁,忘年交和古老的知音文化通过诗歌应答落地在200多年前的四川罗江。现在看过去,仍然是那么的清晰,仍然是那么的令人感慨。

中国古代诗歌的书写和传承,与中国山川地理息息相关。那些高山古刹、名园美湖,那些老栈道、旧壁柱,那些斑驳的石碑,那些陈年的绢麻,千百年来一直在进行隐秘的文化收纳。把它们编辑成书,怎么看都不是现在流行的旅游文学,不是小气的地域文化。这些成卷的市县古诗辑,是中国诗歌皇冠上一颗颗闪亮的宝石,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失、不能割裂的原生组织,是最天然的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时空辽阔宁静,社会和生活运行缓慢,在那些流传下来的古代诗卷里,人生短暂,旅程坎坷,但是诗人守责,诗句诚恳。本土士子们出川或返乡,外地游子们入蜀或离职,亲历这本诗集中描写过的栈道和关隘,翻大山走深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从来没阻拦住人们对生活诗意的表达和对世界真实的理解,从来没有阻拦住诗歌的翱翔飞舞和落地生花。

李亚伟  2019-1-27

(0)

相关推荐

  • 相士说诗人在76岁必死,诗人打破预言后,兴奋写诗庆祝重生

    清朝诗人袁枚虽然在仕途很不得意,只不过做了几个地方的县令后,就辞官归隐,但是他在文坛却享有盛名.他倡导"性灵说",诗文突出个性,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被称为"清代骈文八大 ...

  • 潘振方:袁枚之后的随园

    一 嘉庆二年(1797),一代文坛领袖袁枚痢疾复发.自觉将不久于人世,袁枚因此在病榻上向两个儿子口述了遗嘱.随园是袁枚一生心血所系,因此他叮嘱两个儿子好好保护随园,希望他们"能洒扫光鲜,照旧 ...

  • 李北墨 II 致汪贵沿新诗集《挑一帘烟雨走世界》四川德阳研讨会的贺信

    尊敬的各位诗人.作家.评论家,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欣闻汪贵沿新诗集<挑一帘烟雨走世界>研讨会6月22日在四川德阳举行,我以一位老友兼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向诗人老友汪贵沿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向 ...

  • 72岁的老诗人返乡,得意地写下一首诗:我和老师一起考中秀才的

    乾隆五十二年,一位72岁的老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浙江钱塘,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当地士绅蜂拥而至,如同众星拱月一般,许多看热闹的百姓也纷至沓来,都想目睹他的风采.这位老人当时只是一介布衣,履历之中最高官职也不 ...

  • 试译陈亮的《酌古论序》

    文功与武略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后世人才把它们一分为二:文人专注于文章典籍,武夫专注于剑盾之术.两者常常相互不服气,都以求能胜于对方.国家平安时文人就处在优势,国家动荡时武夫就更胜一筹.各有各的长处,不 ...

  • 河南渑池文学爱好者陈保峰作品,现代诗《赵沟古村序》

    号外!号外!号外! 重磅!重磅!重磅!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思归客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家乡美>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所提笔抒情的话题,家 ...

  • [转载]星命抉古錄 序

    原文地址:星命抉古錄 序作者:白鹿山人 序 北魏孫紹善推祿命.所謂祿者,生年之干也:所謂命者,生年之支也.古重生年之干支,月日時之干支次之.生年之干支,主父母宮,主祖業,主早年,而又足以統一生也.譬諸 ...

  • 古文观止:《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代: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 ...

  • 婺源古譜朱氏源流序

    婺源古谱朱氏源流序           吾宗先世,始于颛顼第九子,曰卷章,卷章生子二,次曰吴回,伐祝融于高辛之世,回生继,继生重黎,重黎生陆终,陆终生六子,第五子曰晏安,得曹姓,至周武王克商,封曹侠于 ...

  • 古马诗抄

    玉门关小立 冰草黄芦 大宛马和匈奴的黄骠马 都跑作了风中沙粒 仰天弯弓 哪还有一双掂量过 和田玉的粗糙的大手 战栗星月 飞鸿压低翅膀 将口衔的芦管掷给我: 九万里风声倒无半点杀气 这个,你拿去玩吧 马 ...

  • 张斌 |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增订本)序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徐时仪所著的<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增订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旨在阐述古白话词汇研究成果,着重体现近二十年来研究的新进展.新创获. 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 古文观止:《伶官传序》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代: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