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150分,课本知识不足30分,所学非所考,老师怎么教?

期末考试语文监考一结束,小李就找到老李,开启了吐槽模式。

小李说监考时仔细统计了试卷的题型和分值,150分的试卷,直接来自教材上的不足30分!五分之一都不到,所学非所考,这不是拿老师和学生开玩笑吗?

老李知道小李为什么这么恼火。

考试前,小李花了几天时间,把课本上的生字词、古诗文、重点篇目(含文言文)都梳理出来了,搞了七八张讲义,要帮学生复习提分。考试题目一出来,小李准备的这些东西几乎没派上用场,这叫他怎么不牢骚满腹?

小李说,你考试全都考课外的,还让我们老师怎么教?我把课本上的内容讲得再熟,又管什么用?有学生直接就不看教材,说,虽然不知道语文会考什么,但能肯定一定不会考什么,那正好可以排除在外,不用学了。事实就是这样,语文老师还真没办法自圆其说!

老李说,小李啊,你搞错了。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就相当于数学教材上的例题,那是让你拿来做示范用的,把它掰开了揉碎了,教会学生怎么阅读一篇文章,怎么理解一篇文章,怎么从中积累自己需要的东西,怎么从中学习口头和书面表达,也就是学会说话和学会写作。

你要改变思维方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能只希望考教材。

小李不服,说,按你这么讲,语文根本不需要编写教材。现在,还缺好文章吗?线上线下,纸质的电子的,到处都是!

老李说,正是因为文章太多,才难免良莠不齐啊,更需要找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出来给大家做示范。

小李嘿嘿冷笑,现在的语文课改,改来改去,把许多真正的经典撤下去,塞进来的一些玩意儿简直不堪卒读!有的重点篇目,我都是咬着牙忍着恶心才跟学生细讲的。参考书上的解读别提有多牵强附会!

老李说,所以说你不理解精神啊,用教材教,老师是主导,你可以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为什么明知道有些课文不怎么样,还要拼了命地教呢?那不又变成教教材了?

小李说,前辈,你讲的道理我都懂,但是,考试怎么办?家长和学校是要看学生分数的!考不到分数,都是纸上谈兵!

老李说,这就是语文的一个认识误区,必须要搞清楚。

语文好到底是指语文能力好,还是指语文考试成绩好?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老师、学生和家长确实都为难。

语文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思维敏捷、逻辑严谨、思想多元、念头活泼;比如能言善辩、文从字顺;比如爱看书爱思考会学习;比如懂得提炼归纳,能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东西最简洁易懂地讲给别人听,等等。当然,也包括在语文考试中拿到高分。

小李说,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不看你前面讲到的这些,只问你要分数!班上学生考得好,你这个语文老师就有水平,是好老师。学生要考不好,你就是误人子弟!

我有一个同学,除了公开课,他平时基本不讲课文。就是刷题,单项的、综合的,语基、现代文古文阅读、作文,目标唯一,就冲着考试。人家就是他们学校的语文名师,家长都服他。他给过我一套阅读理解答题模板、考场作文套路,我研究了一下,照着搞,确实能提分。

老李笑问,既然能提分,那你为什么不用呢?

剑客老师觉得,小李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内心正处于选择当中。

是选择帮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还是帮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这是他的两难处境。

但其实,犹豫恰恰暗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否则,他一准把同学“成功”的方法拿来就用了。

语文能力的提高,一句话可以概括,听说读写思,以思考为中心,五位一体。

从听和读输入的知识一定要经过思考的作用,也就是加工和处理,与自己以往所学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思考这些知识除了某一处可用,还可以用在哪里,还可以怎么转化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输出!无论是讲出来还是写出来,无论是只给自己看还是分享给其他人,一定要有输出!

比如说,学了一首古诗,不能满足于倒背如流。而是要多想一想,我什么时候能用得上这首古诗?跟人交谈时还是写文章时?除了直接引用,这首诗还给了我什么更大的启发?

这些启发有没有触发我的某些行动?这些行动最终能不能给我带来某些改变?

一切不联系自身的学习,一切不以输出为目的的学习,都约等于收藏,而收藏也约等于埋葬。

你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