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从《黄帝内经》解析三焦的功能和结构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如雾者,气浮于上也。言宗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而布于经隧之间,如天之雾,故曰上焦如雾也。沤者,水上之泡,水得气而不沉者也。言营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沤处浮沉之间,故曰中焦如沤也。渎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纳,逝而不反,故曰下焦如渎也。然则肺象天而居上,故司雾之化。脾象地而在中,故司沤之化。大肠膀胱像江河淮泗而在下,故司川渎之化也。”

张志聪注:“下,当作上。”其注曰:“卫气,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

二、三焦的生理结构

关于三焦历代医家观点不统一,三焦是六腑之一,应该与其他5个腑脏具有同样的性质,从结构上看,三焦有类似于其他腑脏的空腔结构,从功能上看,它们都具有泄而不藏的特点。六腑所排泄的物质各不相同,其中胃、小肠、大肠排泄水谷的糟粕,胆排泄血的糟粕胆汁,膀胱排泄津液的糟粕溺,当五腑代谢失常时表现为五气病,“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六腑除了有降浊,同时也是产生精微物质的源头,水谷精微就是源于胃的。

三焦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为阳位,为气之所出,上焦走行还包括了手之太阴与阳明经脉,同时心肺两脏也位于其中。中焦位于人体中部,其中包括了脾胃两个脏腑,为血之所出。下焦位于人体下部,为水之所出,包括了大小肠膀胱等腑脏,以及肝肾两脏。肝胆位于人体两侧,肝的部分功能归于下焦。

三焦功能的介绍主要来自经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如何理解三焦决渎水道的功能呢?就这个问题要对比其他六腑的功能来谈,六腑功能不单是排泄糟粕,经云:“肠胃为海。”海的功能除了排泄糟粕以外,还是天之气的源头,天之气是干净水的源头。六腑是产生人体精微物质的源头,例如,胃生血,大小肠生津液等,三焦功能与此相仿,开通水道的同时还生气。三焦的生气功能与三焦所包含的脏腑有关。

先来看看“焦”这个字,焦者,《玉篇》:“火烧黑也。又炙也。”《礼·月令》:“其味苦,其臭焦。《注》火之臭味也。”三焦应该理解为3个火,这3个火从何而来的呢?五脏藏精于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五脏分列三焦好像是3个完全封闭的火炉分列在人体上中下三部分,当津液行经三焦时自然化气蒸腾,所以三焦不单是排泄水湿,其功能还包括有温润肌肤等,“水道出焉”的含义是深刻的,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所云:“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由于三焦的特殊性,没有其他五脏与此相表里,但三焦与膀胱、肾脏相连。《灵枢·本输第二》:“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三、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营与卫的区别前面章节已讲过,营卫是阴阳关系,同处人体之表,行于经隧中,同源于水谷精微,不同之处是营与血同处脉中,卫与津同处脉外。《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出于中焦”应该比较好理解,饮食入胃经过的胃的腐熟,脾的气化,将水谷精微化成气上输于肺,来自胃中的是精微物质中最纯净的部分称之为营而入于肺脉,《灵枢·决气第三十》:“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卫出于下焦”就不太好理解了,很多书把这地方改成了“卫出于上焦”,也有观点认为卫气与膀胱经脉有关,由于膀胱位于下焦,因此卫气出于下焦,还有观点认为是源于肾气。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前面讲过了中焦胃所生的精微物质是最纯净的,“清者为营”,营气入肺脉而化血。饮食经过胃后继续传输到小肠、大肠,这时的水谷还不完全是糟粕,还要经过小肠、大肠的再次气化,其精微物质在脾的作用下上输于肺而成为卫气;“浊者为卫”,此气剽悍滑疾,当腠理开泄时,可随汗泄。经文曰:“卫出于下焦”此之谓也。

四、上焦如雾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此段经文主要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上焦的结构及走向,一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水谷精微经过脾的气化后是如何上输于肺的?从这段经文中我们找到了部分答案,气化后的水谷精微出于胃上口,这里要强调的是气化的水谷精微,因为在胃肠中经过腐熟的精微物质是不能直接上输于肺的,肺只能接受气态的物质。“并咽以下”是指这些气化的精微物质从胃之上口先到了咽部,这个过程只有一个通道可走就是食道,经过咽进入喉,然后贯膈而布于胸中,这里的上焦之气是卫气的一部分,但又有不同,卫气的功能主要是护表,与肺气也不同,肺气包括营气与清气,所以上焦之气是六腑之气的一部分。上焦为气之所出,其功能表现为气的功能,正如《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所云:“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又有《灵枢·决气第三十》:“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五、中焦如沤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又有《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以及《灵枢·决气》:“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在中焦胃的功能腐熟水谷精微,再经过脾的气化作用,使其气化上输于肺,下焦的小肠大肠所产生的卫气也是通过中焦上输到肺的,这样中焦好像是一个食物的加工厂,所以称之为“沤”。

六、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榖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以及《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下焦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个前面谈过了,就是经过肠道的腐熟气化产生卫气,“卫气出于下焦”。第二个就是肠道将气化后的津液渗入膀胱,因此三焦先决水道,后水液由小肠泌别清浊,排水于下焦,渗入膀胱而排出体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文中下焦不提大便的排泄,却单指津液的排泄呢?我认为,大肠与胃同为阳明腑脏,大便的排泄主要是中焦胃的功能,由胃排泄的糟粕最终变为大便由大肠排出,所以在《伤寒论》或者其他经典著作中,总是将胃肠放在一起讲,而小肠膀胱为另外一个系统。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津液的气化与排泄,所涉及的脏腑包括大小肠、膀胱、下焦,而在内的能量源泉是肾藏精。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医学真传》

    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无脏与合,而三焦之腑,且将两脏:将,犹偕也,是以腑而并脏也.不但将两脏,而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

  • 【中医基础】(19)什么是人体的“三焦”呢?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

    尚仙玄净:"为人子女者不懂中医为之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中医为之不慈" 大家好,感恩大家准时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医文化.那么今天这一节,将为大家分享的是五脏六腑中的最后一个-- ...

  • 藏象——六腑3(膀胱和三焦)

    五.膀胱 膀胱又叫尿脬pao.脬:容器,尿脬指盛尿的器皿. 生理:膀胱的功能为贮尿和排尿,与肾直接相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为"水腑". 生理功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经脉的奥秘解析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经脉的奥秘解析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津液的生成和代谢的深度解析

    一.人体津液生成与代谢 1.什么是津液 <灵枢·决气第三十>:"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脏腑的解析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生命的起源之迷

    <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病因的论述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所说的至阴有三种情况

    "至阴"这个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很多次,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为了说明肾之精与阴的关系,再次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一下"至阴"一词.总结一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