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平衡

为什么取名为《黄帝内经》?黄帝是远古时期五帝之一,我们常说中国人都是炎黄的子孙,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有“三皇五帝”。不同史学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出自《尚书大传》,将“三皇”归纳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关于“五帝”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例如,(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虽然关于“五帝”的说法有很多种,与中医相关的部分就是最后一种,从中可以看出黄帝的本意是中土的意思,中土是五行的平衡点,《黄帝内经》称脾土为至阴也是此意,任何一个平面的平衡点在中心,因此以黄帝来命名是取其黄色属土的性质。

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著作还有《黄帝外经》等其他著作,由于时间的久远,在纸张发明之前保存这样的鸿篇巨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今天可以看到的著作只有《黄帝内经》一本书了,人们之所以历尽千辛万苦保存这样一部著作,我想这不是巧合的,应该与“内”字有关。与“外”相比,“内”从其立体结构来看是一个物体的平衡点,因此《黄帝内经》更能体现中医的根本思想。结合中土的观点,可以看出无论从二维还是三维,《黄帝内经》都是在强调平衡这样一个特点。

最后再来看看“经”字,古代著作称之为“经”的并不常见,不是所有书都随便可以用“经”来命名的,即使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也只能用“论”来命名。“经”的本意是指连接南北的经线,与“纬”相对,“纬”是指连接东西的纬线。南北对应水火,东西对应金木,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经”在针灸中用于十二经脉的命名,为什么叫经脉?应该与经脉连接南北的性质有关,南北在人体对应上下,上下对应天地,“经”可以说是指天地之间的世间万物其本身固有的特定规律。

总之,《黄帝内经》是以人为中心,对应天地阴阳,世间万物,以阴阳平衡为其基本准则的一门经典传统医学,其名字所反映出中医的深刻道理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

本文摘自朱燕中老师,

《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由朱老师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释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