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课
这里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
1、学生观: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从而导致人们在内心里总是不相信学生,总担心他们这也出错,那也出错,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往往有个误区,以为上课前学生对新知识一无所知,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所以一定要从头讲起,讲深讲透。殊不知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已经有了内存。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
有一个寓言故事可以来类比我们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老师去带动不可的。这就恰如那个把汽车绑在马后面的印第安老人一样,他不知道汽车是可以自己运动的。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我们的儿童,我们的学生,是人类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承接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精彩。他们的起点非零,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所谓本能,是天生而会。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且这种潜能、天性、本能的存在,对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形成必备的能力和品德来说,不仅是足够的,而且是足以超越的。
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理念的革命性创新,是解决以往我们所认为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出路。
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来获得知识。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的天职,就在于成全、调动和发挥这种本能,而非压抑与漠视。
杜威说: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加给青年和儿童,而是开发儿童和青年与生俱来的潜能!
邓小平解决农民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土地还给农民,同样,解决学生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个难题,换言之,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自己培养自己的问题。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以人为本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看成人,就是对学生要有基本的信任和尊重。按照这样的理解,教育的使命就是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教师观:生命的牧者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处于辅助性地位。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等等。
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
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
有人认为育儿有两件事是最成功的,一件是学会说话,一件是学会走路。按理说,学会这两件事是十分困难的,可是家长并没有刻意去教,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当孩子能站立的时候,最笨的妈妈也知道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走。永远抱在妈妈怀里的孩子,是学不会走路的。教师应该从这里得到启示,为什么我们连最笨的妈妈都不如,抱着孩子不放呢?
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教师主要职责是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力。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就懒得想。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3、教学观:教皈依学(教转化为学)
简单而言,传统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为教师的教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帮助教师制定参考书、组织教师的教学竞赛,等等,这些工作不能说是无意义的,但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学,也就忽视学生本身。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重复着高耗低效的劳动,学生被看成白纸,老师画什么,它就是什么;学生被当成水桶,老师灌什么,它就装什么;学生有时还被比喻成橡皮泥,老师怎么捏,它就成什么样……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靠自己,成长靠自己,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展示孩子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孩子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孩子的兴奋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教学的能量所在。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郭思乐,什么是教学?他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母亲教孩子学爬”的启示:母亲是如何教孩子学爬的呢?不是做示范动作,在地上爬给孩子看;不是讲爬的动作要领给孩子听;也不是手把手地教孩子爬。而是拿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面前晃动,引诱他。这种方法是“导”,不是“教”。
如果我们的教师无限制地占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便会失去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定位为演员的角色,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们就会置身事外,就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对所有问题都强调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出现与标准答案不一样的观点,学生们便不敢再去思考,最终便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他们都愿意成为探索者和发现者,只要他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就有可能成为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做事;在于引导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而不是尽情地表演,不是一味地灌输。要知道知识不是东西,教学也不是传递东西,知识要靠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后自己独立完成建构起来。
我们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腾出展示的舞台,学生们才有可能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就会压制学生。我们应该首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鼓励他们去向着目标奋斗,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于相应帮助,他们便能自由邀翔,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他们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