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3)
本篇目录:
*****************************************
421.湾底谭氏民居
清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422.花林寺大殿
元 四川省盐亭县
423.蓬溪金仙寺大殿
元 四川省蓬溪县
424.南部永安庙大殿
元至清 四川省南部县
425.盐亭文星庙
明 四川省盐亭县
426.泸县圆通寺
明 四川省泸县
427.龙藏寺
明清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428.蓝池庙
明清 四川省三台县
429.七宝寺
明清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
430.福宝古建筑群
明清 四川省合江县
********************************************
421.湾底谭氏民居
湾底谭氏民居为重庆市石柱县河嘴乡谭氏家族家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约4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该民居规模大,格局完整,建筑风貌保存较好,建筑工艺精湛,装修精美,是川渝地区少见的庄园建筑精品;该民居在《谭氏族谱》上有明确记载,家族发展沿革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具有突出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展现了川渝地区古代民间建筑的景观与空间营造技艺;该民居在营造技术方面具有地方传统技术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色,并反映出了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和技艺水平。
悬山式屋顶,一楼一底,两重朝门,门窗刻有对联、花草动物和人物故事图,彩绘封火墙,通长72.88米,进深35.98米,总占地面积2622.22平方米,建筑面积4814.91平方米。为六座天井形成院落,天井呈两排三列对称分布。
湾底谭氏民居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了。湾底谭氏民居在《谭氏族谱》上有明确记载,家族发展沿革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具有突出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展现了川渝地区古代民间建筑的景观与空间营造技艺。该民居在营造技术方面具有地方传统技术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色,并反映出了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和技艺水平。
第一重朝六有一正门两小门,正门框刻"睹化川流物华天宝日,松生岳降人杰地灵时",门楣正间刻"耕读傅家",两侧刻人物图;左侧小门刻:"睹云川而苍翠载夺宛若蓬莱佳境,盼庭柯以恰颜爱笑语居",门楣刻"出则第"及人物图,右侧小门对联为篆刻"薄空星光照楼室悠如久如长养",门楣刻"入则孝"及人物图。
进入第一重天井四合院,左右各有一座天井院落。第二重朝门为石门框并刻有对联"承七龄家风永垂燕翼,绍三槐卉泽丕振鸿基",门楣上刻有八仙图,上侧墨书"山河聚秀"。
2019年10月7日,湾底谭氏民居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2.花林寺大殿
花林寺大殿位于四川省盐亭县富驿镇乡,没有华丽的外表,700岁“高龄”的建筑,静静地伫立在花林中心小学内。
花林寺大殿坐北朝南,建于2米高的台基之上,采用的是厅堂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虽然只是一层建筑,但站在山门处望去,却给人一种雄伟厚重之感。花林寺大殿这种单檐歇山顶是由九个脊来组成,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让房屋的翘角位置显得很高。
大殿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素面台基高2.35米,垂带式踏道8级,正殿面阔三间,明间宽7.4米,左右次间各宽2.2米,进深12米,通高8.2米。大殿内抬梁和柱头都有水桶粗细,梁檩有人的一抱那么大,斗拱广施,椽条厚重。屋顶青色筒瓦覆面,滴水檐瓦刻有兽面,鸱吻吞脊,无宝顶,飞檐翘角上各有两尊瑞兽。
花林寺原来是四合院布局,由山门和前、中、后殿以及厢房组成,总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岁月沧桑,元代的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显得尤为珍贵,主要集中在阆中县、南部县以及剑阁县等交界处的偏僻处所。花林寺大殿正是其中一处,而且是存世较少的斗拱式古建筑,对川西北古代建筑艺术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大殿前檐采用的是“减柱造”做法,将三间合为一间,用一根通长11米多的大额承托斗栱。专家介绍,减柱造是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增加建筑空间的做法。但因为施工比较麻烦,在明、清建筑中已不使用,因此专家判断花林寺大殿是早期建筑。
经多次改扩建,原花林寺建筑现仅存大殿,作为花林中心小学会议室使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文物部门对花林寺大殿进行过修缮保护,替换糟朽椽条,并根据明代五等材殿堂屋面,重盖筒瓦屋面;拆除现代砖砌墙体,恢复大殿正面木板门和墙体;拆除殿内后期添建的天花板,恢复了可见梁架的大殿原貌。
2019年10月7日,花林寺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3.蓬溪金仙寺大殿
蓬溪金仙寺位于四川省蓬溪县,是2008年全国文物三普时遂宁地区新发现的一座元代建筑,也是该地区第一座经过确认的元代建筑,由于四川省境内的元代建筑本就不多,所以金仙寺一经发现立刻就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2012年,四川省公布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没有经过一丝修缮的金仙寺便名列其中,由于来不及组织修缮保护,自然而然,一年后,金仙寺与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擦肩而过,好在这两年,各地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现在的金仙寺已经修缮完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已经有他的名字。
关于金仙寺的历史,《蓬溪县志》载:“寺在城北二十里,有飞轮八角亭,高三寻,周八十围。为层二,上层列诸佛像,下为莲台,内设香龛,其外有台有柱,可环倚二十余人,令健者推之,机发则左旋右磨,乡人甚以为奇。相传元天历二年僧德性所捐制,历四载始就者也。”可见金仙寺建于元代,以寺内可转动的飞轮藏最为著名金仙寺现在的确切地址是蓬溪县赤城镇金仙村。
寺庙如今已经经过维修,没有复建其余建筑,现存大殿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单檐歇山抬梁式木构造,平面布局为面阔三进9.2米,进深三间11.27米,通高8米。早年蓬溪县文物局的黑白照片显示大殿正脊有鱼龙吻、宝瓶顶,已佚,前人在后期使用中于又正檐柱前添加一进。
大殿素面台基高1.48米,垂带式踏道8级,建筑屋面曲线平缓,出檐深远,檐柱遵循“高不越间广”的古法,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保留了唐宋以来木构建筑的遗风。
大殿内为抬梁式结构,六架椽屋,非对称式构架,三椽栿前乳栿后扎牵,通檐用四柱;明间中部另加两缝三架梁支持脊檩的做法,与同时代蜀地建筑类似。大殿檐下共施斗拱十八朵,除柱头铺作十二朵外,仅正、背面明间和山面前两间各施补间铺作一朵。
金仙寺的另一个引人注意的是大殿的梁、坊保存题记、彩绘甚多,内容也非常丰富。诸如题记,发现的地方有梁、坊、椽,内容有建造年代、捐建人姓名及捐建的数额、吉祥话语等,只是由于早年大殿没有维修之前通风漏雨,很多都已模糊不清了。
不过有两处能反映大殿建造年代的题记的还是不得不提,第一则是“……泰定四年太岁丁卯闰九月……等鼎新藏殿□镇金田”,明确记载了金仙寺正殿的建造年代为元泰定四年(1327),由于该题记位于正殿正梁下,可见,金仙寺即使后代经过各种维修,但是主体框架及用材一定是元代的。
还有一则题记位于五架梁下,内容为“本县乡官至静居士李坤厚同政谢氏巳下称汝霖鲁氏陈汝泽白氏陈汝坚王氏陈汝□等喜舍中统宝钞壹拾定圆成功德惟愿龙天垂佑鹏路高搏乃子乃孙曰寿曰富者”,详细记载了部分捐建人的姓名及金额,其中提及捐资的货币为“中统宝钞”,“中统宝钞”是元代开始发行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全国通行的纸币,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七月始印的。
2019年10月7日,蓬溪金仙寺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4.南部永安庙大殿
永安庙大殿位于南部县桐坪乡,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元代,虽历经700余年沧桑,但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碑刻及梁上题记清楚记载其建造维修历史。永安庙建筑用料硕大,梁架构造独特,营造手法粗狂大气,尤其体现在斗拱制作上,不仅式样丰富繁多,且做工精湛考究。永安庙整体建筑既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特征,又融入了浓郁的地方建造手法,为进一步研究元代建筑在四川的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永安庙最早作为杜氏家庙,与周边的南部醴峰观何氏家庙、阆中五龙庙任氏家庙、阆中永安寺鲜于氏家庙、盐亭花林寺李氏家庙等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川东北元代家庙体系,形成四川元代建筑史的区域特色。永安庙至今依然是当地杜氏家族后裔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永安庙为一座北向南的单间歇山式庙堂,三开间8.2米,进深6.2米,付阶长8.2米,宽2.8米。房盖脊饰由瑞兽及花草砖镶砌,脊中饰宝瓶,筒瓦覆盖,瓦挡及滴檐作云形及如意形。檐柱高4米,柱径50厘米,柱端前后有砍杀(此为古建专用术语,即砍削小于柱径的前后端部),露出地表的柱础呈园形,径64厘米,高28厘米,础周饰花草。中心间阑额略弯作月梁状呈托普柏枋,其出头部分置于左右次间由额上。转角斗拱为六铺作偷心造,并沿华拱45°出跳以承托大角梁,内有木枋,尾端施襻间铺作(即支撑椽枋交叉的斗拱)承托梁架,柱头铺作二朵,补间铺作一朵,均为五铺作计心造,并出钭跳,分别承托撩檐枋。
永安庙的斗拱建筑与上述各处斗拱古建特异的是:其斗拱均作八方形,另外,左右山墙施计心造五铺作柱头斗拱各一朵,室内施襻间铺作的平拱。另一特点是所有拱均无拱眼(即无拱端的弯曲上挑,成一直木,端部置斗)。中心间为四椽栿屋前乳栿搭牵用三柱对四椽栿,左右山墙屋前乳栿用四柱对四椽栿的抬梁房架。大殿脊上正面,是十二生肖浮雕,形态逼真,与人属相数一致;后面是龙浮雕,双龙盘旋于天地之间,飞腾于波涛之上,栩栩如生。两组浮雕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人乃万物之尊的尊重,也体现了对神和权利的崇拜。正殿前面,有五个形似莲花般的支撑物,人称莲花墩。这种建筑方式是其独特之处。
永安庙前立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所刊刻的《安仁乡杜氏上三房培修永安庙碑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守土(主)者以庙请于朝,为士民水旱疾疫之祷,灭子是之,乃奉敕修建,今千余年矣,恩敕虽久失落,上有紫金梁巍然独存,百吾地之鲁(增)灵光欤……”从文中可看出清朝同治时尚存唐时梁架,现存梁上题记有:“雍正二年(1724年)补修”、及“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岁次丁丑姑洗(即农历三月)月谷旦”,在一柱础上刻有“乾隆二十四年更换梁柱磉礅”等题记。左右厢房建于清道光朝,梁上有题记:“道光二十二年岁壬寅九月补修正殿兴建两廊……”等题记。根据以上所记已证明永安庙始建于唐永徽二年,并于清雍正、乾隆、道光等朝维建。就其建造格调,与阆中元建五龙庙及我县醴峰多有相似之处。
2019年10月7日,南部永安庙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5.盐亭文星庙
盐亭文星庙位于四川绵阳市盐亭县安家镇鹅溪村五社,建于明代,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呈长方形布局,面阔三间,通面阔12.3米,进深12.5米。前殿有垂带式踏道10级,殿内有壁画一幅,题为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四日画。抬梁式梁架,檐下存斗拱七朵,前后有乳栿搭牵,木结构歇山式顶,顶上覆盖小青瓦。
文星庙最初是由正殿、偏殿、前后殿和厢房组成,为一个四合院落。至今日,庙内建筑仅剩主殿三间,但还是可以从饱经沧桑的主殿看出它的端庄气势,此殿面阔三间12.3米,进深三间12.5米,抬梁式梁架,歇山顶,檐下有斗拱4朵。整座大殿端坐于高约2米的基础之上,地基边沿由一块块条石砌筑,四根柱子粗壮有力,不施粉饰,极为古朴。
文星庙的斗拱却极为华丽,卷曲的昂头似菊花怒放,又像龙爪盘曲,令人眼前一亮,也成为独特的研究样本。此外室内墙壁上在众多今人涂鸦之间还有一幅作于清初的壁画,也是文星庙历史的佐证。
殿宇采用抬梁式与抬担式混合结构,梁柱用料粗大,前檐带七踩斗栱7朵,殿内雀替、驼峰、梁头、槅扇等雕刻精美,梁栿绘有彩画。殿内存壁面一铺,题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十一月四日画。殿内的梁、脊、(公元1726年)十一月四日画。殿内的梁、脊、檩和枋等建筑构件上遗存墨书题记25条,除祝颂之词7条外,其余18条则是潼川州(今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剑州(今剑阁县)、绵州、南部县等地官员、士子、信众、工匠、僧道等人的题名。
201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文星庙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盐亭文星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26.泸县圆通寺
泸县圆通寺又名圆通禅林,地方又叫元通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喻寺镇雷坝村3组,是明代宗教寺庙建筑,始建于明正德元年,嘉靖元年竣工,万历36年重建,清光绪4年培修。坐南朝北略偏西,有三级台基,主要由山门、第一进院、前殿、第二进院、大殿及两侧厢房、第三进院遗址及后殿遗址等组成,占地面积2464㎡,建筑面积966.5㎡。寺院内外还遗存有部分明清时期石刻文物造像。
始建于1506年(明朝正德一年)。圆通寺,又名圆通禅林,是座木石结构的古建筑寺庙。修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建,清光绪四年(1878)培修,2006年—2007年再次进行维修。
原系三重大殿,现仅存前殿、中殿、右厢房。此寺坐东南向西北,复四院布局,面积约966.5平方米。前殿为石木结构,二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穿斗混合屋架,共七椽袱,前后设搭牵用四柱,面阔14米,进深8.4米,通高8米。中殿台基高1米,素面,有阶梯式五级踏道上到台基。
圆通寺,中殿面阔12米,进深11米,通高9米。为二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屋架,内用四根高6.3米,长、宽均为0.5米的石柱支撑屋面。山墙墙柱均为石质。檐下四周用斗拱承托梁椽,斗拱为明清营造法式形制共六十朵。圆通寺对研究明清古建筑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9年10月7日,泸县圆通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龙藏寺位于成都新都区新繁镇荣军路86号,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原名“慈惠庵”,宋代扩建后更名为龙藏寺。明代洪武年间重建,明成化年间寺内建大殿、绘壁画,清代重建和新修了除大雄殿外所有殿堂、亭阁和精舍。不过,史料所记载的龙藏寺建筑宏构今已不存。著名诗人、书法家顾处长初晚年居家龙藏寺,卒后与继室范雒娟同葬寺侧。目前,龙藏寺也是全国最大的荣军院——四川荣军院所在地。如今,明代所建的大雄殿仍然保存完好,在殿内还可以欣赏到明代的壁画。
龙藏寺大雄殿为单檐斜山式琉璃瓦屋顶,抬梁式梁架,檐下置斗拱,殿内四壁绘有明代佛教壁画九铺,共计114平方米。“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是龙藏寺最大的建筑特点,对研究四川地区明清时期宗教建筑结构布局、寺庙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龙藏寺为唐代古寺,为成都平原极具影响力的寺庙,当年的威望与文殊院,昭觉寺齐名,宝光寺也为其从寺,既有重要的明代壁画,龙藏寺碑林(现存放于桂湖,后期是否考虑迁回龙藏寺),也有大量的清代拓片,书画,更是罕见的人文寺庙,周边古木众多,环境极好,当年还创建过佛学院以及接待过外国使节,历史原因造成该文物破坏严重(如壁画,碑刻,厢房,大殿等),过去二十年各级人士呼吁保护过多次,19年10月新繁龙藏寺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后,政府是否考虑对龙藏寺片区统一规划,对龙藏寺作整体修复,有无时间表实现龙藏古寺的恢复经营,与现有荣军院实现隔离,后期实现以寺养寺的目的(比如对龙藏寺周边的二农场土地整理,采取土地收益实现龙藏寺的重建,又如由四川(成都)佛教协会牵头,由成都平原几大主寺及社会资本筹资,以解决寺院近期的修复资金问题)
据史料记载,龙藏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初名慈惠庵,宋代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龙藏寺。龙藏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到了彻底的破坏,但主体建筑尚存有龙藏寺大雄殿、毗卢殿。至于龙藏寺的碑刻、书籍和书版,已于1980年移交给新都县文物管理所。关于龙藏寺的维修保护情况。近年来,省、市、区各级文物部门和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投入300多万元用于龙藏寺抢险维修及文物保护等。
龙藏寺为最典型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的寺院。此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历代规模宏大。清初,大朗禅师住锡于此。大朗属破山海明禅师下传宗派,但不是临院济正宗,而属于临济岔派。寺内住持自大朗以后,都是师徒代代相传。此寺的"本家"寺院有什加慧剑寺、彭县中正寺等,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寺外还有脚庙(即下属寺庙)十座,田地千亩以上。寺内也部分接待云水僧挂单,1940年还传过一次戒。此寺斋堂前挂的梆(木鱼),不像子孙庙鱼尾向山门,也不像丛林鱼头向山门,而是鱼头向斋堂外,与大殿平行横挂的。
龙藏寺,占地300余亩,寺内风景秀丽,古树众多,珍藏着9幅精美的明代壁画,它荟萃了苏轼、黄庭坚、文征明、王守仁、董其昌、石涛、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何绍基等古今著名书法家的200余座碑林。其中,大殿里气势恢弘、绘画精美的壁画更是被视为艺术精品,被称作"天龙八部"。(如今80%的碑刻近100通被移至新都升罨桂湖,改称桂湖碑林)。
明代所建的大雄殿仍然保存完好,在殿内还可以欣赏到明代的壁画。
龙藏寺1985年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8.蓝池庙
蓝池庙,又名兰池庙、南池庙,座落在三台县塔山镇南池村玉池湾。距绵盐公路8公里,距塔山镇10公里,距三台县城30公里。盛唐伟大诗人杜甫曾到其游历,并留下《题玄武禅师屋壁》等诗作。现存拜殿、岱岳殿和东西上下两厢等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8991.85平方米。
蓝池庙始建于宋,毁于元,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明末毁于兵燹,仅剩正殿。清雍正五年(1727年)更名为蓝池庙,乾隆五年(1740年)复修扩建。现存拜殿、岱岳殿和东西上下两厢房等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8991.85平方米。
蓝池庙的山门,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木结构重檐歇山式楼宇,山门反面是戏楼,一层抬空,次间塑黑白无常,二层戏台,有对联。戏楼两侧各有一株古柏名叫“将军柏”,树围三四米,枝繁叶茂,盖悬云霄。树上挂有标牌,相传是宋朝某位阁老所植,附近丝公山下的阁老湾是其故里。三台文史专家左启为此赋诗:解甲归来植树多,抗秦弗用老廉颇。拔地雄风吞日月,冲天正气壮山河。
庙内山门戏台一体,依然让人能想象那时光里的剧情,多了几分人间气息;正殿侧几株黄连树,戏台旁两株两人才能合围的“将军柏”,枝繁叶茂,耸入云霄;
蓝池庙的前殿又名拜殿、灵官殿,殿内供奉着道教护法神王灵宫神像。正殿名岱岳殿,供奉“东岳大帝”。岱岳殿又名东岳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檐歇山顶,盖筒瓦,正脊安放鸱吻等神兽,一层檐下有斗拱28朵。这在研究建筑史方面,有重要价值。
蓝池庙的正殿名岱岳殿,供奉“东岳大帝”,本为泰山之神,因为传说他掌管各种生灵的出生权,被民间传为与阎罗王共管阴朝地府。岱岳殿又叫东岳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檐歇山顶,盖筒瓦,正脊安放鸱吻等,一层檐下有斗拱28朵。在建筑史方面,有重要价值。正殿前檐下悬挂“岱宗岳府”的黑漆木匾,下落款大清乾隆甲子年仲春,其上款写的潼川府知府柴鹤山敬献。
蓝池庙内大钟。
八卦亭慈眉善目的老君让人倍感亲切,如鬼城里一缕阳光。位于山门南侧。
2019年10月,蓝池庙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29.七宝寺
七宝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西溪河西岸藏珠山顶上,原名祁保寺。1938年5月4日,也就是厦门沦陷前4天,弘一法师(李叔同)应邀来到漳州弘法。起先居住在南山寺,后住祁保寺。法师亲书一匾,将祁保寺改名为七宝寺。原是由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楼、奎星楼、南池书院以及廊庑组成,随山势而起伏,为四合院式殿堂,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中国旅游圣地。
正殿于藏珠山顶,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建,系素面石质台基,木结构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21.42米(明间宽4.2米,次间宽2.97米,梢间宽6.03米).进深8.8米,檐高5米,脊高8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椽屋,前后三穿四柱。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是七宝寺的主体建筑。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脊高4.93米,面阔三开间10.41米(明间宽5.19米,次间宽2.74米),进深10.09米,木结构穿斗式屋架悬山式屋顶,与正殿相距5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八架椽屋,三穿四柱。建筑面积约101平方米。
前殿外的山门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1899)作过维修,面阔五开间17.35米,进深6.41米,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木构穿斗式屋架,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架椽屋三穿用四柱。正脊下悬一宽0.68米,长2.28米的木匾,上镌刻清人杜伯宣所书的“七宝庄严”四字。
山门前5米的藏珠山腰上,立一木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门重檐歇山式顶,抬梁式架,檐下施斗拱铺作十九朵,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牌坊通高7米,面阔8.94米,青石素面基座,高0.97米,宽2.71米。
大殿后的文昌楼,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与大殿相距3米,木构一楼一底建筑通高7.18米,面阔五开间21.75米,进深8米,前后撩檐木枋相距9.82米,穿逗式屋架,前檐为单檐,后檐为重檐高5.04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架椽屋,三穿分心用五柱。
文昌楼后为奎星楼,地基低于文昌楼的2.8米,建筑风格与文昌楼相同,于1952年8月改建。七宝寺采用传统的均衡对称方式布局,以纵轴线为主,设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楼、奎星楼再用廊庑把这些建筑接在一起,使七宝寺成为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殿堂。
七宝寺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在明代已是南充胜迹。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34年),杨瞻任四川按察使,巡视川北,常住顺庆、保宁两府。他喜欢游历,一天,他来到藏珠山,看见七宝寺殿阁朽败,于是责令住持重新修缮,以保存古迹。他见山脚下的南池桥濒临倒塌,非常忧虑,便对南充知县王信之说道:“此桥为南充、西充、蓬溪三县之要道,倘桥坏而伤民,知县之过也。”王信之深感惭愧,立即拨款重新修建,杨瞻将此桥命名为果南桥。百姓感其恩德,称为“杨公桥”。此桥21孔,全长54米,宛如彩虹,横跨两岸。
七宝寺2012年为四川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30.福宝古建筑群
福宝古镇在秦汉时就有先民群居,唐宋时渐成聚落,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道口,故素称“盐马古道”。元末明初商旅增多,形成集市。明末清初,战事频繁,人口锐减。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移-动中,楚、粤、闽、赣等地之民相继迁居福宝场,并修建家庙以怀故土,场上庙宇在原有土地庙、五祖庙、张爷庙、清源宫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万寿宫、天后宫、禹王庙、火神庙、天灯庙、王爷庙、观音庙等宫庙,形成了民居与宫庙相嵌的建筑形制。
福宝古镇建筑类型丰富,有住宅、宫庙、文坛、宗祠、商铺、作坊、客栈等多种建筑,且有大片明代木结构建筑完好保存至今。整个古建筑群具有原生性、真实性、完整性,是明清山地场镇建筑的实物见证。
福宝古建筑群高低起伏,逐级为街,木穿斗房墙鳞次栉比,小青瓦屋面层层叠叠,坡地、濒河建筑的吊脚楼、挑廊错落有致,富有诗情画意。部分建筑各种柱础、驼峰、斜撑、雀替、封火墙等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彩绘丰富,是前人艺术创造的结晶。
福宝古建筑群依山建楼,顺水造屋,体现“自然”与“人为”的合一。各种建筑结合地形,大量采用“筑台”、“爬山”、“悬挑”、“吊脚”、“拖厢”、“梭厢”等营造手法,呈现出以穿斗构架、悬山屋顶、小青瓦屋面、青石板街道为风貌的建筑组群特色。
油纸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源宫,保存完好的“三宫”之一。
张爷庙,保存完好的“六庙”之一。
“孝悌永传”的牌坊,民族优良传统在这里根深蒂固便可见一斑。
福宝古建筑群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20-12-25 07:45:57)
-
(2020-12-23 07:46:07)
-
(2020-12-21 17:27:00)
-
(2020-12-20 11:25:44)
-
(2020-12-19 06:09:06)
-
(2020-12-17 08:51:23)
-
(2020-12-15 07:46:15)
-
(2020-12-14 13:07:57)
-
(2020-12-12 19:12:39)
-
(2020-12-11 1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