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18):犯题

什么是犯题?就是诗中的文字犯了题目中的文字。诗中犯题非常常见,譬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首句“闺”字便是“犯题”。又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三四句中“菊花”二字皆“犯题”。关于“犯题”,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有明确的论述:“以古人为题的咏古诗,也往往采用这种避题的方式,有一种文人游戏叫做诗钟,其中有一种分咏格,是只有对仗的两句,每句各咏一物或一事,须注意不得犯题。这也是由咏物诗演化而来的。”自古就有“句不犯题”之说,古今诗人们写诗往往避开题中文字,目的是为了使诗意更含蓄、蕴藉,避免文字浪费。从这个角度而言,避免犯题,无疑对诗的意境扩容是大有益处的。

关于“犯题说”,究竟成于何时?有人说,“犯题是科举考试的规矩。只是为了便于阅卷者评判。”有人在检索宋末诗人的诗作,共计看到三篇有关“犯题”的诗,这可能是文学史中最早涉及“犯题”的诗,分别为陆文圭一首,题为《题刘晦卿月楼图并饯秋闱之行仍不犯‘月’‘楼’字》;胡寅一首,题为《和坚伯梅六题:一孤芳、二山间、三雪中、四水边、五月下、六雨后,每题二绝,禁犯本题及“风、花、雪、月、天、粉、玉、香、山、水”字十二绝》;陈著一首,题为《七月望郡庠赋秋声诗,且欲不犯题字。及见所作,良可发笑,因赋二首示诸儿》。三首诗的题目巨长,想不“犯题”都难。不过,通过对三首诗作题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犯题”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将“犯题”列入题中,宋人写诗,本来是不忌讳“犯题”的,讲究不犯仅仅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

唐诗“犯题”者,可以说,多如毛牛,不可胜数,因唐人不因“犯题”为病。由此可见,今天我以唐诗为例来说“犯题”,难免有“后人之鞋量前人之脚”的嫌隙,让人徒增笑耳。但唐诗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引人注目,据此来说诗病,可让后来者容易警戒,在以后的诗词创作中自觉规避。想到这一点,我也只好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但我在讲“犯题”时,也尽量谈一谈诗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来增加可读性。

譬如,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本诗是写早春景色,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度轻快,不过首句“春”字犯题。通观全篇,全诗虽只有次句实写春色,而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其中“才”字与“半”字,高度概括了早春全景,可以说用字起劲,力透纸背。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句中还有一个“绿”字,把早春之景破坏殆尽,甚是可惜。“绿柳”已“绿”,应是繁春之时,再说“才黄”与“未匀”,岂不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诗家之事,一字千金,不可虚掷,亦不可随意用之。若将“绿”字更为“杨、烟、垂”等字,皆不失其高境也。若非要一个仄字,也是颇多的。譬如“细、嫩、瘦”等,意境或是更佳。作诗须炼意,更须炼字,炼字不精准者,其意亦亡。

又譬如:李商隐《武侯庙古柏》: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本诗是李义山借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怀咏,来表达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怀。首句“柏”字犯题。前四句点题,写古柏之形貌;中四句因物怀人,乃是写古柏之精神。譬如:“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大破赤眉、平定关中,有“大树将军”之称。而召公姬奭(shì)在棠梨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得兆民和。故此联尤为警切,乃全篇眼目。后四句赞武侯之才,然天心厌汉,终于三分。此以武侯事感慨收之,恨之词也。惜七八句脂粉重,妆点过甚,节外生枝。难怪纪晓岚在《瀛奎律髓汇评》云:“唯‘湘燕雨’‘海鹏风’事外添出,毫无取义,昆体之可厌在此等。”宋初杨、刘诸人诗学晚唐,以义山为宗,号“西昆体”。其体多尚涂饰,而实义山有以启之。此法不可取也。若将七八句改为“叶凋骑月雨,枝拆过庭风”,将脂粉拭去,露出真容,则天然使人亲近也。

李义山是个作诗高手,常常以“无题”为题作诗。义山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旨,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达到“无题胜有题”的效果。以“无题”为题,自然就谈不上“犯题”之病了。

关于“犯题”,还有“明暗”一说,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元代范德机《木天禁语》:“只有明暗二例,诸作皆然。” 例如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胡马”二字“犯题”,即为明例。又如杜甫《白鹰》:“云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在野只教心力破,干人何事网罗求。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鹏碍九天须卻避,兔经三窟莫深忧。”此诗避题,即为暗例。明代朱之蕃《诗法要标》:“夫所谓明暗者,如前二首,破句就写出题目样子,使一人是便知其为题,《双鹭》《黑鹰》之诗,正是明白书事,所谓明例也。后二首,破句不露题目,只浑融形象,使人见之,仔细详玩,乃知为题。《白鹰》《鹧鸪》之诗,正是暗暗赋事,所谓暗例也。大抵律诗只要明暗二例,诸作皆然,四诗可宗。”据此而论,“犯题”与“避题”不过一技而已,谈不上什么诗病了。

(0)

相关推荐

  • 唐诗中的奇诗:题目就一个字,照样流传千古

    唐诗宋词中, 我们见多了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的诗题.但是,一个字的诗题却很少见. 那么,有没有一个字的诗题呢? 今天推荐的10首诗,题目虽只有一个字,但不影响它们立意新奇,语言简练,感情深沉, ...

  • 【云帆视点】星 汉:高考应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

    云帆视点 星汉:高考应有创作传统诗的题目 作者简介 星 汉,姓王,字浩之,1947年5月生,山东省东阿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现为顾问:新疆诗词学会 ...

  • 【诗词学堂】格律诗写作章法(下)

    诗词学堂 格律诗写作章法(下) 参间虚实法 咏物之诗,须要虚实相间.不有虚笔,既无灵气:不有实笔,既无真意.但虚则不可空泛,实又不可呆滞.此法在唐诗中,当推杜牧<早雁>一首为最佳.今录如下 ...

  • 唐诗诗病举隅(17):离题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常常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这是现代作文的一种常见病.诗词作品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若不加注意,亦难免有失.内容若没有为主题服务,纵使再好的 ...

  • 唐诗诗病举隅(33):偷懒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有时不免仓促,在遣词造句上,就会有"偷懒"的行为.只要诗人一"偷懒",读者是可以觉察的.譬如宋曾几<程吉老抚干以英石见遗层叠可爱报之以此 ...

  • 唐诗诗病举隅(31):失替

    "失替"是指近体诗句中,在韵脚句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平仄平"或者是"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否则就是"失替&qu ...

  • 唐诗诗病举隅(30):联边

    何为"联边"?简而言之,联边就是一句诗中所有字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例如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柱枅(jī)欂栌(bó lú)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quo ...

  • 唐诗诗病举隅(29):逐奇

    诗词创作到了一定的层次,因为不屑重复前人词字.往往另辟蹊径,遣词造句,常用难字和僻字,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结果"逐奇而失正",陷入了另一个泥潭而不能自拔.刘勰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

  • 唐诗诗病举隅(28):乱叠

    近体诗讲究避开重字,但对于叠字而言,却是个例外.据网络大数据分析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者的有二百篇,比如雎鸠"关关"之声:桃花"灼灼"之 ...

  • 唐诗诗病举隅(27):添足

    "添足"出自成语"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非但无益,反而不适.后喻多余其事,多此一举等.当代大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补遗>中说道," ...

  • 唐诗诗病举隅(26):吃字

    "吃字"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或急切时把某个音节的字漏了过去,或与其他字词混淆发生新的合并现象.诗词创作中,束缚于字数,拘限于声律,有时不得不在词语上作一些省减,这就出现了"吃 ...

  • 唐诗诗病举隅(25):颠倒

    颠倒,亦称"倒装".即上下.前后.左右次序倒置.在诗句之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颈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