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10):合掌

“合掌”是指对偶语义相同的现象。通俗说,凡字词、词组、句子,只要同义相对,皆属于合掌。“合掌”是一种诗病,是诗词创作中的大忌。

“合掌”一词本来出自佛教,即把两只手掌合并在一起。又称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所以古人早已将类似“合掌”词句用于诗论之中。例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第三十五》中说:“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再如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援引北宋《蔡宽夫诗话》说:“晋宋间诗人造语皆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不论刘勰所说的“重出”,还是魏庆之所说的“一意”,皆似后世律诗对仗中“合掌”的概念。

“合掌”一词用于诗评,最早见于朱熹《朱子语类》记载:“‘正义不谋利’在处事之先,‘明道不计功’在处事之后。如此看可否?曰:‘恁地说也得。他本是合掌说,看来也须微有先后之序。’”朱熹明确指出:“正义不谋利”和“明道不计功”这两句话是合掌。后来清代学者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也有关于“合掌”之论,他在评论唐郎士元《郑爔宅送钱大》曰:“郎士元诗起句云:‘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合掌可笑。”说的是“不可听”和“岂堪闻”意思完全一样。清人纪晓岚曾评宋之问《初到黄梅》:“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说“马上”就是“途中”,“寒食”即为“暮春”,因而未免有“合掌”之嫌。

至之当代,关于“合掌”之说,最得人心还是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他说:“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 王力先生对“合掌”之说有发展,排除了虚词同义即“合掌”说,获得诗词界的一致认同。

在《全唐诗》中,除上论中所提及之诗外,“合掌”的实例也不在少数,譬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意境苍凉而旷远。首联中“山晓望晴空”一作为“山晚望晴空”,我个人趋同于前者。因为下句交待原由:“两水夹明镜”,既然有“明”,看得清楚,自然“晓”字更贴切些。若是“晚”,多少有些昏暗,顶多是“半江瑟瑟半江红”而已。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我觉得还有推敲的余地。首先炼一“夹”字,夹者,两者之间也。两水之间应是陆洲,何来明镜?不少译文大意都是“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凤凰桥与济川桥如同人间的彩虹。”由是观之,“夹”字不当。如果改为“两水如明镜,双桥落彩虹”岂不更为准确?若更形象点,也可用“两水浮明镜,双桥落彩虹。”另外“两”对“双”已然合掌,对于律诗而言,其中一字已成废字。诗中一字,价值千金,岂可有意同之字欤?

李白此诗是数义相同,再举一例是意义相同的。譬如白居易《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此诗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前四句描写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后四句描绘老翁醒后之所见。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致描写,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此诗唯有一个“美”字突兀,亦与全诗“冷寒”的基调不符。“睡美雨声中”,试问,在“雨声中”如何睡定?又如何“睡美”呢?既然“睡美”,又如何听见“雨声”呢?另外颔联中上句一个“卧”字,下句又来一个“睡”字,颇有合掌之嫌。不如改为“待将灯灭后,睡在雨声中。”这样便成了一流水对,显然要好于原作。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灯灭后”已经表达“卧迟”之意了,择其一便可,删削“卧迟”二字更显精炼。诗贵精。精者,纯粹也,不容杂质,不容闲笔。如属闲笔,则应删削。古人云:“食不厌精。”诗亦不厌精也,不然,又何道文华者也?

你看,作诗的妙处就在这里,一字一词都可以扣来扣去,似乎让人大惊小怪的。好的,下面便举一诗整句意义相同的,譬如皇甫冉《秋日东郊作》: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此诗可见诗人澹泊之心境。首联为悠然自得,颇见从容之意。颔联是说诗人之社交,皆是世外之人。颈联以燕菊自拟,表现了诗人隐世的矛盾心理。尾联“献纳”二字点出事由,“献纳”,即献忠言供采纳,借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可作谋臣解。“浅薄”二字自为谦辞。是从官还是不从?犹豫不决,终日徘徊不定。《评注唐诗鼓吹》云:“前六句写景处,自带烟霞气味。末联亦不失忠爱之思,则此君亦未尽俗物也。”若有白云之志,何来青云之忧也。茂政先生果未免俗。除却立意不论,此诗还有多处之碍。其一,“闲看秋水心无事”,既然是“闲看”,“无事”二字便已落空。其二,“卧对寒松手自栽”语句不通,于理不合,斯大病也!躺着面对寒松,如何“手自栽”呢?若改为“卧对寒松山自嵬”则意更顺,境更高。其三,“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二句大意相同,似有犯合掌之嫌。故作诗须三思而作,作后而又三思,佳构自成上品,别无他途也,名家亦概莫能外。

(0)

相关推荐

  • 生于江南的虞集晚年思念故乡,写下一首孤独的诗,每一句都很伤感

    现在我们一提起诗歌,自然而然会想到唐诗,毕竟它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水准,成为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只能是高山仰止.从宋明之后,一直到清朝,虽然还有很多优秀的诗人,但是总体上来说无法也唐朝的诗要一较高低,所 ...

  • 83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 缘:因为. 个:这样,这么. 秋霜:喻指白发. 解读: 这是秋浦十七首组诗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首,也是唐诗中家喻户晓的作品.诗中充满了离京十年的 ...

  • 每日唐诗 | 听雨,听四月,听黄梅霏霏不绝

    每日唐诗 贾岛<宿村家亭子> 床头枕是溪中石, 井底泉通竹下池. 宿客未眠过夜半, 独闻山雨到来时. 贾岛,字阆仙,世人皆称其为"诗奴",为斟酌一字,捻断胡须几根.做诗 ...

  •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 |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释 ⑴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 ...

  • 无题的枯荷,大唐最后的美意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一湖,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说到唐朝诗人枯寂无题的一生,自然是晚唐的李商隐. 一身才华却一生沉浮,似一本不忍卒读的书,他众多的无题 ...

  • 唐诗诗病举隅(33):偷懒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有时不免仓促,在遣词造句上,就会有"偷懒"的行为.只要诗人一"偷懒",读者是可以觉察的.譬如宋曾几<程吉老抚干以英石见遗层叠可爱报之以此 ...

  • 唐诗诗病举隅(31):失替

    "失替"是指近体诗句中,在韵脚句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平仄平"或者是"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否则就是"失替&qu ...

  • 唐诗诗病举隅(30):联边

    何为"联边"?简而言之,联边就是一句诗中所有字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例如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柱枅(jī)欂栌(bó lú)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quo ...

  • 唐诗诗病举隅(29):逐奇

    诗词创作到了一定的层次,因为不屑重复前人词字.往往另辟蹊径,遣词造句,常用难字和僻字,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结果"逐奇而失正",陷入了另一个泥潭而不能自拔.刘勰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

  • 唐诗诗病举隅(28):乱叠

    近体诗讲究避开重字,但对于叠字而言,却是个例外.据网络大数据分析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者的有二百篇,比如雎鸠"关关"之声:桃花"灼灼"之 ...

  • 唐诗诗病举隅(27):添足

    "添足"出自成语"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非但无益,反而不适.后喻多余其事,多此一举等.当代大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补遗>中说道," ...

  • 唐诗诗病举隅(26):吃字

    "吃字"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或急切时把某个音节的字漏了过去,或与其他字词混淆发生新的合并现象.诗词创作中,束缚于字数,拘限于声律,有时不得不在词语上作一些省减,这就出现了"吃 ...

  • 唐诗诗病举隅(25):颠倒

    颠倒,亦称"倒装".即上下.前后.左右次序倒置.在诗句之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颈健."  ...

  • 唐诗诗病举隅(24):语生

    语生,即言辞生疏,常令人感到艰涩难解.语之所以生者,往往系人生造和杜撰而成."语生"容易使人误读,故为一病.黄山谷曾在书信中有云:"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