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多少场电影,才能忘记你?

那天傍晚,他缩在沙发里,一边打游戏一边看电影。
夏竹靠在门边观察起了他,他把那部恐怖片的进度条一会儿拉前,一会拉后,游戏“复活”的空隙中他看到了女鬼,顿了几秒,发出一声怪叫。
夏竹忍不住问道“你边打游戏边看电影,能知道电影讲了什么吗?”
“就是讲了……”他大概是怕夏竹不相信自己,还真复述出了一大段故事情节,手舞足蹈地讲述自己是怎么样被那个“女鬼”吓倒。
夏竹一时语塞,忽然有一点沮丧,但是选修过电影学的她,告诉自己不能输。
“什么是电影,能全身心感受到画面、声音、蒙太奇才是电影。”
夏竹喋喋不休地列举出自己都快忘了的知识点来教育对方,她希望说服对方,像他这样三心二意地看电影是根本无法领略一部电影的精妙的,但这场单方面的争执一如往常地不战而败,对方好像根本没听进去她说的。
不过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是将时间向前拨半年,属于那时还没正式分手的两个人。
这半年来,夏竹一直想知道,如果分手是一场流感,那什么是能缓解痛苦的解药?
朋友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她,“分手是个间断性疼痛的过程,要找到痛点,持续性治疗。”
那次关于电影的争执实在是一个譬喻,他们的众多分歧拼凑起来,可能正是一部分手主题的电影。
 画面 
一起看电影时,前男友总是想知道下一个画面,最终的结局。
一次夏竹和他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部悬疑片时,他照例要求剧透。
“谁是凶手?”
“我觉得你只有看到故事的走向后找到凶手才有意义。”
“我现在就想知道。”
“可是这是反转片唉,你提前知道了结局,就不会有惊喜了。”
“对啊,我就是喜欢提前知道故事的结局,而你比较注重过程”几秒钟后,他补充,“反正你已经看过一遍了,又不会对你产生影响。”
夏竹理所当然地认为故事最重要的是过程。可前男友却是个只关心结尾的乐天派,无论电影中故事的过程如何曲折,他只需要先看结局,便能不用大费周章就享受到观影的乐趣。
他的观影习惯和夏竹完全不同,这对当时的夏竹来说,实在没什么关系。
所有的故事开头都是美妙的,在爱情中的人选择“隐忍”和“包容”都甘之如饴。但在分手后的夏竹看来,比起曾经艰难地论证他们确实相爱,现在寻找三观不合的证据变得容易多了。
比如,漆黑的夜在夏竹心中代表诗意和宁静,但在前男友眼中却只意味着恐惧。入睡时,夏竹会关掉所有的光源,拉紧窗帘,放下床幔,戴上眼罩,可前男友是那种一定要留下一盏灯的人,“我很害怕。”他说。男生已经将“害怕”说出口,夏竹也不得不迁就他。
夏竹对刺不破的黑夜也有无奈,为此她选择黑暗,通过隐藏自己、包裹自己想象出自己身处在被黑暗吞噬的巨大画面中,没人能看到、能够找到,才能放心地入睡;对方的害怕却是明晃晃的,承认和大大方方索取保护的态度让夏竹多少有点羡慕。
再比如, 每一次看电影时,她用余光看到前男友悄悄打开手机搜索引擎的“投机”行为,每一次都刺激着夏竹。他像极了学生时代搭便车的那些人,只靠小聪明就能拿到其他人辛辛苦苦努力获得的分数,与其说说夏竹的生气是鄙视,不如说她是嫉妒,嫉妒他总是如此轻松、随意、自洽。不用被导演耍得团团转,不用为其中的人物牵动心弦,结局如果符合我意就选择投入感情,如果难以承受就调转方向,这种人生多轻松惬意啊。
可这种轻松惬意是夏竹学不来的,用一天决定高考志愿,用一小时决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用一分钟决定未来的定居城市,用一秒钟在网络上站队……这在夏竹看来都是天方夜谭,忍不住追问一句“你确定?”
 声音 
慢慢地,她的口头禅变成了“你确定?”
“确定。”
这是一个无法反驳的陈述句,没有任何问题,充满了无辜和坦诚,反倒让夏竹的不近人情变成了既定事实。
前男友很擅长“听”,上班无聊了带着耳机听一段视频同时不影响手上的活儿,游戏复活的十几秒间隙也能打开一部电影,边打游戏边听电影一举两得还能节省时间……这样的“绝活儿”也延续到了与夏竹相处的点点滴滴中,那几年的他也算个很好的倾听者,耳朵里接收了夏竹所有甜蜜的情话和苦涩的抱怨,自己却很少表达。
不在一起的时候,夏竹喜欢用文字或者打电话的方式联系对方,可前男友却更喜欢视频通话的方式,这并不是因为他想看到夏竹,还在是因为视频通话的时候可以更少的回应,不用像微信聊天你来我往,也不用像电话访谈似的你问我答,只要接下视频聊天的通话键,不用回答也不用出声,保证人出现在画面中央就行了。
她爱他就像藤蔓缠着一棵树似的,他却是那个三心两意的,希望能一举多得的信号接受者,只可惜耳朵里信号太多的时候,爱情并不能排得上号。当爱情的蜜月期过去后,随后的相处成了艰难的延续。
一次看电影前,夏竹滔滔不绝地发表了自己的对这部影片的期许与愿景后,她发现前男友居然还是在一边看着什么一边听他讲话。她累了,她受不了他约会时自然散漫心不在焉,她压根儿就讨厌这种沉默的人。
“你在听我讲话吗?”
“我在啊。”
“那你怎么干别的?”夏竹指着他的手机问。
“不影响啊。”
夏竹不依不饶的要求他复述自己刚刚所说的话,她指责他不够爱她,他不够重视自己 ; 他埋怨她固执又难以取悦,喜欢闹脾气。这些指责越演越烈成为激烈的争吵,彼此伤害又重归于好,把他俩的爱情消磨殆尽。再后来,他索性不和她吵了,这正是夏竹最害怕的,彼此之间默片般的相处模式让她充满了挫败感和恐惧。
沉默对于他来说可能是日常,对夏竹来说是想要撤退的信号,对俩人来说,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开始从这段关系中及时抽身出来的预警。
他们分手了。
 蒙太奇 
电影拥有极高的时空自由,通过蒙太奇剪辑,结尾处寥寥几个镜头就可以颠覆前边所有完整的故事,构成意想不到的反转效果。
爱情中关键的蒙太奇镜头又在哪里呢?有没有一个镜头、一个片段能让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彻底反转,让一段别扭的关系重获新生?
夏竹也想人为地制造一个这样的片段。
那天是跨年夜,《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首映礼,电影还没放映到一半,人满为患的影院就空了,大家嘘声一片,感叹电影无聊压抑纷纷出逃,夏竹的前男友也不例外。
0点响起前十几分钟,夏竹也走出影院,男友过来兴奋地问:“你也提前出来了,我都快睡着了。”夏竹点点头:“是很无聊哎。”
夏竹撒谎了,实际上,夏竹既没有提前离场也没有觉得电影无聊。
宣传上本该0点结束的跨年电影提前结束,是巧合 ; 夏竹掩饰对的电影喜欢选择附和,是刻意。即使有过一些这样那样的惊喜和努力,误解仍然比理解多。
前男友分手前控诉了夏竹对自己的折磨,他提到“都是为了你我才会去看那些无聊的偶像剧”。夏竹这才仔细想起两人一起看过一部正当红的偶像剧,50集,她其实没什么耐心看这类过长的电视剧,但她明明记得当时是前男友殷切地提议要看,于是那个夏天居然也就一人一半西瓜地把剧刷完了。原来面对那部剧情冗长无聊的偶像剧时,彼此竟都是抱着成全对方的心态在忍耐。现在想起来,两个人好像都会错了意。
确实也都努力过吧,努力猜测对方、迎合对方、牺牲一部分自己去成为对方的陪伴和依靠,但爱是这样奇怪的东西,在结局的时候夏竹才发现这些努力离预想的好结果南辕北辙,还平白无故成了心里的刺。
她本以为恋爱是可以轻松会意的交谈、无需争执的共识、可以随时培养的共同爱好,以及对未来的共同憧憬。理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却是你不懂我,我好像也不懂你。
相恋应该是简单的事,但她和前男友常需要费劲切割一部分自我才能适应对方的节奏。谁也不希望在一次次的试探和大大小小的谎言中遭遇滑铁卢,感觉太累,要不就算了吧。
这几个月,夏竹选择用电影来治愈分手。
6月夏至,7月盛夏,8月气温火烫,9月夏天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10月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夏竹意识到自己是这样平凡,平凡到观影清单都缺乏特色,平凡到只需要跟着电影就可以喜怒哀乐,但为什么依然和他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继续?又为什么依然没有忘记他?
夏竹忍不住偷看了前男友的微博首页,他最新的一条点赞是电影《原谅他77次》的剪辑片段,这段视频展示了恋爱中女孩对男孩多次的不满和数落,相配的正文是“可是感情不都是相互的吗?”
看来,对于分手这件事儿的观点,两人也没法统一。夏竹选择因为两个人棱角不同而苦恼,而对方可能仅是因为厌倦了频繁的争吵与改变。
更何况他们还是不同的人,他们的不同不仅仅是声画不同步,不是因为无聊的蒙太奇,也不是只局限于电影,但就是他们的不同让他们没法继续。
这部电影曾经被夏竹多次推荐给她前男友未果,没想到如今却在机缘巧合下被他看到,只可惜那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部又一部电影,看起来两个不同的人确实是没办法相同了。
夏竹决定重温一遍这部电影,她相信这是她自己为治愈分手痛苦所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