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起止时间:东周后期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特征:兼并
2、开始标志:三家分晋(赵、魏、韩)、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减灶诱敌)、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5、结果: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概况:为了富国强兵(目的),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4、作用:使秦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
徙木立信
5、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便于赋税征收)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6、成功原因:改革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改革全面;改革取信于民。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李冰石像
1、概况: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岷江修建了都江堰。
2、构造: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