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清代瓷器鉴定
清代是中国由胜转衰的一朝,在瓷器质量上也可侧面反应。清三代的瓷器无论官窑还是民窑普遍优于清中晚期的瓷器。清代至今相对时间较短,有着一定的存世量,并且传世品,出土器,出土加传世都有。所以说清代瓷器的鉴定和学习对读者的古瓷学习非常重要,清代瓷器是基础,清代瓷器看不懂那么中古,高古很难上台阶。笔者分别以不同环境古瓷的老化特征为鉴定依据,阐释清代瓷器的鉴定。
首先谈谈传世瓷器,由于清代传世瓷器数量相对较多,因此成为收藏入门选择,也是绝大部分行家经手最多的瓷器。这类清代的传世瓷器釉面由于氧化生成皮壳产生油润起冻的视觉效果。
▲传世包浆
从上图看,传世瓷器釉面油润,光泽内敛,尤其青花的部位会产生果冻状质感。绝大部分老行家依据釉面光泽润及青花的果冻状的特征判断瓷器的新老。笔者与老行家交流过程中发现,假如遇到出土包浆的瓷器绝大多数老行家则无从辨别,因为出土器与传世器有明显的不同。
接下来谈谈出土器,出土瓷器保存的环境物质比较丰富,容易在瓷器表面产生一层很厚的包浆。包浆如同釉面刷上一层透明漆一般,掩盖了瓷器釉面本身老化产生的油润光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坚硬聚光的包浆光泽。假若是出土青花瓷,青花会显的如印刷品般缺乏立体感。笔者做过实验,为去其包浆将出土古瓷泡于水中并时常以干净的软布擦拭釉面,不出半年釉面便渐渐油润起来,慢慢的呈现立体感,向传世古瓷的滋润方向发展。
▲出土包浆,青花图案缺乏立体感
出土加传世的清代古瓷则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在传世环境中保存。既然是出土瓷器一定存在较厚的出土包浆,在长时间的存世过程中,出土包浆缓慢的与环境中的氧气反应同时环境中的微粒附着在出土包浆表面,逐渐使釉面从高亮硬挺的光泽变得油润。
▲出土加传世包浆
从上几幅图中发现出土、传世、出土加传世的瓷器各有各的光泽特征,所以在鉴定实践时选择的标准器必须与之相对应。出土环境(干坑/湿坑)的瓷器应该与出土环境的相比较,传世环境的瓷器与传世相比较,出土加传世的瓷器则与出土加传世的瓷器比较。比较的内容则是清代瓷器釉面的老化皮壳和包浆共同作用产生的老化光泽特征。
▲康熙出土光泽
▲康熙传世光泽
▲康熙出土加传世光泽
在从大量的标本中发现,不同环境档次的瓷器个性表现中存在普遍性,既釉面的光泽都是向内收敛的并且整器光泽不一致。抓住普遍性特点,分别从“光泽的紧度,釉面的滋润度,包浆的细腻程度”三个维度定量分析。既然能量化就能标准化,能标准化就能作为鉴定实践的依据。
▶最后总结为:
1、古瓷档次越高光泽越紧密。
2、古瓷瓷龄越大光泽越紧密。
3、所有环境的古瓷包浆都细腻。
清代瓷器是藏家学习鉴定最佳年代。因为这个时代距今时间不长有一定的存世量,笔者强烈建议读者从文物商店购买标准器,最大限度的保证比较对象的正确性从而获得准确的判断信息。其次该代瓷器同时存在出土、传世、出土加传世的瓷器,是读者学习各种环境档次古瓷的最佳入口。
▲民国传世瓷器釉面光泽特征
这期清代瓷器的鉴定讲到这里,假如读者看完本文只能记住一点,我希望是清代瓷器的鉴定看的是皮壳和包浆,从其釉面光泽的润度、紧度、细腻度三个维度去判断,只要者三者超过民国瓷器,那么就是老的。由于清代瓷器的重要性,笔者下期将以瓷器年代,质量,皮壳,包浆四个角度阐释清代瓷器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