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可以快乐,但绝不舒服
崔老交代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杯子,读书之前把杯子倒空,这样可以更为客观地品鉴书中内容。而我习惯把自己想象成外星人。不论怎样,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收书中内容和观点。这自然必要。
但仅读书是不够的,还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我把这种思维活动称作深度阅读。这种深度阅读除了思考外,还需把思考记下来变成文字。
因为一种思维活动以观念形式存在和以白纸黑字表达出来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公司假期组织员工去K歌,口头约好是哪个地方,几点到就差不多了。但若要做成方案,少说得增加谁是总负责人,确定参加的人数,预算,安全措施,紧急预案,拍照等等,让人对何来何去一清二楚。
再加上白纸黑字的证据力,对以观念或口头形式存在的思维活动不作逻辑上的严格要求,但要形成文字,有时候得把思考的范围扩大,考虑多种可能性,甚至有可能推翻之前的论点。比如我最近发现去河西的优步价格翻倍了,抱怨优步比的士还贵,发誓再不坐优步了。但当我真要这么做的时候,就得有比较证据,后来发现同样的路程,有一次的士花了28元(堵车的时候的士是要另外计费的),优步最贵的时候也就这个价。两相比较,优步还是更方便舒适。
以上就是浮光掠影与洞察纵横的区别。
对于读书,虽然自己也很懒惰没有做到这一点,但道理我懂,坚信这是非常科学的做法。做任何一件事吸取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或经验人士意见,是省力省时的捷径,就像学习数学,把概念定义吃透,即便刷题,也将事半功倍,概念或定义正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那么读书也一样,既然有科学的方法,我们当然没必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居于这样的认知,从小养成好书深度阅读的优良习惯,记下感想心得,并分享交流,成为我们茶座的训练内容之一。
但这项内容做起来并不容易,加上目前的环境之下,孩子们忙忙碌碌,要完成这项忒费脑力的任务,是有难度的。
拿本书读一读翻一翻不难,难的是按照以上方法进行深度阅读。成人如此,更别说小孩了。所以最近布置他们阅读其它几本童话,并按照“阅读与成长”完成作业,丁丁就跟我诉苦了,说茶座怎这么多作业呢
碰巧中秋假期看到一则相关消息,促使我综合自身的感悟和经历,遂召集先生和丁丁三人座谈。
我说,你知道吗,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舒适区,脱离舒适区和恐慌区。
要你做1+1=2,你的大脑便处于舒适区;若做初中的算术题,大脑便处于恐慌区,完全不知所云;若做《小学奥数读本》上的题目,你可以做出来,但需费一番功夫,这时候大脑出于脱离舒适区。
你练习小提琴,你的手指肌肉和关节就得到了特殊的训练,同样的道理,大脑的神经元经过脱离舒适区的训练,也将越来越灵活呀!
你知道吗?世界游泳冠军菲尔普斯在平时的训练中,其教练要么让他的泳衣撕破,要么让他的泳镜进水,有意训练他的应变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的泳镜破裂,可他闭着眼睛拿了金牌,因为泳镜破裂对于他来说,太小儿科了。而咱们经常说的高分低能的中国大学生,正是脱离舒适区的训练太少,走进职场无从适从。
你知道吗?要使阅读真正有益于自己,得让从阅读吸收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杂糅融合,如同吃进去的饭菜要经过肠胃加工才能被身体吸收成为营养一样。
我问他们父子吃鱼的人和打鱼的人对鱼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来说明每个人原有的认知(生理的,家庭的,学校的,阅读的等等)决定每个人不同的阅读感受。
说到这里,我画了一幅图,说明如果不经过杂糅融合,吸收来的东西至多在原有基础上简单叠加,终不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学有所用。
说得差不多了,该总结了:要进步,就得学习,学习就不会舒服,但可以快乐,因为快不快乐在于自我调节。
你愿意进步,就咬咬牙快乐把阅读作业完成。
听完我一番高谈阔论,小子说要上厕所,出来二话不说乖乖地完成了《塔克的郊外》之阅读作业。
我心里琢磨,费了老妈好大一番功夫,这方子的药效能持续多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