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原来这才是近视的根本原因
中医解近视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肾注精于目,所以对许多眼疾中医都从肝肾来调治;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等等,无不遵循这种治疗原则。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治疗近视疗效却不佳,根源就在于近视更多是由于长期的眼部肌肉疲劳造成的,问题并不在深层脏腑,而是在经络层面。明白了这一点,近视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常说的“过度用眼”、“眼疲劳”等,其实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长时间让眼睛保持一个动作,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供应不足,出现眼干涩、眼疲劳等症状,久而久之,近视就形成了。知道这个原理后,想预防近视、调理近视眼就变得容易多了。
中医自古就有治未病的学术思想,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医治疗近视、弱视、远视、散光、高度近视并发症,从儿童做起,早发现早治疗,12岁以前是儿童发育眼球的关键性时期,及时纠正脏腑功能,通过调腑通络,平衡脑神经,视神经,使人体处于正常免疫状态,眼球得到正常的发育,缓解眼睛疲劳,提高视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基本能达到正常视力。超过12岁,能控制病情发展,视力有所提高,总比它慢慢发展下去要好的多。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找出具体病因而针对原发病或眼底病入手,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病或眼底病,通过调腑通络治疗,疗效确切。
近视眼的成因分类与中医治疗
眼球调节屈光能力下降,经眼球调节后的焦点无法到达视网膜上,从而形成近视。
近视眼是多种原因引起,内因主要是指遗传。中医认为近视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则肝肾亏损,精血无以升腾于目失濡养,神光不能发越为先天遗传所致。
外因对近视眼来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过用目力,久视伤血,血伤气损,以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后天饮食不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升降运化失职,目不得血,神光不能视远。劳瞻竭视,致心阳衰微,阳不足则阴有余,阳为阴侵,耗伤肝血,因肝血亏虚,不能濡养于目,脉络淤阻,以致气滞血瘀,目络受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气血两虚,劳瞻竭视,精雕细刻,久视伤血,损伤肝血,目中经络干涩,脉络纤细,气血不足而形成近视。
在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眼中,气虚,精血不足为主要病机。中医辨症指导下的施治,补气升血,辅以活血化瘀,开窍明目之法,使气血调和,目受血而能视,疗效确切。在高度近视的进展过程中,本质为眼底病变,病变过程中出现出血,渗出等病理现象,中医认为高度近视及其黄斑病变,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脾气虚弱为主要病机。经过辨证论治,化水湿,清痰通络,使功能恢复,一般高度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中医辩证论治近视要点
气血不足证,久视耗血,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辨证以过用目力、视远模糊为要点。肝肾两虚证,禀赋不足,阳衰过阴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辨证以自幼视远模糊为要点。
证治分类
(一) 气血不足
症状:视近清楚,视远模糊,眼底或可见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或兼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
(二) 肝肾两虚
症状:能近怯远,可有眼前黑花飘动,眼底可见玻璃体液化混浊,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或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
预防调护
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眼与书本应保持30cm左右的距离,不在走路、乘车或卧床情况下看书。
2、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要适度,照明应无眩光或闪烁,黑板不反光,不在阳光照射或暗光下阅读或写字。
3、定期检查视力,对验光确诊的近视应佩戴合适的眼镜以保持良好的视力及正常调节与集合。
4、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图文来源于公众号:百年民生泰,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