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2、被颠倒篇序,改头换面篡改成《道德经》的《五千言》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岁月孕育,原本应当出现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人文学说社会科学,但流传至今,实际上汇总起来,中国却只有一种哲学,那就是以“道”为核心和基石的道学。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道学从宇宙起源论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一杆子杀到了头,把一切都说完了、说尽了,从而不可能再存在新的不同哲学观点产生的余地了——始点就是终点!导致走了“道”之路后,就让别人再无路可走了的结果。而不象传说中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点一滴的发展进步,所以,不断有新的哲学观念产生,层层推进,以致诞生了一系列的所谓哲学家及其哲学观念。这就是中国道学和人文科学的特色:起点就是终点!因而几千年来,无人能够突破道学哲学的范畴,且这一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全世界。所以,西方竟然有人夸张地说要烧掉所有书,只留《五千言》一本书汲取智慧就够用了。

  不过,由于流传时间过久——从原文开篇批判周公儒学的下德上仁义礼“故失道”可知,五千言至今流传已超过了3千余年,现代人今天所看到的被儒家改名为《道德经》的《五千言》传世本,由于传抄的错误和后儒为己所用的人为故意篡改和歪曲,实际上早已面目全非,根本不是“以道立天下”的《五千言》道学原貌了,而是被篡改解释成了儒家用来弥补儒学所缺少的本体论哲学根基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家经典。或者说,它成了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术拿来嫁接完善自身系统的砧木。要不是五千言的本体论哲学有这个“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中国哲学特色从而有被儒术利用的价值,估计今天的人们能否看到《五千言》就都成问题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流派,基本上都被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决策所“罢黜”禁绝失传了,道学估计也难逃被禁绝失传的命运。

  只是天佑中华,1973年湖南马王堆挖出了汉武帝出世之前就被埋藏地下,且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证据见后)、距今2300年以上,从而得以避免被孔儒大幅篡改(无法避免周儒的篡改)、“之乎者也”等文言虚字俱全的帛书《五千言》甲本原文,这才使得“以道立天下”的治世道学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对照道上德下篇结构的传世篡改本道德经,才知道原文是德上道下篇结构的《五千言》,且开篇即扬道绌儒,断言上德道学否定下德儒学:“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下德上仁义礼皆“失道”:“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确证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言的道儒互绌史实言之不虚,即道儒两家历史上乃是学术上相互贬绌的对立治世学派!而根本没有什么被后儒篡改曲解而成的道儒互补假货——道德经所昭示的什么“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作为后儒篡改五千言原文的产物的传世本道德经,首先删除了“之乎者也”等有标点符号作用的所有文言虚字,但也因此从这个角度,确证了保有文言虚字从而符合无标点的古代行文习惯的帛甲本《五千言》才是正版原文,而无文言虚字的道德经,才真正是被后儒篡改删减造假的剽窃本。

  按照现代学术著作创作规则,后儒对道学的剽窃造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篡改原文,二是通过自己把持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著作注释权来故意曲解原文为我所用。总之,现代人所看到的被后儒篡改曲解所成的道德经,其实早已与“以道立天下”的治世五千言原道学相去甚远、几乎成了风马牛了。那么,后儒篡改与儒解的文字文意都有那些要点呢?

  首先就是大结构上颠倒《五千言》德上道下的原篇顺序,构成了开篇就谈玄论道的玄学道德经结构。目的则是淡化与去除道学“以道立天下”的治世学说本色,把它变成了一本主要论述宇宙道德的本体论哲学著作,用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而缺少本体论根基的致命缺陷。并通过这种剽窃,最终形成了所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后世儒学风格,由此为儒术这个有术无道而止于术的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头芦苇加上了基础砧木,使之嫁接在道学的本体论上面而能够自圆体面。而这也是两千多年来,贬绌儒术的治世道学《五千言》,能够改头换面被曲解成玄学《道德经》继续传世、而未被独尊的儒术所彻底罢黜禁绝的奥秘。只是,凡五千言中能被篡改的文字,则都被篡改成了儒家的孝慈仁义忠信智勇一类的内容,彻底与道学无关了。所以,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其实是一本儒家经典,五千言原本的治世道学则完全有名无实了。所以,现在还在读道德经的人,其实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成功学到治世的道学,而只能上当受骗学到一些贴牌玄学的儒术冒牌货。

  比如,道学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道,帛书原文是“有物昆成”,即指:道是某物的子孙兄弟。昆,本就有子孙,后嗣的意思,如昆裔(子孙后代)、后昆。很容易理解吧?作者也早就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强调说,但“吾不知谁子也”,只知道它“象帝(蒂)之先”——把道之形象比喻为有蒂的瓜果,从而道的母亲就是其蒂之先的那些东西,因而就象数轴,双向无限,道不过是其上的原点而已。观点科学而又形象鲜活。但这样科学的论断,却被后儒篡改成了什么“有物混成”,变成了混沌不清的一团浆糊,与作者又强调的“吾不知谁子也”也毫不搭界了。其目的是否为了混水摸鱼,用以歪曲贬绌道学?或根本没看懂原文?那就不得而知了。类似的例证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道学的三宝:滋、检、不敢为天下先,原本滋、检是指滋爱或母爱与检察制度,但竟然被篡改成了儒家的慈孝和节俭的品德概念:慈俭。所以,以此等篡改伪本作为读本,读者又如何可能学到真正的道学?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岁月孕育,原本应当出现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人文学说社会科学,但流传至今,实际上汇总起来,中国却只有一种哲学,那就是以“道”为核心和基石的道学。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道学从宇宙起源论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一杆子杀到了头,把一切都说完了、说尽了,从而不可能再存在新的不同哲学观点产生的余地了——始点就是终点!导致走了“道”之路后,就让别人再无路可走了的结果。而不象传说中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点一滴的发展进步,所以,不断有新的哲学观念产生,层层推进,以致诞生了一系列的所谓哲学家及其哲学观念。这就是中国道学和人文科学的特色:起点就是终点!因而几千年来,无人能够突破道学哲学的范畴,且这一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全世界。所以,西方竟然有人夸张地说要烧掉所有书,只留《五千言》一本书汲取智慧就够用了。

  不过,由于流传时间过久——从原文开篇批判周公儒学的下德上仁义礼“故失道”可知,五千言至今流传已超过了3千余年,现代人今天所看到的被儒家改名为《道德经》的《五千言》传世本,由于传抄的错误和后儒为己所用的人为故意篡改和歪曲,实际上早已面目全非,根本不是“以道立天下”的《五千言》道学原貌了,而是被篡改解释成了儒家用来弥补儒学所缺少的本体论哲学根基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家经典。或者说,它成了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术拿来嫁接完善自身系统的砧木。要不是五千言的本体论哲学有这个“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中国哲学特色从而有被儒术利用的价值,估计今天的人们能否看到《五千言》就都成问题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流派,基本上都被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决策所“罢黜”禁绝失传了,道学估计也难逃被禁绝失传的命运。

  只是天佑中华,1973年湖南马王堆挖出了汉武帝出世之前就被埋藏地下,且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证据见后)、距今2300年以上,从而得以避免被孔儒大幅篡改(无法避免周儒的篡改)、“之乎者也”等文言虚字俱全的帛书《五千言》甲本原文,这才使得“以道立天下”的治世道学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对照道上德下篇结构的传世篡改本道德经,才知道原文是德上道下篇结构的《五千言》,且开篇即扬道绌儒,断言上德道学否定下德儒学:“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下德上仁义礼皆“失道”:“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确证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言的道儒互绌史实言之不虚,即道儒两家历史上乃是学术上相互贬绌的对立治世学派!而根本没有什么被后儒篡改曲解而成的道儒互补假货——道德经所昭示的什么“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作为后儒篡改五千言原文的产物的传世本道德经,首先删除了“之乎者也”等有标点符号作用的所有文言虚字,但也因此从这个角度,确证了保有文言虚字从而符合无标点的古代行文习惯的帛甲本《五千言》才是正版原文,而无文言虚字的道德经,才真正是被后儒篡改删减造假的剽窃本。

  按照现代学术著作创作规则,后儒对道学的剽窃造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篡改原文,二是通过自己把持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著作注释权来故意曲解原文为我所用。总之,现代人所看到的被后儒篡改曲解所成的道德经,其实早已与“以道立天下”的治世五千言原道学相去甚远、几乎成了风马牛了。那么,后儒篡改与儒解的文字文意都有那些要点呢?

  首先就是大结构上颠倒《五千言》德上道下的原篇顺序,构成了开篇就谈玄论道的玄学道德经结构。目的则是淡化与去除道学“以道立天下”的治世学说本色,把它变成了一本主要论述宇宙道德的本体论哲学著作,用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而缺少本体论根基的致命缺陷。并通过这种剽窃,最终形成了所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后世儒学风格,由此为儒术这个有术无道而止于术的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头芦苇加上了基础砧木,使之嫁接在道学的本体论上面而能够自圆体面。而这也是两千多年来,贬绌儒术的治世道学《五千言》,能够改头换面被曲解成玄学《道德经》继续传世、而未被独尊的儒术所彻底罢黜禁绝的奥秘。只是,凡五千言中能被篡改的文字,则都被篡改成了儒家的孝慈仁义忠信智勇一类的内容,彻底与道学无关了。所以,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其实是一本儒家经典,五千言原本的治世道学则完全有名无实了。所以,现在还在读道德经的人,其实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成功学到治世的道学,而只能上当受骗学到一些贴牌玄学的儒术冒牌货。

  比如,道学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道,帛书原文是“有物昆成”,即指:道是某物的子孙兄弟。昆,本就有子孙,后嗣的意思,如昆裔(子孙后代)、后昆。很容易理解吧?作者也早就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强调说,但“吾不知谁子也”,只知道它“象帝(蒂)之先”——把道之形象比喻为有蒂的瓜果,从而道的母亲就是其蒂之先的那些东西,因而就象数轴,双向无限,道不过是其上的原点而已。观点科学而又形象鲜活。但这样科学的论断,却被后儒篡改成了什么“有物混成”,变成了混沌不清的一团浆糊,与作者又强调的“吾不知谁子也”也毫不搭界了。其目的是否为了混水摸鱼,用以歪曲贬绌道学?或根本没看懂原文?那就不得而知了。类似的例证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道学的三宝:滋、检、不敢为天下先,原本滋、检是指滋爱或母爱与检察制度,但竟然被篡改成了儒家的慈孝和节俭的品德概念:慈俭。所以,以此等篡改伪本作为读本,读者又如何可能学到真正的道学?

(0)

相关推荐

  •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三)

    ​1 那么,传扬了八百多年的 "关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什么呢?有人说,关学的精神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它集中体现在张载的<西铭 ...

  • 汉武帝“独尊儒术”,那“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从何而来?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 汉朝的治国方针演变之中,存在一个"霸王道杂之(青春版)"→&quo ...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稳定了帝国制度,让华夏民族付出哪些代价?

    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有白吃的午餐的,只有得没有舍的事情并不存在,换句话来讲,如果在一件事情当中只有得而没有舍,那么,一定会在另一件事情当中,付出更多的汗水或者沉重的代价,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的为人处事 ...

  • 手抄儒家经典的感受

    买了<论语>,<荀子>,<中庸>,<孙子兵法>.<道德经>,<君主论>,<庄子>.<厚黑学>等书来看,其 ...

  • 黄老探真之一——帝国政治红线系列

    公元前54年的一天,汉朝皇帝刘询正与大臣宴饮,君臣酒酣耳热之时,太子刘奭见父亲高兴.气氛不错,走到皇帝面前,谈起杨恽.盖宽饶讥讽朝廷被诛一事,劝诫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皇帝 ...

  • 一篇口诀,让你通晓中国五千年文化!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一)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 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 ...

  • 失落的天书《黄帝外经》之缘起,阴阳颠倒篇原文及要点

    失落的天书《黄帝外经》之缘起,阴阳颠倒篇原文及要点

  • 《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

    ​阴阳颠倒篇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 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 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 ...

  • 第一章:阴阳颠倒篇【探微】

    作者:嵇道明 鬼臾区听岐伯天师论至道窈冥,不能理解,所以说:'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其实至道之精要又岂是语言所能道尽呢?因此只能说是微言大义,唯有让听此微言的人自己去领悟了.如此章大义,虽岐伯天师再三 ...

  • 这篇序,是写给父母亲看的

    这一篇"序",是写给父母亲看的 选自<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作者:陈卫平 我一直希望<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能够达成这样的理想: 让小朋友.大朋友都知道一些他 ...

  • 第一章:阴阳颠倒篇【原文】

    第一章: 阴阳颠倒篇 [原文] 黄帝(1)闻广成子(2)窈窈冥冥之旨(3),叹广成子之若天也(4)!退而夜思,尚有未获(5),遣鬼臾区(6)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闻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7)之 ...

  • 《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第一

    以武学打开世界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

  • 义乌之狼:从pdd挖掘1000个互联网营销推广案例(本篇序)

    义乌之狼(私人号): 先给大家一个价格差的案例,看不清楚价格没关系.放大理解意思即可. 我举个例子 详情图+封面效果图+文案 属于a店铺(先认为它是源头) 官方/旗舰店/厂家/一手货源/工厂直销 其他 ...

  • 《梅花易数》—— 三要灵应篇序

           夫<易>者,性理之学也.性理,具于人心者也.当其方寸湛然,灵台皎洁,无一毫之干,无一尘之累,斯时也,性理具在而<易>存吾心,浑然是<易>也,其先天之& ...